安吉游戏理念下幼儿教师观察与分析能力的提升

作者: 张颖君

【摘要】安吉游戏以“探索真游戏,培养真儿童”为理念,成为幼儿户外建构游戏的典范,也推动了幼儿游戏课程化。在安吉游戏理念下,幼儿的游戏天性可以得到释放,个人潜能可以得到挖掘,学习品质可以得到培养。同时,其“真游戏,真探索,真建构”,也给教师观察分析游戏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安吉游戏教学实践出发,对当前幼儿教师的观察分析能力欠缺原因症结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并提出了科学开展幼儿游戏观察分析的基本原则和行动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安吉理念;游戏观察;专业素养;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7—0125—04

“安吉游戏”是安吉幼儿园游戏教育的简称,是程雪琴基于安吉县的学前教育环境,改革探索出的一种以“游戏教育”为主要形式的全新学前教育实践模式。在安吉游戏理念支撑下,幼儿成为游戏活动的真正主人,无论是对游戏的材料选择,还是对游戏的场景设计,甚至对游戏的同伴选择及活动组织,都拥有绝对的自主权,教师只需要“最大程度的放手和最小程度的介入”[1],以实现“无为而治”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利用“安吉游戏”教学过程中“放手”却不放任,“介入”并不主导,用足够科学的观察与分析,确保幼儿活动空间的最大化、游戏过程的个性化、保教效果的最优化,以推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真探索”。

一、安吉游戏在提升教师观察分析能力方面的实施原则

1.坚持“静观察”。“静观察”就是教师在幼儿自主探索游戏时尽量不干预游戏过程,不对幼儿游戏妄加指导或主观评判。只有得体地退出游戏,才能真正做到“放手游戏,发现儿童”[2],从而让幼儿的潜能得以完全发挥。教师不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幼儿身上,而是允许幼儿拥有绝对的游戏自主权,儿童的天性才能得以尽情释放,潜能才会得以充分发挥。

2.尽量“管住手”。“管住手”是在幼儿游戏时要求教师尽可能不代替幼儿做出选择,当幼儿在自主游戏活动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教师不要急于提供帮助,而是让幼儿在“真游戏”中冒险与体验,在自主探索中感知与发现。只有“管住手”才会放开手,教师应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使其全身心沉浸在游戏之中,在动手动脑中获得心智的全面发展。

3.一定“睁大眼”。“睁大眼”是要求幼儿教师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游戏活动,还要全神贯注地观察幼儿游戏过程,细致入微地分析幼儿游戏表现,理解幼儿游戏成果。特别是要根据幼儿在游戏中的角色参与及具体分工,分析论证他们的游戏动机、游戏心理、游戏体验等,从中发现幼儿的潜在才能,探索出提升幼儿核心素养的方式方法。

4.绝对“竖起耳”。“竖起耳”要求教师高度集中注意,聆听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说了什么。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自主表达虽是“只言片语”,甚至“不够连贯”,但却是幼儿思想、思维的系统性体现,教师要尽可能地减少对儿童游戏行为的主观判断,可通过“全息式”的深度、有效倾听,理解幼儿游戏过程中的行为,肯定其游戏成果,进一步激发幼儿想象力。

安吉游戏对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观察分析能力的基本要求,充分反映了其独特的育幼理念和积极的创新实践,通过“正确介入游戏”[3],变积极主导为科学观察、深入分析,让教师成为幼儿游戏与发展的见证者,让幼儿拥有游戏活动的绝对自主权,确保游戏效能的最大实现,成为促进其自我成长的真正主人。

二、当前幼儿教师观察分析能力的不足之处

1.观察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扎实的游戏理论指引,是影响教师游戏观察与分析能力的根本性制约因素。长期以来,幼儿教师对游戏理论的知识储备不足,理论学习缺乏,致使教师在幼儿游戏观察分析时有困惑却苦于找不到解决措施,有反思却无法从理论源头上深度追问。由于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教师对幼儿游戏的观察目标模糊、观察与记录较为随意、观察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等问题较为普遍。比如,“真游戏”与“假游戏”的判断标准是什么?教师从理论认识上就很模糊,容易陷入经验主义,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看待幼儿的游戏探索及自主建构。

2.观察内在动力不足。一些教师并没有真正发现游戏活动在保教中的真正魅力和对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仅仅将幼儿游戏观察分析报告作为游戏课程的教研任务和硬性要求,主观上重视程度不高、内在驱动不足,存在应付差事的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基层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户外游戏安排所占比例较小,幼儿参与户外建构游戏时间短、突发状况多等,造成了教师的被动观察分析。另外,基层幼儿园繁重的教学任务、巨大的保教压力,导致多数幼儿教师角色倦怠感强烈,很少主动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实践、游戏动机、游戏分工等,系统性、有价值的游戏观察分析更是少之又少。

