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初中劳动教育策略

作者: 李琳

【摘要】劳动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协同育人理念,有效开展初中劳动教育,能更好地构建完善的初中劳动教育体系。文章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研究,结合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背景和理念,围绕初中劳动教育体系构建,了解劳动教育相关实际情况,针对存在的劳动教育认识片面化、劳动教育协同内容简单、协同育人机制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进一步完善协同育人理念下的初中劳动教育策略。

【关键词】协同育人;初中;劳动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8—0034—04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新时期全面加强高校、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表明了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现阶段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方向指引。如今,劳动教育决定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1]。然而,当前一些初中仍存在重智育、轻劳动教育的现象,部分初中生的劳动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可以说,探索适合当代初中生的劳动教育之路、保障劳动教育稳步实施,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基于协同育人理念,围绕劳动教育体系构建及劳动教育创新策略进行探究。

一、初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劳动教育存在认知偏差

在研究中,笔者对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200名初中学生进行了有关劳动教育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家庭劳动氛围对初中学生的劳动教育认知有很大影响,二者存在相关性。通过对样本数据分析可知,家庭劳动教育氛围好的初中学生对劳动教育相关概念、国家出台的劳动教育政策等有一定了解,其中约有68.41%的学生对劳动教育“比较了解”,高于61%的平均水平。笔者围绕家庭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设计了4个问卷选项,通过对调查数据分析可知,有61.39%的学生认为“家长的劳动教育理念片面”,有53.25%的学生表示,家长偏向于“成绩优先,不够重视劳动教育”。在调查中笔者还了解到,不少初中为了鼓励学生参与劳动,将劳动与晋升班干部、评优、评奖挂钩,导致不少学生陷入“功利式劳动”或“任务型劳动”的怪圈中。这种劳动不仅背离了初中实施劳动教育的初衷,还容易导致一部分学生逐利劳动获取报酬,并不能理解何为劳动光荣,也难以具备劳动中的奉献精神,不利于学生劳动素养的提高。因此,只有学校、家长、社会各方均理清认识,明确各自在劳动教育中的责任,共同创设积极的劳教育氛围,才能为打造多元协同的劳动教育体系打好基础。

(二)协同内容单一

当前,很多初中劳动教育内容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即劳动内容没有超出班务劳动、家庭劳动的范围[2]。尽管有的学校的劳动教育会涉及生产劳动、服务型劳动,但劳动内容基本很简单,如手工、植树、打扫公共卫生等。在家校协同育人层面,劳动教育相关协同项目一般为:学校组织活动时,家长作为志愿者布置现场或维持现场秩序,或是与孩子一起完成教师布置的家务劳动。通过调查发现,有57.3%的家长会带孩子参加日常体力劳动;有32.5%的家长会利用寒暑假时间带孩子去农村干农活,体验农村生活;有18.7%的家长从未带领孩子参与相关劳动实践活动。在学校、社会协同育人层面,大多数教师表示,出于学生的安全考虑,学校从未和社区合作开展劳动教育相关活动。只有极少数重视劳动教育的初中组织了一些农场研学活动、清明节扫墓活动、植树节种树活动等。总体而言,劳动教育方面的协同育人项目内容较为单一,学校、家长、社会各方未能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丰富、内容连贯、目标明确的劳动教育,学生的劳动观念形成和劳动能力素养提升有待强化。

(三)学校未能发挥协同育人主导性

首先,一些初中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不够重视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的初中只将劳动教育作为公共课,将整个年级的学生集合在一起,给学生讲述如何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如何传承劳动美德、如何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如何掌握某一方面的劳动技能等,并未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这样导致不少劳动课教师缺乏协同育人观念,无法将学校的劳动教育理论同家庭、社会等领域的劳动技能实践活动紧密结合。

其次,协同育人的主体主要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然而三者在实际沟通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在调查中可以发现,当前主要的劳动教育信息传递方向是学校向家庭、社会单向输出,家长和社会方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而当前协同育人的沟通方式主要是教师通过微信、QQ等与家长沟通,很容易因沟通不畅出现育人主体责任分工不明晰的问题,导致各方信息传递受阻。时间一长,会导致劳动教育流于形式,难以取得预期的劳动教育效果。

最后,一些初中将劳动教育的侧重点放在了技能培养层面,忽略了借助家庭、社会力量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助力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同时,在人工智能时代,一些初中并没有与时俱进开发劳动教育内容,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仍主要围绕体力劳动、物质生产等方面,对数字劳动、科技劳动、智能劳动等新形式劳动涉及较少。如此,很难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与时俱进体验新型劳动的乐趣。

二、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初中劳动教育体系构建

(一)厘清主体、提高认识,打造多元协同的劳动教育体系

一般而言,劳动教育领域的协同育人主体有家庭、学校、社会,这三者既可以是劳动教育内容的策划者,也可以是劳动教育的参与者,在不同的劳动教育场所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协同育人理念下实施劳动教育,可以由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参与,也可由其中两方参与。具体而言,构建多元协同的初中劳动教育体系,需要家校协同、校社协同、家校社协同参与,共同发挥作用,确保各方共同承担劳动教育的责任[3]。

