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程文化意识培养中的教师因素研究
作者: 王亚妮【摘要】文化意识是高中英语新课标的核心素养要求之一,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号召下,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尤显重要。但是由于教师的文化综合知识贮备不足、缺乏文化意识敏感性、课堂时间有限等原因,加之我省英语课堂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存在着很多局限性,因此要从教师培训、职后自学、硬件设施配备等几个方面进行提升。
【关键词】文化意识;知识储备;文化自觉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8—0062—04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规定,高中英语课程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这四方面的核心素养,并对每一种能力的内容做了具体说明。其中,文化意识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涉及“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等教育的根本问题。其实,对于英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由来已久,早在2004年就有学者提出,要在中小学教育中融入文化教育内容[1]。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把文化意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之一,与高中英语课标的内容一脉相承。这体现了基础教育英语学科目标的一致性和系统性。随之,基础教育各个阶段关于英语课程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数量继续增加。据知网统计,自2017年《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以“高中英语文化意识”为研究主题的期刊文章和硕士、博士论文有近一千篇综合现有文献发现,鲜有学者从教师自身因素出发对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研究设计
根据已有文献研究内容,本研究通过问卷星设计了调查问卷,共收回有效问卷72份,填答教师覆盖我省所有市(州)。本次问卷共有27道问题,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教师的学历、从业时间以及教师自学相关知识情况。第二个方面涉及英语教师的文化知识储备情况,包括教师对主要英语国家以及中国的文学、历史、哲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三个方面涉及教师在课堂中对文化内容的处理方式。最后是教师在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教师自己对改善现有教学状况的建议。
二、问卷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填答教师任职时间大多(75%)都在十年以上,其中硕士学历者占比27.78%,学士学历者占比72.22%。综合问卷结果,主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教师的西方文学、历史、哲学等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问卷通过四个问题了解教师对西方文化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第一个问题旨在了解教师对于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希腊神话故事的掌握情况。48.61%的教师认为自己了解一些主要人物和故事,47.22%的教师只知道一些名称和概念,对具体内容不熟悉,只有4.17%的教师非常熟悉相关人物和故事。第二个问题,针对列举的英美原版作品的阅读情况,有43.03%的教师阅读数量在两本以下,47.22%的教师阅读量在三至五本,只有9.22%的教师阅读量在十本以上。第三个问题询问了教师对于西方哲学的了解程度,只有9.72%的教师认为自己了解西方哲学的大概脉络及主要哲学家的思想,45.83%的教师只知道几个主要哲学家和哲学概念,44.44%的教师表示对此了解很少。最后一个问题是关于英美国家历史,只有5.56%的教师很清楚历史发展过程,54.12%的教师选择“大概知道其发展过程”,40.28%的教师只知道一些主要历史事件。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的西方文化知识储备不足,西方哲学知识尤其欠缺。对于历史、文学等也只知道一些碎片知识,谈不上系统性的认识,这一情况与教师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情况相似。
(二)教师的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等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与了解西方文化知识的方式相同,问卷也是通过四个问题来了解教师对中国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中国的神话故事,仅有33.33%的教师认为自己很清楚主要的中国神话故事。63.89%的教师只知道主要人物,不清楚详细故事情节。在关于中国历史的问题中,只有9.72%的教师很熟悉从史前到当下的中国历史,大部分教师(65.28%)只是大概了解中国历史的更迭。25%的教师只知道几个朝代的历史,对比教师的阅读情况,这些知识或许仅来自于影视作品,与历史书籍的记录存在差距。第三个问题是为了了解教师对中国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了解情况,仅有2人选择很清楚这两种哲学体系,61.11%的教师认为了解主要人物和思想,36.11%的教师只知道一些概念。这一状况与教师的阅读情况直接相关。在对教师阅读中国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的问题中,三分之一的教师选择阅读量十本以上,37.5%的教师选择了四本以上十本以下,29.17%的教师其阅读量不足四本。可以推测,有近三分之一的教师连中国的四大名著都没有通读过,考虑到教师这一职业的特点,这一阅读状况不容乐观。
(三)教师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教学意识,但落实情况有限
问卷中关于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培养能力和实践结果发现,大部分教师认识到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这种想法落实存在一定困难。
问卷填答结果显示,86.11%的教师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培养跨文化意识,63.89%的教师有时候还会与其他科目的教师交流,但是只有36.11%的教师会在备课的时候查阅资料,提前准备好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对比。61.11%的教师只是依照教材讲解,不做知识拓展。还有13.89%的教师认为课时不够,很少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对比。
(四)文化意识培养的困难
本问卷最后设计了三道问题以了解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方面的困难。从填答结果来看,大部分教师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教学时间不足,占比66.67%。第二个因素是教师的中西方文化知识不足,占比61.11%。52.78%的教师认为缺少相关情境也是制约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因素。还有一部分教师(37.57%)认为,不知道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针对这些问题,教师普遍认为,培养文化意识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占比65.28%。其次是学生对文化事件和知识的兴趣,占比20.83%。只有一小部分教师(13.89%)认为教材内容设计也很重要。这一结果说明,一方面部分教师对课时与教材内容的时间安排不合理,把问题简单归结为时间不够,而没有认真研究教材,将语言技能的训练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体会到自身文化知识储备的重要性,这与本研究的最初设想不谋而合。
