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思维导图 构建高效课堂
作者: 陈艳丽【摘要】思维导图的运用,能够充分帮助学生整理、分析学习内容,探寻高效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的有力工具,教师有必要对思维导图教学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以发挥其最佳作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文章指出,利用思维导图的个性化、发散性、开放性、引导性等特点,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语文课堂活力,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优化教学措施,以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实效。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高效课堂;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8—0090—04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形象且直观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对小学语文教学要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规划,其中重点强调了,小学语文应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而思维导图可以将复杂的概念和信息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在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思维导图的特点
1.图形化表达。思维导图的图形化表达是其最基本的特点之一。相比于传统的文字描述和线性结构的笔记,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激发学习者的视觉感知和联想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思维导图的图形化表达使得信息呈现得更为简洁明了,小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了解概念和信息的关系和层次,减少信息的冗杂和重复[1]。图形化表达能够更好地激活学生的视觉记忆能力,通过图形的形式将信息呈现出来,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地记忆和理解学习内容。思维导图的图形化表达也能够激发小学生的自由联想能力,通过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可以让学生更加灵活地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联想,还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创新能力,通过不同的图形组合和排列,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发现和创新知识。
2.层次性结构。思维导图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层次性结构。思维导图可以将复杂的概念和信息分解成不同的层次。思维导图的层次性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分层结构。思维导图的每一个主题都可以作为一个分支,而每一个分支下又可以分出不同的子分支,形成一个个分层结构。这种分层结构可以将复杂的概念和信息分解成不同的层次,从而使得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其次,层次清晰,思维导图的分层结构使得层次更加清晰明了。学习者可以直观看到不同分支和子分支的层次结构,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知识体系的结构。此外,思维导图的层次结构能够明确概念和信息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分支和子分支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连线和箭头等方式进行表达,从而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概念和信息之间的联系、关系。
3.网状结构。思维导图的各个主题之间具有网状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概念和信息。这种结构是指思维导图中各个主题之间呈现出类似于网状的关系,每个主题可以与其他主题相连[2]。网状结构的特点使得思维导图更加灵活和全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概念和信息。网状结构能够建立多个主题之间的关联,呈现出多维的关系,不同主题之间的联系不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通过这种多维的关联,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通过将不同的主题之间进行关联,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全面性的思考,更好地把握概念和信息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这种综合性思考对于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和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二、利用思维导图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1.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阶段具有特殊性,学生容易被新鲜的事物吸引,想要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个性化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做好铺垫[3]。思维导图的个性化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设计:首先,思维导图本身的个性,思维导图本身就是图文结合的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或者不同的色彩形象,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在形象化元素的影响下,提高学习积极性。其次,思维导图的应用需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新课标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故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思维导图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小学语文《将相和》教学为例,这篇课文的故事性较强,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课堂专注力的要求比较高,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保证学生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最终达到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如,教师可以利用树状思维导图(如图1),既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内容,又以较为新颖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符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从图中可以看出,教师将课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故事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都能够一目了然,学生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精准且迅速地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还能够实现高效的阅读和记忆,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此外,树状的思维导图能够有效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性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当中,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
2.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提升学生积累与阅读理解能力。新课标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课堂活跃度,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构建灵活性与多样性课堂,以促进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4]。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展示主要观点和关键概念,还可以添加附加信息来支持和补充这些内容。通过在相关分支或节点上添加注释、描述、例子或引用,可以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和解释,帮助他人更好地理解思维导图的内容,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整理自己阅读的文章,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整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和难点,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利用思维导图开放性,激活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写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语言的运用一直都是学生最怕面对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进行写作素材的积累。如,以“家乡”为主题的写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素材开发,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相关的各种信息,以完善其写作内容,如图2所示。

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在写作时保证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从而提高写作能力。而小学生在语言运用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平铺直叙、缺乏灵动性,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扩展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促进学生能够实现形象生动、文辞俱佳的表达效果。以《我的老师》为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老师的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日常所学的各种修辞手法,对思维导图内容进行填充,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罗列写作框架,还能够帮助学生丰富语言,提升写作能力和效率。具体分析,可以结合下图(图3)所示。

利用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全面地展现教师的形象,还能够突出教师的特点,并与实际相结合,保证写作内容的充实性和语言的丰富性,以促进语言能力的全面提升。
4.利用思维导图的梳理性,实现自主学习。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自主学习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趋势。而小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也需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工具,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实现自主学习[5]。首先,利用思维导图分类整理知识点,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所学内容的脉络和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非常多,而且很多知识点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如果没有经过梳理整合,就难以实现知识再生。而思维导图可以将这些知识点以图形的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一目了然。学生可以根据思维导图上的提示,逐步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重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其次,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更加自由地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求,自主地制定思维导图的主题和内容,并在制作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四年级习作《我的乐园》时,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对写什么进行习作素材分类整理。教材所给定的气泡图只和中心主题发生联系,内容之间缺乏联系。如果想真正帮助学生拓宽习作思路,可以对气泡图中内容进行分类,归纳为家里、校园、老家三类,如下图(图4)所示。

这样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所想到的类别和内容才会更加丰富。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全面提升。
5.利用思维导图引导性,培养语文思维能力。《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全面提升思考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思维的激活与创新,最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的引导性,以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层层深入的探究,将问题列在思维导图的中心,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梳理,从而深入理解知识,同时也可以发现新的问题和思考方向。通过思维导图的图形化表达和层次性结构,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并将创意整合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同时,利用思维导图的层次性结构和网状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整理和表达归纳总结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思考。例如,教师在运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导图模型的绘制,以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对导图进行填充,学生在填充的过程中,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梳理归纳,不仅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容,更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让学生厘清知识重点,实现高效学习。
总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高效的学习工具,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将其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参考文献
[1]田金花.巧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3):68-70.
[2]周凤玲.利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研究[C].《新课改教育理论探究》第十五辑,2022:73-74.
[3]李志伟.依托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践[J].新课程研究,2021(10):29-31.
[4]高春梅.巧用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J].甘肃教育,2020(23):98-99.
[5]黄丹.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J].名师在线,2019(01):44-45.
[6]申珣.借助思维导图提升小学生复述能力——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阅读教学为例[J].新课程(上),2018(09):174.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