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势及路径

作者: 史永明

【摘要】思政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抓好思政教育,除了上好常规的思政课之外,还要用好多元教育元素,在班级管理中融入思政教育,进而发挥思政教育独有的优势,如思政教育和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一致,可以形成教育合力;在班级管理中落实思政教育,育人效果更好等等。因此,班主任应以班会课为重要阵地,巧借思政元素深化思想教育;以班级活动为抓手,借助思政元素提升德育效能;以班级文化为依托,融入思政元素,发挥思政育人价值。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班级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合的优势和实施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思政教育;班级管理;优势;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8—0043—04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教育是重要的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是班主任的重要教育目标,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需要在班级管理中用好思政元素,将班级管理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但在实际教育管理中,有的班主任没有意识到班级管理和思政教育融合的优势,班级管理比较低效。基于此,探究在班级管理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势及实践策略是班主任需要深度思考的问题。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分析在班级管理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势,探究相关实施策略,以期为班级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一、在班级管理中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势

(一)班级管理和思政教育的目标一致,能形成教育合力

班级管理的目标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营造良好的班风,做好纪律、卫生等常规班务。而做好以上工作的关键是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和睦、积极进取等品质,使学生不断自我反思,从而自觉遵守班级纪律、主动承担卫生职责、积极维护班级荣誉。而思政教育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社会责任、自我认同等,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修养。可以说,学生的思想教育是班级管理的关键,更是思政教育的灵魂。因此,班级管理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一致,二者相互促进。班主任应将二者融合,形成教育合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在班级管理中融入思政教育,育人效果更好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班主任有着特殊的信任和亲近感。相关研究表明,班主任的话语比较有权威性,容易被学生接受,这种人格感召力带来的教育效果更长久、更深入,这也是班主任将思政教育和班级管理相互融合的优势。因此,班主任应利用好这一优势,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当然,班主任要发挥好这一优势,就必须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人格魅力赢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更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三)在班级管理中融入思政教育,育人的针对性更强

不论是抓好思政教育,还是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都有优势,因为班主任能深入教学管理一线,积极和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情况,善于发现和利用教育契机,把思政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相关的案例中,使班级管理和思政教育更有针对性。

二、在班级管理中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以班会课为重要阵地,巧借思政元素深化思想教育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根据笔者对西和县3所城区小学和5所乡镇小学的调查发现,67.3%的学生不喜欢班会课,原因是班会课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班会课是“说教课”和“批评课”,学生感到十分乏味。甚至有的班级的班会课被其他课程挤占,成了作业辅导课。在这种情况下,班会课很难发挥育人的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积极进行实践研究,把思政元素融入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践表明,班会课融入思政元素,能有效丰富班会课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提高班会的思想教育效果。

1.在班会课上善用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红色故事是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包含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班主任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责任人,应让这些红色故事深入学生内心,让革命精神一代代传承。如此,才能让学生对革命先烈常怀感恩之心、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更好地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班会课运用红色故事时,应该注意运用的方式和时机,注重发挥红色教育资源的启发、引导作用,让它们成为塑造学生品德修养的养分[1]。具体实施中,教师可以在班会课将红色故事与当下学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心理等,合理恰当地引用红色故事。比如教师可以在班会课组织学生观看红色影视作品《上甘岭》,引导学生讨论或写观后感,将红色故事和自己的行为联系起来,对比反思,从而让红色故事深入学生的内心,感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样既纠正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又让革命精神深入学生内心,把思政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在班会课巧用时事,提高学生的兴趣。要让思政教育真正发挥实效,“必须打开‘书斋’之门、‘教室’之门、‘学校’之门”,直面时代、贴近生活、植根实践,充分吸纳、用好社会现实和教学实践中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2]。当下网络媒体发展迅速,有研究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被各种电子游戏、娱乐节目等“套牢”,导致出现各种教育问题。笔者做了相关调查,发现不少学生对电子游戏比较痴迷,还有很多学生热衷于明星八卦等娱乐新闻。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分辨是非、抵御诱惑的能力不足。因此,班主任需要直面这一现实,给学生讲清楚时代发展带来的利与弊,引导学生关注正面、积极的网络内容,把学生从负面、低俗的网络内容中“抢”过来,让学生拥有健康高雅的志向兴趣。对此,笔者在班会课上引入国内和国际时事,培养学生的志向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比如给学生播放一些具有正能量的短视频,如引入跳水冠军全红婵的事迹,激发学生努力奋斗;引入国际商品竞争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

