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调查研究
作者: 孟杰【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重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并通过加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习,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文章依据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构建起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框架。项目课程内容聚焦三个“核心素养”目标,即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的实践,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涵养中华体育精神,同时提升体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对系列校本课程的挖掘与整理能力,促使体育校本课程系统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问题;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8—0030—04
美国围绕“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提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重心以核心技能为目标;英国以核心素养优化为培育内容,不断改进学生认知能力;中国在不断总结体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注重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结构与培育程序的改进[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注重“民族+体育+项目”,强调寓教于乐,既注重身体文化,又注重精神文化,相互贯通融合,塑造体育精神、加强品行修养、提升道德水平,为身心全面发展奠基铸魂[2]。本研究基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课程、教材、课堂、课间的基础上,探索学校可行性建设方案。当前,国内还没有把丰富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去。本研究旨在把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过学校的“两操+一课”“课外+课外”的模式融入体育教学中,解决部分城区学校体育教学的诸多问题,如因体育活动场地小而无法开展体育社团活动、学校体育器材匮乏、学生爱去操场却不爱上体育课、学生在校不足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既是民族体育项目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路径,更是深入落实建设体育强国、重塑学校体育精神文化、培育中小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当下民族体育项目进校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视学科教育、轻视体育教育的导向,同时学生一小时体育锻炼质量不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不高,部分学生有超重肥胖、视力不良、脊柱侧弯等严重问题。其次,义务教育教科书对学校体育教学涉及民族体育的项目安排相对较少,但竞技类运动项目组织规模大、技术难度高、教学内容相对单一枯燥,学生兴趣低,许多项目都有年龄特点要求,导致学生爱去操场却不爱上体育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后,保障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成为许多学校面临的新挑战,而探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校园,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新路径。
二、民族体育项目进校园的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本文以甘肃省8所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状况为研究对象。依据理论—实践—理论的技术路线,采用考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8所学校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现状进行调查,总结开展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并依据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在此基础上借鉴国内先进经验,提出可行性实施路径和策略。
(一)研究目标
实验学校根据地域特色、各水平段和班级特点,积极创建自己的“三级课程”体系,对各班开设的民族体育项目进行系统优化、创新,并对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数据分析、评价及反馈,进而设计更加符合各水平段的学习内容,厘清水平段之间关联性和衔接性,保障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安全性、可操作性、趣味性、健身性以及时代性,确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质效。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发展教学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提出的重要背景是许多小学生都没有养成长期坚持锻炼的习惯,体育活动局限于体育课。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校园有重要作用和价值。教师在开展教学训练时,更应注重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改变当前的观念和想法,在民族体育项目意识中传承发扬民族体育文化。
2.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体育教师教育教学、日常社团训练的工作效益,也是落实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方式方法。随着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实施新课标,体育教育教学需要追求更高质效。对此,体育教师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让学生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中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涵养学生阳光、知行合一、刚健有为的中华体育精神[3]。
三、民族体育项目进校园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通过查阅现有文献资料,为选题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指导项目有序推进,并在中国知网、维普网全文数据库等网站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践”进行检索,同时以关注教育部体卫艺司官网、国家体育总局官网的方式等,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的重要方法是问卷调查法,在设计问卷前,充分考虑与本研究关联的文献、资料,通过归纳总结,再进行针对性分析。在依据研究目标、内容的基础上,设计问卷,参与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校为调查对象。针对学校开展的项目种类、现状等方面的内容,最终设计出《学校民间体育项目开展现状调查问卷》,为开展研究提供基础性资料。
(三)访谈法
走访了定西市5个县8所学校的体育教师、学生和家长,就民间体育项目开展状况、需求等相关问题进行了咨询和探讨。
(四)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数据和信息的整理和分类,运用SPSS23.0检验问卷的信度,运用Excel2007对搜集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为本研究的内容提供事实依据。
四、民族体育项目进校园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民间体育项目开设现状及调查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只有33.27%的学校开设民间体育项目教学项目,78.06%的学生不知道民间体育项目,56.83%的学校教师对民间体育项目不熟悉。被接受调查的学校中,88.12%的家长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的开展认为可有可无,大多数学校每周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不足1次,91.47%学校校长认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好,但是开设起来有一定困难。通过深入了解发现,大部分学校和教师因为受传统观念、缺少相应体育教材内容等因素的影响不重视民间体育项目的开设。
