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路径

作者: 胡俊

【摘要】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既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又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课活起来,是笔者对于思政课教学创新的课程观和方法论。在网络育人环境下,笔者探究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考核评价方式;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案例融入课堂教学;通过课程设计融入实践环节;创作相关视频作品,通过网络传播。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政课;红色文化;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463(2023)18—0015—04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面对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思政课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实现网络新媒体技术与传统课堂、红色资源与思政课的融合,为高校思政教育教学注入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设计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建设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引导他们从小在心里树立红色理想”[1]。这为我们进一步办好思政课、讲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

基于长期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工作实际,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制度创新、课堂教学、成果运用这三个维度,分析网络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困境,探究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在此基础上体现思政课教学创新的课程观和方法论,为互联网时代“红色文化+思政课”的实践提供“西北民大”经验。

一、网络时代思政课教学的困境

思政课教学体现的是教师铸魂育人的工作,要想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教育对象的特征,做到因材施教。离开特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状况抽象地分析教育对象,就容易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很难真正把握教育对象的本质特征[2]。因网络新媒体兴起,人人都有“麦克风”,可以便捷实现信息传播。与面对面谈话相比,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表达观点、交流互动。不可忽视的是,在人工智能算法支持下,信息爆炸与信息茧房并存。一方面,手机“侵占”学生的休息甚至课堂时间;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的观念塑造和价值引领功能被放大。就学生评教结果反馈情况而言,如果教师施教理念落后、教学模式缺乏创新、教学方法单一,这样的思政课教学便会脱离时代和生活实践,容易进一步使学生的畏难情绪放大,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度、获取较好的学习效果。

基于思政课面临的困境,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思政课教学生态尤其重要。这要求高校教师必须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以更加鲜活、更加新颖、更加形象、更加交互的方式,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积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课活起来。而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既可以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又可以提升思政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和打造思政“金课”的重要途径[4]。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5]。西北民族大学肇始于延安“民族学院”,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血脉。而学校所在的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留下了许多红色文化资源和精神“富矿”,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和素材。深入挖掘整理本土红色教育资源,用“身边人、身边事”充实教学内容,是上好思政课、激发青年学生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的有效途径[6]。

二、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笔者按照“大思政课”理念,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践新课堂、网络微课堂等结合[7],初步形成“课堂+实践+传播”的“三位一体”教学法。根据学生课堂表现、考试成绩、学习效果、教学评价反馈,创新教学方式,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教育教学内容,提升思政教学的针对性,教学效果较好。

(一)优化课堂:红色资源融入教学内容,创新改进教学方式

1.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相关章节内容。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相关内容时,可以引入张一悟、胡廷珍、宣侠父等甘肃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在讲解“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相关内容时,可以引入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成立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等内容;在讲授“改革开放”相关内容时,可以引入习仲勋在南梁“搞活经济”的故事;在讲授“统一战线”相关内容时,可以讲首任校长汪锋如何促成并参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既能有效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有效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在教学组织方式上适当改进。一是改“单兵作战”为“团战”。以往,在实践教学考核环节,教师才将“大班”划分“小组”,指定各组负责人牵头完成实践作业。现在,从导论部分开始引导学生组队,自行推选组长,协同学习,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二是从“围观”到“参与”。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议程设置”功能,发布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及实践作业各环节的选题指导。学生团队结合要求申报选题,挖掘整理相关红色文化资源,以幻灯片、短视频、调研报告等形式呈现,课堂上现场“比武”,胜出者可获得实地考察、人物访谈、纪录片摄制等“福利”。三是让“社恐”变“社牛”。教师充分发挥网络多媒体交互优势,引导学生参与思政学习,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共享资源、答疑解惑、交流互动,而且可以将互联网应用场景迁移到课堂。教师还可以把点名改为扫码签到,以“抽奖”方式随机提问和抽查出勤;适时启用“弹幕”功能,学生可以通过弹幕参与答题、讨论、提问、评价。这样既方便高效,又有一定趣味性,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积极。

3.在考核评价方式上有所调整。一是在内容构成上有增有减。减少出勤、笔记等“被动输入”环节,增加回答问题和以幻灯片、短视频形式分享红色故事的环节。二是在考核方式上体现团队协同。组长督促成员按时上课,与团队成员参与学习全过程,并参与团队考核评价。在分享展示环节,组长组成“评审团”,与老师一起评价“团队分”。在此基础上,依据贡献率给团队成员打分,将团队协作情况纳入学生平时考核。

