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优化路径
作者: 杨成田【摘要】追求高质量、高效率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研究教学优化策略至关重要。文章认为,备课时,教师要整合、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时还应突出情境化、过程化、生活化、活动化。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化;过程化;生活化;活动化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8—0109—04
新课标强调,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重组和整合教材内容,并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具有情境化、过程化、生活化和活动化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案。
一、突出情境化
适时的教学情境能将学生引入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给学生带来熟悉感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1]。因此,备课时,教师要将教学内容融入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游戏场景中,突出情境化。同时,为了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还需要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这就要求教师处理教学内容时,要将探究的问题、方法、思想集于一体,使教学内容呈现出新颖性、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战性[2]。
例如,教学“直线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一课时,教师只要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利用日出或日落与地平线之间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并利用PPT直观、形象地展示直线与圆之间的动态位置关系示意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同时通过作图、度量、猜想、验证等科学探究活动,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促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又如,教学“圆周角的性质及相关定理”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站在足球场球门前的不同区域踢球,足球射进球门的几率不同,然后提出问题:站在何处,射进球的几率最大?在这一新奇的问题情境的刺激下,学生必定会积极思考,主动构建知识。实践证明,这样处理教学内容,教学难点轻松突破,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得以提升,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突出过程化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3]。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就是说,要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研究、发现,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只有学生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他们不仅能对学习内容真正理解,更能进行“再创造”。为此,处理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将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场景中,并通过出示层层递进的问题,逐渐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归纳、总结知识。也就是说,通过寻找层层递进问题的答案,将知识发生的过程尽可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突出过程化[4]。这样教学,不仅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进知识融会贯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5]。
比如,教学“凸多边形的内角和”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利用已学知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采用图形的转化法,先分组,让不同的小组分别去探究四、五、六、七等边形的内角和。这样做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利用“求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经验来确定特殊多边形的内角和,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让学生掌握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已经积累了应用已知知识解决特殊多边形内角和问题的方法,进而让学生归纳总结出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通用公式。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并掌握这种由特殊到一般、由简单到复杂、先用合情推理得出假设,再用逻辑推理的方式来验证结论正确性的最常用、最通用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在为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数学知识、提高技能、掌握研究方法、理解数学思想、革新数学思维方式、积累研究经验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又如,借助“二次函数的图象”探究“二次函数图象性质”的过程中,为了增加探究结论的可信度,选择几条二次项系数相同或二次项系数相反的抛物线,利用几何画板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绘制出这些不同的抛物线,并用不同颜色标出,这样便于在变换过程中清楚区别。接着,使用几何画板的翻转、平移功能,通过移动其中一条抛物线使之与其他几条抛物线相重合,让学生在直观观察中,充分体会并掌握二次函数的性质。最后,引导学生分析列表中对应点坐标的特征,验证将抛物线平移能重合或翻转的正确性、合理性及必然性。
再如,教学“圆”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探究“知一推四定理”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教学法,先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让他们分别去探究“在同圆或等圆中,已知上述五者中的一者成立,能否推导出其余四者?”各小组学生结合问题展开探究活动,然后分享探究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整合所有小组的探究结果,进而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帮助学生巩固研究几何图形的方法与技巧,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还有助于学生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体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突出生活化
生活即数学,这几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与数学息息相关,数学蕴藏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6]。实践证明,将数学知识融入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不仅能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理解难度[7]。因此,处理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尽可能挖掘所教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将之融入教学内容中,突出生活化。
