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
作者: 李敏星【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探索、体验和感悟。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应能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能用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随着小学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也增加了实践活动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实践活动课存在着认识不足、定位不准、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使得教学效果不佳。为了使小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活动,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8—0102—03
小学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思维能力有限等因素影响,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易出现思路狭窄、方式单一等问题。而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课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度探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设置有趣的生活问题。小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对事物的认识不够深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置有趣的生活问题,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课的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问题。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因其实践性和开放性,往往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教学内容。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相应的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课。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时,笔者在备课时就准备了学生们生活中常见的人民币,让他们利用这些生活物品进行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感受到了人民币和纸币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还提高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鼓励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不同于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其核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发现数学知识和技能,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提高实践活动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在实践活动课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探索和思考。例如,在进行“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验证自己所学知识。如,学生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来进行验证,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还能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创设情境问题,让学生积极进行实践活动。如,“我们校园正在进行绿化工程,每个班都会拿出一些花草来美化校园环境。请问我们班一共栽种了多少棵小树?”这一问题很快就投入到实践活动之中,在活动中,有的通过点数的方式,有的通过测量的方式来了解小树的数量。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分析和思考,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测量1米长的土地上栽了几棵花草?我们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测量?”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己动手测量,可以让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另外,教师在实践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实践结果和探索过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价。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加深对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其合作交流和探究能力[1]。
2.积极启发引导,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延伸拓展实践内容。活动课不仅能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之中,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得小树的数量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互相交流、相互启发。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还会引发出像“每两颗小树相隔多少?”“每棵小树要用多少根木桩支撑?总共用了多少根木桩?”“种了几种小树?”“种了几行小树?每行多少棵?总共多少棵?怎么计算的?”等延伸问题,使得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索和思考,从而使知识与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树的种类及数量,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面积的计算公式。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还能体验到自主探索的快乐,并在这种体验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要想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首先,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来设计实践活动内容;其次,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最后,教师还应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合理设计实践活动内容。如,“你能帮我找出一个方形物体吗?”在进行数学实践活动课时,教师还应多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3.引导比较实践数据,归纳得出结论,升华实践活动。如,“用一张长方形纸裁成2个正方形,那么剪下的正方形是多少?”等等。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总之,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实践活动内容来设计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活动,以提高实践活动教学质量。
三、开展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教师在数学实践活动课中,应通过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合作学习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通过分工、合作、交流、分享等活动,完成共同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中,教师应合理分配任务,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如,在学习《三角形》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小组成员可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组。通过合作学习使每个小组都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问题。然后,小组成员讨论如何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组,并且能够主动参与到讨论和研究中去。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通过开展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使小学生在交流中学习知识,在讨论中提高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和学习活动的主体。
四、设计游戏活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开展实践活动课。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小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课中来,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适当设计游戏活动来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小学生动手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出实践活动课的作用,才能让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2]。
五、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在实践活动课中,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更是实践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加强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力度,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首先,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践活动。小学生思维活跃,且乐于探究问题。因此,教师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实践活动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其次,教师应注重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是一个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例如,在进行“图形面积”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图形面积”知识学习活动。首先,让小组成员自主设计图形面积大小;其次,由小组成员合作将设计好的图形通过手工或画图方式在讲台上进行展示;最后,让小组成员分享自己设计好的图形面积大小。教师在开展实践活动时可将所学知识与实践活动课相结合,一方面,可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间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3]。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课是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举措。实践活动课对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及提高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实践活动课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对其教学效果及教学质量评价存在一定难度。为了使小学生更好地开展实践活动并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马维娟.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2021(26):94.
[2]朱会芳.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方法解析[J].读写算,2020(06):176.
[3]钟冬梅.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的有效性探讨[J].考试周刊,2019(53):116.
编辑: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