3.观察策略相对单一。安吉游戏理念下的户外游戏需要多样化的观察策略,教师是捕捉幼儿游戏的精彩瞬间,还是追踪幼儿游戏过程的真实探索?是选取游戏的某一横切面,还是梳理游戏的全过程?观察目的不同,观察策略也应与之相适应。根据观察策略,可选取科学的观察方法,或定点观察,或追踪记录,或全景式扫描,或单镜头记录。然而,当前的幼儿教师观察策略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灵活性与变通性。如以手机拍照代替现场观察,观察分析报告“照猫画虎”,脱离了真实情境的肤浅、无序观察,严重影响对幼儿自主游戏的成效判断和价值评估,不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4.观察分析过于主观。《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加强对儿童主体性的关注;对儿童学习兴趣、需要、想象和创造的关注;对儿童在生活中和游戏中的关注。”这一论述强调,加强对幼儿游戏的关注,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游戏关注及游戏观察就能起到正向的、积极的教育作用。反观当前的教育现实,教师观察分析幼儿游戏多数以结果为导向,参与游戏观察的主观色彩太过明显,客观的发展性评判相对缺少,不利于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恰当介入与全面优化。另外,教师对观察过程的分析不够细致深入,仅仅是对观察结果的分析、评价及反思,不注重细节反馈,亟待全面纠正。

三、安吉游戏理念下幼儿教师观察与分析能力提升策略

1.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捕捉适宜的介入时机。安吉理念下的幼儿户外建构游戏对“教师介入”的标准要求更高[4],适宜的时机、正确的方式、科学的策略,是确保幼儿参与真游戏的基本条件。幼儿的游戏行为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是教师了解幼儿心理动态、熟悉幼儿个性发展、发现幼儿潜能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幼儿游戏行为的精细观察,是教师适时介入游戏的必要前提,也是教师创造教育契机、推动幼儿建构游戏活动开展的有效方式。通过游戏观察,教师可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然后根据游戏活动的开展捕捉适宜时机,采取有针对性的介入措施。比如,幼儿正在表演区玩“沙石区”的游戏,有个别幼儿看了一眼满是沙土、水、石头的简陋材料,撅着小嘴巴说:“我不想玩这个游戏,看上去很脏,又无趣。”其他小伙伴纷纷出主意说,可以穿上美工衣防止泥水,也可以另选喜爱的游戏角色,还可以去玩“创意泥巴”的游戏。这个幼儿看着其他人在沙石区玩得不亦乐乎,他既不离开,又不上前。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分析他的心理是这样的:既想玩游戏,又有所顾虑。这时,教师走上前去问他:“你是不是又想参加游戏了?”他点点头。教师便启发他自己想办法:“那为什么不试试再次加入他们呢?”于是,他便说出了自己的设想:搭建“农家小屋”。结合乡下度假的生活体验,该幼儿基本了解搭建小屋的基本步骤。他首先选取了几截大大小小的竹筒,然后找到两根铁丝,用铁丝将细竹箍起来形成竹排,作为小屋的“墙壁”,墙壁围起来成为小屋框架。周围小伙伴帮忙移植了些许花草,使“农家乐园”看起来生机勃勃;也有幼儿给“农家小屋”贴上红色对联,挂上装饰,使小屋更具生活气息。幼儿在游戏中越来越投入,也越来越有成就感。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旁观者,不指导游戏的过程,不参与游戏的体验,而是屏息观察,发现幼儿游戏心理的变化,即从开始的排斥到稍有兴趣,再从尝试参与到沉浸其中。