例如,教学完“二次函数的最值”后,引导学生寻找遮阳棚、门、窗户透光面积的大小与所用材料长度之间的关系。
又如,教学“抛物线”时,可引导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圆拱桥、公园中的喷泉等相关问题。
再如,引导学生探究完“相似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后,为了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促进对知识的再理解和技能的再提升,可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树高、杆高、山高、河宽、石拱桥跨度等的测量问题。实践证明,通过解决生活中问题,不仅强化知识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四、突出活动化
为了让学生理解、掌握、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把陈述性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合作、探究,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再被动地听、练、做,而是以合作者、探究者的身份全身心地投入知识的探究中去。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亲身参与探究活动全过程,了解了知识的来龙去脉,促进对知识进行“再创造”[8]。同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个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处理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挖掘所教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还要将与所教知识相关的游戏、实验、设计、调查等活动融入其中,突出活动化,确保知识的获得和理解是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一步步实现的。
例如,探究“切线长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垂径定理及推论”时,先让学生利用直规作图,然后通过度量、移动、重合、折叠、剪图与拼图等方式得出结果,之后通过合情推理,归纳总结得出假设。接着,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逻辑推理的方式验证假设结论的合理性、必然性。最后,让学生尝试应用结论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这样设计,可以使整个课堂学习成为科学探究过程的简单复现,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几何图形相关知识的方法。同样,随着学生研究图形的能力不断提高,他们也逐渐体会到合情推理和逻辑推理有机结合是研究几何图形常用的基本方法。
又如,教学“数据处理与分析”一课时,根据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结合教学情境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相关结论,且应用这些结论指导生活中的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全面有创造性地运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悟”等新思想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边做边学,边学边做。
再如,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探究“频率”和“概率”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时,为了突出“在实验中,某个事件发生的频率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趋于稳定”这一特征时,采用先做后学、先学后思的策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前或课中做的大量重复性实验,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发现结论:随着重复性实验次数的增多,隐藏在实验背后的规律逐渐显现出来了。某事件发生的频率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由原来“上下波动”逐渐变得趋于稳定。这样,可用趋于稳定的频率值去估计该事件发生的概率。因此,教学时,教师应组织学生课前认真做好实验,如掷硬币、抽签游戏、掷图钉实验等,并记录实验结果备用,课中将这些实验数据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分析。为了便于观察、分析和比较,引导学生采用表格或折线图等方式分析实验数据,让他们感受实验结果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变化的规律,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并利用这些结论对同类事件科学判断和适当预测,进而能利用这些结论去指导具体的实践。实践证明,这样设计并实施教学活动,更能突出教学目标,让学生不仅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结论及应用等过程,还掌握研究数据的科学方法,积累了以数据研究为主体的经验。
总之,在设计课堂教学方案时,教师应始终把握教学目标这条主线,并统领整个课堂的始终[9],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并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创造性地处理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教学的需要,革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全新、独特且更适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尽可能地把多种感官有机地整合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去,并且尽最大可能地给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开放的空间和足够的时间,这样可以保证探究活动顺利实施,真正地把用教师的创新活动来帮助学生优化和改变学习方式的目标落实到实际教学之中,让每一个学生围绕着探究活动有效地“动”起来[10],尽最大努力完成自己所担负的各种探究活动,决不能减少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阿娥.用心整合课程资源,灵性优化教学内容——小学数学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的策略实践研究[J].吉林教育,2017(06):125.
[2]罗立有.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化[J].甘肃教育,2023(09):91-93.
[3]梁慧慧,徐争,杨光伟.整合教材资源,优化课堂教学——基于不同版本教材“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比较与整合[J].数学教学通讯,2023(05):06-09.
[4]朱镇勘.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结构化教学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3(02):34-35.
[5]张晓斌,米新生,陈昌浩,等.人教A版“函数的概念与性质”主题内容亮点分析及使用建议[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2(10):87-90.
[6]林云莺.遴选素材整合课时融通知识——小学数学单元整合教学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06):103-104.
[7]李娅琴.浅谈小学数学课程跨学科的整合与拓展[J].师道·教研,2022(12):48-49.
[8]戴优强.教材处理方法谈[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95-97.
[9]洪高峰.例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材处理原则[J].中学数学,2023(06):19-20.
[10]向峰.教材处理与数学课堂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21(15):06-08.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