(二)实践:理论实践与课堂内外有效衔接

在拟定实践课教学计划时,教师可以指定创作主题和作品形式,引导学生创作网络文化作品;可以通过带领学生前往红色资源丰富的博物馆、旧址,开展现场体验式教学,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深化实践课的内容和形式,将课堂从教室迁移到实践场所[8]。如带领学生实地探访“西北民大旧址”“汪锋故居”“张一悟纪念馆”等,引导学生感悟红色文化,共同见证和记录相关故事,将所见所闻制作成短视频作品,在班级多媒体平台发布。据反馈,这种“行走的思政课”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视听感染力、情感冲击力远胜于传统课堂教学,将讲授与体验、逻辑与情感等紧密结合,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自觉筑牢思想防线。

(三)传播:创作视频作品在网络平台发布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对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方式[9]。全媒体时代,短视频深受青年大学生喜爱,信息传播效果较好。经过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反复“锤炼”,学生们的短视频创作能力明显提升,他们精心制作的视频作品既可作为结课作品,又可以作为教学案例、教辅材料,教师可还从中择优分享,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比如学生参与摄制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西北民族大学首任校长汪锋》《统一战线的典范——杰出的兵运、情报和统战工作者蒙定军》等短片,在学校新媒体矩阵同步上线。其中《统一战线的典范——杰出的兵运、情报和统战工作者蒙定军》入选新华社党史故事百校讲述栏目,在新华网、中大在线等平台广泛传播。2022年,春季学期实践作业《我心中的思政课》《奋进新征程》等作品在甘肃省“青春献礼二十大强国有我新征程”短视频大赛中获奖。

通过教学实践和学情调查可以发现,通过以上教学方式的创新,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得到激发,学习团队成员既紧密合作,又互相督促,凝聚成学习共同体,有效激活了思政课教学。

三、教学反思及需要关注的“三个坚持”

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创新证明了红色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能有效强化学生的获得感。具体到实践路径,需要深入挖掘校史及学校所在地所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通过课程融入、实践教学、网络传播等方式,在组织形式、教学过程、考核评价等方面形成闭环,将红色文化资源巧妙地融入思政课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文化作品创作等环节,成为教育人、激励人、塑造人的鲜活教材。据此教育引导青年学子更加自觉地坚定理想信念,以革命先辈优良传统为精神之锚,校正价值追求,赓续红色基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实现教学质量、宣传、思政工作共同提升,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推广价值。

坚持必修选修与线上线下同步融入。首先,把准全媒体时代传播特征和受众喜好,通过运用短视频、直播等青年学生喜欢的形式,引导学生从被动受教育者变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其次,学生在线下提交实践作品后,教师可择优在学校新媒体矩阵发布相关作品,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二次传播,讲好民大故事、甘肃红色故事,传播效果较好的作品可推荐参加全省、全国思政类微电影、微视频比赛。

坚持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同等重要。在思政课教学中,往往理论课学时占比较大,实践课学时相对较少。对此,在分析属地和学校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教师应找准红色文化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结合点,补充课堂教学内容,将相关内容纳入实践作业选题范围。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去红色纪念馆进行“体验式”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分享,以短视频的方式呈现,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如此才能做到真学、真懂、真用。

坚持用“身边人、身边事”同频共振。根据传播规律和教学经验,处于同一个空间场景,如母校、故乡、当前所在城市等,更容易引起关注和共情。将家乡、本校相关的红色人物和故事等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教学案例,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为此,教师需要做足功课,深入挖掘整理、用好用活当地和学校红色资源,更多地用“身边人、身边事”浸润心田。可以说,这是高校深入开展红色基因传承行动、持续推进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讲好“大思政课”的有效路径[10]。

总之,通过充分挖掘学校及地方蕴含的红色文化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学,创造性地转化为育人优势,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帮助学生近距离感受红色文化,更直观地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日报,2021-06-27(01).

[2]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04-06,161-171.

[3]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01).

[4]刘建平,周蓓,莫丹华.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打造高校思政课“金课”[J].中国高等教育,2021(12):25-27.

[5]赵聃.红色文化为思政教育注入深厚力量[J].人民论坛,2021(31):104-106.

[6]白薇.将地方红色文化融入教学多维度打造思政“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20(01):56-59.

[7]王学俭,李东坡,李晓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协同创新的内涵、重点与对策[J].兰州大学学报,2022(01):87-97.

[8]王哲.立足“四史”强化思政课教学的感性支撑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03):170-175.

[9]刘向军,李昂.思政课要做好创造性工作[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05):88-95.

[10]卢黎歌,向苗苗,李丹阳.善用“大思政课”争当思政“大先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05):11-18.

(本文系2021年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非遗民歌与红色基因融合思政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YB003;2021年西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时代大学生网络育人实施与探索”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YJYBJG-41)

编辑:彭雪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