三、提升教师文化意识培养能力的建议
首先,对中外文化知识的了解,属于文化内容认知层面,这一层面既包括物质文化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精神文化产品。前者表现为某一地域人们的饮食、服饰、建筑风格、交通出行方式等;后者表现为某一地域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果,它们传达了人们的精神价值、审美情趣以及社会习俗等。
其次,对中外优秀文化的认同,属于基于思辨的情感判断层面。这一层面基于第一层面对于相关文化知识的了解,但同时又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这些文化知识和文化现象的内涵,并最终形成明确的文化自觉意识,明确人类优秀文化的内容,从而对这些优秀文化产生认同感。面对纷繁的文化现象,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必然走向第三个层面,即行为取向方面的改变。要实现这些文化意识培养目标,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但是根据问卷结果内容,我省高中英语教师的文化意识尚需提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教师职后学习,弥补知识不足
文化内容表面上以物质的显性文化符号形式存在,但同时也包含这些文化符号所蕴藏的隐形文化知识。因此,教师文化知识的储备,既包括对中西方文学、历史、哲学以及风俗习惯、建筑特征、传统节日等各类知识的掌握,也包括对这些知识的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意识培养透过文化现象,进入文化内涵的理解。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通过提供文化类书籍并开展读书活动等方式形成教师阅读的良好氛围,以提升教师自我阅读、学习的能力,从而积极补充各类文化知识。其次,问卷结果显示,很多教师都认为自己没有时间阅读,因此要加强电子资源平台建设,定期向教师推送电子资源,便于教师利用空余碎片时间积累知识。最后,学校教研室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确定阅读主题,开展教研活动。通过定期组织阅读交流活动,设计文化意识培养教学活动等形式,以形成浓郁的文化知识学习氛围,促进教师进行思考,将文化意识的培养从单纯文化知识的传递深入对文化内涵的探究,从而培养教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最终将这种理念贯彻到课堂中。
(二)开展文化意识培养专题培训,提高教师理论素养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敏锐的文化自觉意识,同时要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方法和最终目标。要开展这些理论性较高的学习,教育行政部门需要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帮助他们获取相关理论知识,提高理论素养。
文化自觉概念源于费孝通先生的著作,他指出:“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文化自觉意识是获得文化自信的前提[2]。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背景下,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培训,提高其对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视程度。邀请文化意识培养研究专家从专业角度对教师在教学中的实操进行指导,为教师提供可效仿的方法,将有助于提高高中英语课堂的文化意识培养效果。
(三)健全师范类英语专业课程培养体系
问卷结果显示,40.2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西方文化知识来源于上学期间所学。对于中国文化知识,只有18.06%的教师选择“来自上学期间所学内容”,结合教师呈现出的文化知识储备情况可以看出,大学教育英语专业学生在文化知识传递,尤其是中国文化知识传递方面存在着很大欠缺,考虑到72.46%的填答教师拥有学士学历,这一欠缺主要体现在本科时段的课程培养体系中。因此,师范类英语专业培养体系需要考虑从以下几方面调整学生的课程体系。
1.加强中文基础知识教育。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说明:“师范毕业生是中小学教师队伍的主要来源,师范类专业办学质量水平直接决定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是影响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这说明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中小学教师队伍,其培养结果直接影响着中小学教育的结果。
目前,大部分师范类英语专业学生的中文知识仅来自于《大学语文》一门课程,这导致学生只能泛泛了解中国文学的相关知识,其“汉语表达不流利,写作水平低下”,更谈不上具备历史、哲学等文化知识[3]。因此,除了《大学语文》课程之外,高校应该考虑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中国哲学》《中国通史》等基础课程,帮助学生奠定一定的中国文化基础,为他们职后自学做好铺垫。
2.加强英语专业性课程学习。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不仅在于对语言工具性的掌握,更在于对英语这一语言人文性的理解。作为工具的语言通过强化训练就可以习得,但是作为人文性的语言学习必须建立在对与语言相关的各个领域知识的理解之上。因此,高校首先要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对文学原著的阅读要求,并扎实开设《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课程引导学生阅读。只有沉浸于文学作品中,才能体会到语言运用的精妙之处,也才能品味到蕴藏于语言中的文化精髓,夯实学生的语言功底。其次,高校需要引导学生旁听或选修《西方哲学》《西方文明史》等相关课程,以帮助学生获取完整的西方文化知识。
(四)利用数字技术发展成果,提升教学效果
在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这一方面,52.78%的教师认为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主要困难是没有文化情境,很难深入讲解。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能性。其中沉浸式虚拟仿真(Immersive VR)技术要求一旦佩戴上各类特殊的输出设备,就可以“将使用者的视觉、听觉与外界隔离,并全身心投入虚拟环境之中。”[4]运用到语言教学中,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克服仅仅依靠语言描述创建环境的弊端,使情景式教学得以实现。
文化意识事关国家人才的培养和未来的发展,而教师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直接参与者,其文化意识直接决定了课程文化意识培养的结果。培养具有优秀文化意识的教师队伍,除了要从高校课程入手之外,还要在教师入职后,特别是入职最初的几年之内,进行不间断的相关培训,不仅要培训教师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教师的自学能力,以帮助他们尽快成为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向燕玲.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注入文化气息[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2):50-52.
[2]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190.
[3]朱艳阳.基于英语专业学生现状的大学语文教学探究[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7(04):12-16.
[4]马武林,欧阳灵卿.沉浸式虚拟仿真技术(IVR)英语教学中的途径分析[J].外国语文,2020(04):145-152.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