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

作者: 陆洁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是推进高中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力支撑,不仅为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精神文化滋养,更彰显了思政学科文化育人特色,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但当前融入过程中存在教学组织单一、资源开发程度不高和缺乏一体化设计等问题。基于此,大单元教学设计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提供了具体路径,也推动了高中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而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思政课;大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8—0025—0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1]深刻揭示当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当前,高中思政课是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既符合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更是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举措。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二者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共同之处,在教学内容上相通,在教学方法上互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是推进高中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有力支撑[2],不仅为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精神文化的滋养,更彰显了思政学科文化育人特色及服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为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精神文化的滋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与高中思政课教材中的政治、经济、文化、法治、哲学等内容相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技术等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等内容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3]。

如讲仁爱、求大同等思想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等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主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可以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政课的价值,更为高中思政课提供了大量的丰富资源和优质素材,不断为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精神文化滋养。

(二)为推进高中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有力支撑

伴随着高考评价体系的转变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改革,高中思政课的创新发展需要依托课堂形态的创新,既要符合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更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通过教学活动让高中生的身心以及创新能力等素质得到综合性发展和提升,进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党的二十大指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可以让师生在学习实践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再建构,不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赋予其新的内涵,从而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在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推动高中思政课的改革创新。

(三)彰显文化自信,服务立德树人根本

当今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已经影响了高中生的健康成长,西方一些国家通过多种手段对高中生进行文化输入,不断灌输西方价值观,影响高中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致使高中生文化不自信现象时有发生。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增进学生文化自信成为高中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大再次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通过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可以让高中生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源进行深入探究并将其内化,还可以将思政课堂进一步延伸到课外,通过思政课堂内的显性教育和课堂外的隐性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时刻处在思政教育的环境内,引导学生在世界文化交融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抵御西方文化渗透,从而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实效,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1.当前思政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在课堂上比较单一,教师主要将其作为思政课素材进行简单展示,未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高中思政课程教学深度结合和整体设计。此外,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方式仍然处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即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型课堂,这种课堂无法有效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2.当前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快速发展,但思政课堂较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创新改造,这直接导致学生不仅对思政课教学缺乏兴趣和共鸣,还对思政课中引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审美疲劳,从而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学生参与感和获得感较低。

3.教学组织形式的单一限制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实践中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未调动学生参与思政课学习的主动性。

(二)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

当前,虽然很多学校已经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依然不够高,对于优秀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更是不够深入,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作为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的功能。

以上也反映了当前高中思政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供需失衡。一方面高中思政教学亟须选取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改变当前高中思政理论多案例少、共性多个性少、灌输多案例分析少的现状;另一方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蕴含的丰富思想价值挖掘不够,从而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无法有效满足高中思政教学的需求。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不高已经制约了高中思政课的创新发展。这种失衡问题也从侧面印证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符合高中思政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需要。

(三)缺乏一体化教学设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具有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思想价值高等显著特点,这就要求高中思政课教学要选取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和认知水平的优秀文化素材。但当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学缺乏一体化的指导和协调机制,缺乏一体化的培养方案。思政课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选取是随机的、零碎的,甚至偶尔出现与真实史实不相符的情况,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握不够深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堂课的逻辑性和整体性。

此外,由于一些教师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体化的支持,在备课中往往出现将内涵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过于简单化的现象,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简单解读和材料转述也无法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且深入的认识,不符合高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大单元设计路径

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出现的困境,大单元教学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和路径。大单元教学设计是以教学单元作为单元教学的基础单位,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将单元知识进行再建构,从而形成有一定主题、结构化的学习单元。这种结构性的学习单元着力于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零碎”知识学习,在围绕大单元的主题确定课程的核心议题后[4],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实情境,借助真实情境将高中思政课知识整合,使学生在真实情境建构中掌握学科核心必备知识,从而不断引导学生步入开放式、辨析式的深度学习。大单元设计具体实践路径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化与教材的衔接,深挖文化时代价值

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过程中要强化与高中思政教材的精准衔接,教师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思政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共同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出发,将两者有机结合,从而建立高效的思政课堂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教材内容相结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如笔者所在的佛山醒狮文化、书院文化,可以依托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创设沉浸式真实情境,让学生进入复杂真实情境中,借助真实情境中的人物事迹和事件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教材中的内容,增强课程体验感,提升思政育人实效,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思政课堂的有机结合,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功能。

(二)推进大单元教学,构建深度学习课堂

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需要推进大单元议题式教学,将教科书的教学设计转变为落实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以核心素养为纲,以学业质量标准为要求,重构学科内容,设计大单元,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情境、具体任务或项目,提出真实问题,围绕解决问题展开学习[5]。

在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的过程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多创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契机,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料的整理者和汇报者,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问题,运用学科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等,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形成问题答案或者新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构建深度课堂。

如在讲述必修四《哲学与文化》模块时,在明确了“不忘本来”这一条主线后,教师需要选取能够贯穿这一主线的复杂真实情境,在具体实践中,本课程选取了“佛山家训”作为复杂真实的情境,如表1所示。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大单元设计的实践中要突出层次性,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现状和思政教材的实际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恰当融入,循序渐进地进行探究式学习。

(三)创设多元开放的议题学习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大单元设计要依托真实情境开展多元开放的议题式活动型课程来完成学习。议题式教学的议题学习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活动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线索,统筹议题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并进行序列化处理[6]。

以大单元备课教学设计结构层次的层次4“中华民族精神”为例,议题式的活动型课程开展思路示意如表2所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价值与路径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大单元设计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也将助推高中思政课的课程改革创新。在新时期,高中思政课教师理应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思政课中的独特教育价值,积极运用大单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使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的滋养下坚定文化自信,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合格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22-10-17(02).

[2]文吉昌,薄海.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逻辑理路[J].理论导刊,2022(10):04-10,40.

[3]颜雨萱,付晓男.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3):48-50.

[4]唐盼.大概念:议题式单元教学的基石[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5):45-47.

[5]李寒梅,曹玫.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1(05):37-41.

[6]石炜君.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三进”策略[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9):53-54.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