2.观察区域材料的选择,要能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选择,与其性格、爱好、思维等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幼儿的游戏建构。安吉游戏理念下的教师观察需贯穿游戏的始终。刚接触游戏时,幼儿可能对精美成熟的游戏材料较为感兴趣。色彩鲜艳、造型独特、游戏难度低,这些材料会成为他们的首选。但随着游戏活动的展开,幼儿探索能力的逐渐增强,他们会不满足于成熟精美的游戏材料,而是开始发现选择低结构化的游戏材料,这些材料多是就地取材的竹、木、石、草藤等,材料可以是创意组合,也可以形式灵活变化,以使游戏更加具有探索价值。中班或大班的幼儿多喜欢这种类型的游戏材料。观察区域材料的选择可根据幼儿不同的游戏需求,适当补充游戏材料,以使幼儿在游戏材料上更为自主,让他们的游戏探究更具有挑战性,更精彩纷呈。比如,“建构区”的一组幼儿在搭建军事城堡,其中有个幼儿说:“我要给这个城堡加装防火墙,以免敌方的炮火攻击。”怎么加装防火墙呢?就地取材,挖胶泥做成墙坯,点火烤制成型。为了使城堡更具有隐蔽性,就地用野草在石头上捣碎成绿汁,涂在外墙上形成“保护色”。这个城堡要进可攻,退可守,必要时还能撤退,所以就需要有个“移动”的功能,该怎么操作呢?加装轮子。可是,从哪里去寻找尺寸合适的轮子呢?奶粉桶可以滚动,是不是可以作为轮胎用呢?放上轮胎,布置好驾驶室,一个移动的“军事城堡”就建成了。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能够根据生活经验来参与游戏。幼儿的每一步游戏设想,都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而且就地取材并能够对游戏材料加以创意利用。

3.观察幼儿故事的表征,了解幼儿的游戏建构。自安吉游戏诞生以来,安吉游戏便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和以儿童为本的基本立场,引领着幼儿户外建构游戏实践的变革。不同于成年人,幼儿独特的游戏视角及表达方式,能够将游戏的建构设想及具体过程真实呈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游戏观察时,要注重幼儿对游戏的记录及描述。安吉理念下的游戏,既要让幼儿有足够的探索时间,还要有充分的自主权,让幼儿以游戏故事的方式记录游戏过程。比如,“玩泥巴”游戏是幼儿较为喜爱的项目,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以泥土填充蛋壳,在蛋壳上面加上创意彩绘,就构成了栩栩如生的“蛋壳公仔”。教师可以将作品拍成图片,或将幼儿的活动视频录制下来,让幼儿借助图片或视频描绘精彩的泥巴大世界,感受人与水、泥等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体验“真游戏”这一精彩瞬间,然后以绘画的形式再现游戏情景。还可以鼓励幼儿绘制游戏故事,做成“游戏故事墙”,慢慢学会用线条、颜色、图形、符号等来记录、表达自己的游戏体验。在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时,教师要鼓励幼儿融入想象,尝试给作品命名,赋予其独特内涵,构成精彩的游戏故事。这样,不同的故事表征将幼儿再次带入游戏情境之中,使其在回味中感受游戏探索的成就感,体验同伴互助的喜悦,体悟解决问题的乐趣。

4.营造游戏的自主空间,促进幼儿自主成长。安吉游戏理念下教师的观察不仅仅是静态的记录或旁观,还有深度的解析与积极的营造。教师要对幼儿的游戏探索不越位代劳,不催促游戏进度,不严苛追求游戏的效率,而是给幼儿足够的游戏时间,营造充分的自主游戏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首先,教师对于幼儿有效参与游戏的时间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此来判断幼儿对游戏的参与兴趣与投入程度。对于那些不感兴趣或投入程度较低的游戏,教师可以从材料投放、空间布局、角色分配等方面给予调整。其次,教师观察幼儿对于“真游戏”的自主程度,思考幼儿在材料选择、场景设计、同伴协作、游戏分工等方面是否拥有绝对自主权。比如,在空间探索区游戏时,幼儿的性别差异较为明显,女孩喜欢静态装饰类的游戏,而男孩喜欢工程机械类游戏,尤其对枪战、闯关等冒险类游戏感兴趣。教师可以观察女孩子在游戏中对于色彩、构型、线条的感知及探索;还可以观察男孩子在机械、冒险类游戏中的应变能力,了解他们对于滑索区或空间探索区的游戏时长及投入程度,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灵活使用工具的能力。

细致的游戏观察,深入的游戏分析,科学的游戏介入,是安吉游戏理念下幼儿自主游戏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幼儿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出发来观察分析游戏。特别在幼儿户外游戏中,教师要坚持以安吉游戏理念为依据,以游戏活动为桥梁,以幼儿发展为中心,不断提升自身观察与分析幼儿游戏的能力,从而发现幼儿游戏中的真实探索,真正理解游戏中的儿童。

参考文献

[1]李桂云,王颖.“安吉游戏”实践中教师观察与解读幼儿游戏的策略[J].林区教学,2023(04):116-119.

[2]白雪银.安吉游戏中教师应扮演的角色分析[J].甘肃教育研究,2023(01):127-129.

[3]张雪.安吉游戏理念下对幼儿教师观察行为的研究[J].辽宁教育,2022(20):42-45.

[4]岳帅.幼儿园户外游戏中教师观察策略的实践探索[J].儿童与健康,2023(02):32-33.

编辑:王金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