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书匠”要胸怀“德”与“责”

作者: 田影影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更是走好教育强国之路的关键。走进新时代,人民群众期盼更为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面对新形势新需求,更要坚持从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等方面着手,为实现教育强国奠定坚实的师资力量。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坚持“师德高尚”。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评价标准,要引导广大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争做“四有好老师”,当好“四个引路人”,大力发掘优秀教师、先进典型等人物事迹,对“师德标兵”“育人楷模”等重点表彰,真正传递出教育正能量。同时,针对教风不严、师德失守等行为,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年度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做到“以德服人”。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坚持“业务精湛”。教师自身能力水平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要善于运用教学团队、科研平台、学科小组、慕课等资源,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结对子”等方式,定期开展学科专题培训、数字素养提升、科学教育提质等业务活动,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最大限度上激发教师的创造性、主动性。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坚持“结构合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关键一环。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在教师招聘工作中出现“招不好”“招不够”的现象,制约着当地教育发展。作为教育部门,要积极协调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通过特岗教师招聘、公费师范生等形式,大力补充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同时,要落实好人员交流轮岗制度,实现上挂下联“双向奔赴”。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必须坚持“充满活力”。只有全面激发教师队伍创新活力,才能营造出潜心教学育人的良好环境。一方面要把教师聘用、职称评聘、薪酬待遇与教师自身有机结合,对条件艰苦的地区的教师,要适当予以政策和待遇倾斜,解决好教师配偶、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困难;另一方面,要打破职称评定、评先评优的“隐形台阶”,注重实效,分类评价,激发教师群体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编辑:王金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