(二)以班级活动为抓手,依托思政元素提升德育效能

班级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班主任要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3]。基于这一要求,笔者研读了大量国内相关文献资料。有研究表明,在班级活动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有效提升德育效能,因为有效的班级活动能为学生构建体验浸润场域,让学生参与其中,有所收获,培养正确的道德认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积极的精神品质[4]。结合研究结果,笔者通过实践,探索在班级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的途径。

1.在节日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明确价值导向。节日是国家为倡导某种行为、理念或纪念某个人物、事件而设立的特殊日子,节日背后蕴含着一定的教育意义和价值导向。所以说,节日是非常好的重要教育契机,班主任应抓住节日教育的契机,明确价值导向、挖掘思政元素,把节日特点与思政元素结合,设计和组织班级活动,让学生在班级活动中接受感化教育和体验式教育。如在植树节开展以植树、环境和生态为主题的活动,融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在儿童节开展主题活动,给学生讲解关于儿童节的历史、故事等,让学生在享受快乐时光的同时,把祖国的富强和自己的成长联系起来。

2.在竞赛性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挖掘活动的教育意义。竞赛性活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自信心,因此,很多学校和班级都会在学期计划中安排有意义的竞赛性活动,增强育人活力。很多班级都组织过拔河比赛,但如何让学生在拔河比赛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和教育呢?北京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的赵旭冉老师在拔河比赛中巧妙地融入思想教育,效果很好。在初一拔河比赛中,赵老师让学生明白,比赛成绩源于团结和坚持。在初二拔河中,让学生明白,骄兵必败、不进则退等道理。在初三拔河比赛中,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输赢,懂得“胜固欣然,败也从容”的道理[5]。从初一到初三,赵老师把每一次活动都看成重要的教育契机,挖掘蕴含的教育意义。

3.在阅读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触动学生心灵。朱永新教授说过: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阅读不仅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式,更是提升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思政教育视角下的班级阅读活动可以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对此,教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浓厚的班级阅读氛围。还应科学选择阅读书目,给学生有计划地推荐一些符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的经典书目,强化学生的思想认识,在学生心灵播撒真善美的种子。此外,应定期举行续写、朗诵等活动,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情感熏陶和精神洗礼,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以班级文化为浸润,利用思政元素实现文化育人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提出了“文化育人”的要求:“让校园处处成为育人场所。”这需要班主任具备文化育人的理念,通过班级文化建设实现班级管理目标和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目标。当然,班级文化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需要逐步推进,这既包括班级风气、班规、班训、班歌等软文化,也包含教室布置等硬文化。但不管是哪种,教师都应该重视在班级文化中融入和运用思政元素,从而让学生接受浸润式思政教育,有效实现文化育人的目的。

1.营造以爱党爱国为底色的班级风气。营造良好的班级风气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要务。班级风气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更是一种持久的教育因素,良好的班级风气能让每个班级成员受益。营造班级风气必须以爱党爱国作为底色,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旗帜鲜明地弘扬正确的价值导向,倡导正确的行为规范。比如每周一升国旗时,有的学生把行队礼看作一件小事,不认真落实。面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应严肃地指出学生的不当之处,给学生讲国旗代表着什么以及背后的故事。同时,班主任应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人格感召力影响学生,践行诚实、守信等品德,用自己的行为感染学生。

2.在班规、班训和班歌中融入红色元素。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是班级正常运行的保障。但是不能仅重视班级制度的规范和约束作用,还需要发挥班级制度的激励、引导作用。在班级制度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充分发挥班级制度的引导、激励作用。比如以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班训,增强学生读书的使命感;以《过雪山草地》作为班歌,使学生不怕困难面对学习、生活。同时,在制定班规时,教师应给学生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主要内容及其重要影响等,启发学生遵守班级班规。

3.在教室布置中渗透思政元素。教育环境具有潜在的育人价值,班主任需要花心思营造班级环境。比如在教室里,教师除了在一些显眼的重要位置张贴伟人头像、名言等,还应在一些地方定期展示主题海报等,让教室成为鲜活的思政教育展厅。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班主任必须重视思政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在班级管理中有效渗透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的落实和班级管理结合起来,可以发挥出两者的教育优势和教育价值,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薛雷.大别山红色资源在中学历史课堂中应用研究[J].成长,2019(10):49-50.

[2]沈壮海.把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点[J].人民教育,2022(18):06-10.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J].中小学德育,2017.

[4]陈丽丽,严青.班级活动:为学生成长赋能[J].江苏教育,2021(67):14-15.

[5]赵旭冉.就地取材巧“拔”高——三次拔河比赛的不同启示[J].新班主任,2021(08):30.

编辑:彭雪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