(二)调查分析
被调查学校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按比例由高到低依次是武术、改编游戏、爬山、垂钓、舞龙、太极拳、爬山、中国式摔跤、射箭、气功,所占的比例依次是43.56%、30.17%、29.44%、19.81%、18.34%、13.54%、10.02%、6.15%、3.97%、3.10%。其中,武术类项目锻炼时所需场地面积小,无需规定器械要求,比如长拳类运动项目攻防技击强、对抗性特点明显,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攻防意识,更让学生在对抗中懂得规则,学会合作,还可以发扬中华体育精神。改编的游戏类项目学生参与兴趣高,小组间对抗激烈,学生非常喜欢,具有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爬山项目对运动技术要求较低,但在学校开展比较困难。气功类项目学生不太喜欢,学习时不仅需要大量时间,而且需要良好的体能基础,在中小学开展有一定的困难。
(三)不同水平段学生的情况调查分析
被调查的学生中有68.79%选择武术。其次为改编游戏、爬山、垂钓舞龙,占比分别为27.11%、25.23%和20.08%。初中和小学高年级学生中有51.45%选择爬山、垂钓项目。小学生阶段的学生,语文、数学、英语等学习时间较多,学习压力也随之增大,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成为课外生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总体来看,小学阶段学生参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种类和时间都高于初中阶段学生,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较强的参与愿望。
五、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优势及阶段性成效
(一)可作为学校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的实施载体
根据现代教育发展趋势,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创新,使其能够适应现代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能够充分发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内在价值以及作用[5],同时为和谐校园体育生态文化建设作出贡献。我们将核心素养下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系列内容作为实践学校育人理念和达到培养目标的实施载体,不断优化创新,包括学校各年级段目标的设定、教材内容的选择和评价,以及系列校本教程的建构等。
(二)优势
第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接地气,容易组织,教师有抓手,可以突破;地域特色明显,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一校一品”的构建难题,还可以童蒙养正、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第二,激越洒脱地参与民族体育项目,学生兴趣高,运动技术要求相对低,更容易被学生接收;第三,场地器材要求低,学生参与度高,运动强度大、密度高,可以有效增强学生体质,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之四,规则、团队性强,以学生人格培养为首,可以达到“以体养志”“以体育人”的育人目的。
(三)阶段性成效
1.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整体实施效果。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是教学内容,也是民族文化。我们在8所学校3年的实践活动监测中发现,有80%的班级练习密度超过了75%,强度最大达到182次/分钟,有效解决了部分学校体育活动面积小而导致的体育锻炼不达标问题。通过民族体育项目挖掘着力点,在教师的主导下,由师生合作创编,从学生中来,从实践中来,再到学生中去,融入兴趣社团和“三课两操一活动”等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中,促进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成长。实验校体育教师兴趣高,学生通过自己制作器材,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得到进一步激发,广大师生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4]。
2.跳绳项目在实验校中的实施效果。部分实验校在开展跳绳项目以来,充分发掘“绳文化”,以“绳”为“媒”,凝心聚力、提振士气:一是打造优质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活力的源泉。学校经过精心提炼、慎重考虑,最后将“悦动和乐·绳文化”确定为学校校园文化特色主题,“绳”之形,柔韧绵长,彰显了学校“联系”“合作”“创新”的不懈追求;“绳”之核,表达着“联系”“合作”“创新”的深层内涵;“绳”之韵,体现了“法度”“精彩”“多彩”的核心价值。学校将以“自信·责任·合作·创新·精彩”的精神文化编织成环境育人、情智育人、课程育人的三个育人网络,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二是提振学生精神面貌。学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学校发展最终要落实到促进学生的发展上,发展成果应当惠及最广泛学生。部分学生由于课业负担过重,长时间没有情绪的输出通道,造成性格比较内向、不愿意交流。通过“跳绳”这项体育运动的开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提振了他们的精气神。通过训练,好多学生成绩提升较快,而学校的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构建人格、发展个性,优化品质、锤炼意志的育人理想终于得以落地。三是助力学校建构校本课程体系。实验学校根据国家颁布《课程标准》以及地方颁布《课程标准》,结合本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特点遴选适合学生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助推了体育教师对系列校本课程的挖掘与整理,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师专业成长和体育校本课程的落实。
六、研究结果与建议
综上所述,在中小学阶段开展武术、创编体育游戏项目、跳绳、中国式摔跤、舞龙等项目,效果好,对学生的灵敏素质、爆发力素质、协调性素质、上下肢力量、情绪调控能力都有明显提升,既培育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又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认识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的文化底蕴和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科学精神、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于此,建议各中小学校学习借鉴实验校的经验做法,牢固树立“教会”“勤练”“常赛”课程理念,每学期举办师生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运动会,不断完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深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思政元素,帮助培养“人格健全、意志坚强、爱党爱国”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使民族传统体育的育人功能得以体现,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入校,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赵富学,程传银,储志东.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体育学刊,2019(01):12.
[2]徐帅帅,李彦龙.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育的困境与纾解[J].哈尔滨体育学院,2023(04):70.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EB/OL].(2020-10-16)[2021-02-23].http://www.xinhuanet.com/mrdx/2020-10/16/c_139445097.htm.
[4]郑北斗.中小学体育游戏应用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