在学校主体方面,教师作为劳动教育的主导者,应主动承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的责任。具体实践中,教师可通过上好劳动教育校本课,组织劳动主题演讲、劳动实践基地活动、职业体验和打造校园劳动文化等方式,将劳动理念渗透到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还可借助学校、家庭、社会这三方力量充实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共同参与初中劳动教育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家庭主体方面,家长应注重对孩子生活能力、自主能力的培养,还应适当纳入生产性、服务性、创新性、科学性劳动,与学校的劳动主题和内容保持一致。在社会主体方面,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应积极承担普及劳动教育观念的责任,通过网络媒体、论坛、讲座等平台,不断宣传劳动的价值。

在家校协同育人层面,学校应搭建家校线上沟通平台,设置家长留言板和校长信箱,由教师定期推送劳动教育方面的政策信息以及劳动技能知识,在家校共育背景下促进劳动教育新格局逐步形成。在校社协同层面,学校应与教育文化机构、社区等密切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或邀请社会机构工作人员与学校合作组织研学活动,开展职业体验实践活动和社区志愿活动等。在家社协同层面,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通过带领子女进行社会实践劳动,培养子女的劳动意识。在家、校、社协同层面,学校应主动担责,将家庭、社会劳动教育资源应用于校本劳动课程和相关活动中,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的作用,营造出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氛围。

(二)劳动教育协同内容多元化

1.从生产性劳动内容入手丰富协同内容。生产性劳动教育指的是在田间、农场等场地或情景空间开展的教育活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劳动技能要求较高,能让学生通过生产性劳动,体会到生活的美好[4]。这一类实践活动的协同以家、校为主,一般是以教师带领学生或家长带领孩子参与劳动活动为主。想要丰富生产性劳动的内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创建农业实践基地,为生产性劳动的开展提供场地条件。对此,学校应积极对接、联合社会组织,为劳动教育创设适宜的场地,场地可以是人工增设的校内农业基地等,也可以是乡村农场果园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校内开辟种植园,为学生提供劳动技能实训场地和平台,还可以与校外农场、农业合作社合作,定期带领学生去果蔬基地研学,学习劳动知识,锻炼劳动技能;没有条件的学校则可采用班级种植箱或校内花园等低成本的方式种植花木,引导学生定期观察、除草、采摘,并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另一方面,以劳动为主题开设特色劳动课程,为打造高效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创造条件,还可以引导学生亲近自然,切身体验,深刻认识劳动的重要性。

2.从服务性劳动内容入手丰富协同内容。服务性劳动教育内容主要指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以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形式,为其他个人或集体提供服务。很多服务性劳动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这类劳动教育对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细心程度、体力等有一定要求。通过服务性劳动,丰富协同内容,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对此,在开展这类劳动教育活动时,教师应细心研究、策划,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服务性劳动能力,保障学生在参与服务性劳动过程中的人身安全。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喜好特点,学校可以给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性劳动教育内容。如让高年级学生参与博物馆讲解、图书馆管理、捐赠物品、维护交通秩序等社会服务性劳动教育活动;让低年级学生从事校内图书馆图书分拣、食堂秩序维护等较简单的服务性劳动活动。

(三)回归课程,提供平台,构建完善的劳动教育实践体系

1.注重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初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一般有理论性劳动课程和实践性劳动课程两种类型。在理论性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为了传递劳动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树立崇尚劳动、劳动光荣的劳动观,学校可以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为主题,进行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开发。针对实践性课程,学校可在生产类劳动课程、服务类劳动课程的基础上,加入编程、创客等初中生感兴趣的创造性益智实践课程。同时,学校可结合当地气候、地理环境特点,开设采茶、摘棉等特色劳动课程。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邀请学生及其家长一同参与,以亲子合作互动的形式,完成劳动课程作业,使学生通过劳动教育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我劳动,我骄傲”,从而树立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

2.搭建劳动教育云平台。“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育引领教育新生态,在此背景下,学校应思考如何运用现代信息科技优化劳动教育模式。“互联网+”能让劳动教育的实施变得更加有效、多元,能更好地满足初中生对新时期劳动知识、技能的学习需求。对此,学校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劳动教育云平台。一方面,通过线上平台向家长推送劳动教育课程,促进家校共育;另一方面,利用云平台号召社会组织参与,为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设提供一定的资源支持。还可通过云平台组建校与校之间的劳动教育网,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实现劳动教育云研学、云合作、云总结、云评价。

3.重视职业体验实践活动。在协同教育理念下,通过职业体验实践活动,可有效促使学生具备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开展职业体验实践活动之前,学校应做好相关保障,选好场地和引导初中生参与职业体验的专业导师。在相关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应尽量为初一、初二学生打造职业体验基地,为初三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劳动体验场地,并积极引导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参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劳动协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此,亟需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对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作用,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尤其需要调动家长和社会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劳动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的积极性,共同携手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环境,切实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参考文献

[1]石初娟.论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育人体系构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43):108.

[2]文俊.劳动教育需“一主两翼”协同育人[J].江苏教育,2022(83):01.

[3]何玲燕,李作林,高茹,等.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协同育人路径及策略探索[J].创新人才教育,2022(05):73-78.

[4]黄玲妹.新时代中学劳动教育有效实施途径与策略[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2):10-11.

编辑:彭雪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