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手机使用存在的问题及教育策略
作者: 王玉霞【摘要】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智能手机得到广泛普及,小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屡见不鲜。虽然手机能够帮助学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引发一系列的弊端,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培养。文章首先剖析了小学生手机使用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小学生手机使用的教育策略,力求能够在发挥手机价值的同时,促进学生正确、规范地使用手机,从而保障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手机使用;问题;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9—0036—03
智能手机是社会和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产物,近年来,手机已经在小学生群体中得到普及,对于小学生而言,手机的出现改变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深入地了解小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明确手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科学有力的教育策略,避免他们陷入沉迷手机娱乐的误区。
一、关于手机依赖概念的研究
国内外对手机依赖目前尚无相对权威统一的定义,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了定义。徐莉、静爽爽等人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错误习惯,且会导致个体产生很多负面影响,让个体出现过度依赖手机的行为[1]。马文晶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认为,手机依赖实质上是在新时代所产生的一种对信息捕获的焦虑感。由于对外界信息的好奇与渴望,人们认为只有通过手机才能确保自身得到足够的信息安全感。一旦失去手机的所有权,人们便会手足无措,从而不断使用手机,对手机产生依赖心理[2]。综上,笔者认为,手机依赖是指个体因为受到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功能强、可上网、便携式、操作简单易习得、随时随地满足需求等吸引人的优势,造成人行为上不自主地受到控制、忽略使用时长,心理上过度依赖、行为上不愿终止的现象。
二、小学生手机使用存在的问题
1.过于依赖手机功能,导致自主学习能力降低。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也日益丰富起来,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信息收发和通信联络,还搭载了多种多样的扩展功能和学习软件,学生可以通过手机的搜索引擎和软件入口,轻松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任何资料,这种“一键直达”的功能,一方面提升了学生查阅学习资源的便利性,另一方面也会制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在日常的学习和做作业中,教师经常会布置一些用手机收集拓展资料的任务,其初衷是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锻炼他们获取、整合网络资源的能力,但是有部分学生在适应这种方便之后,会逐渐产生对手机功能的依赖性。针对一些需要独立思考和解答的题目,学生可能会直接使用手机软件搜索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走“捷径”的不良习惯,不再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从而导致自主学习能力的降低。
2.过于沉溺娱乐内容,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虽然教师和家长都希望学生把手机用于学习,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学生过于沉溺于手机娱乐内容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首先,很多学生在使用手机时,都比较青睐手机中的游戏、短视频等娱乐软件,玩起游戏就忘了时间,“刷”起视频就停不下来。小学生的身体正处在关键的生长发育时期,长时间在手机娱乐活动中无法自拔,不仅会损害学生的视力和骨骼,还会降低睡眠质量。再者,从心理层面来说,长期关注手机中的娱乐内容,会让学生的情绪变得暴躁和易怒,性格也会变得孤僻和偏执,沉浸在手机所创造的虚幻的“美妙世界”中,不利于小学生人格的发展。
3.网络存在不良信息,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网络环境是开放、复杂的,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对于涉世不深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往往会“照单全收”,无法判断和甄别信息的优劣。根据相关的统计显示,有近七成的小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遭受过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其中以手机社交软件、不良网站等渠道为主,大部分学生在面对不良信息时,并不能做出最正确的反馈方式,通常是选择忽略或隐瞒,甚至会利用社交软件,进一步地传播低俗、负面信息,这些都会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埋下安全隐患。此外,在手机网络的不良信息中,网络欺诈也非常猖獗,小学生缺乏自我保护和信息安全意识,在使用手机进行社交和娱乐时,经常会在无意之中就把个人信息甚至是家人、朋友的信息泄露出去,给网络诈骗提供可乘之机,还会被诱导消费和“打赏”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不分场合使用手机,影响校内教学秩序。部分自制力较差的学生,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开展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比如看小说、看直播、聊天等,不仅会降低自身的学习效率,还会分散周围同学的注意力,这种一人玩手机影响一片的情况,阻碍了校内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还有部分学生,会选择在课间十分钟使用手机玩游戏,短暂的课间时间,主要是用于学生休息、上厕所,以及整理两课之间的学习资料和用品等等,如果把这部分时间耗费在手机游戏上,那么新课铃声响起后,学生就很难把思维和情绪从游戏中抽离出来,无法集中精力开展学习。
三、小学生手机使用的教育策略
1.制订民主化的手机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小学生年龄较小,假若完全禁止使用手机,或者是采用粗暴的教育手段,很可能引发学生的逆反情绪,对此,学校和班主任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坚持“宜疏不宜堵”的原则,从禁止、消除学生使用手机转变为约束和控制,尊重学生使用手机的意愿和需求,建设民主化、人性化的手机管理制度,让学生也参与规则的制定,这样他们更乐于去遵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实现对小学生手机使用的隐性教育。例如,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建立如下制度条例:①未经允许,学生不得私自将手机带入校园和课堂。②针对确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实施带手机进校园的申请制度,申请程序为家长和学生本人签字申请、班主任审批、年级部审批、政教处审批。③对获批准携带手机入校的学生,入校后第一时间把手机交由班主任保管,使用手机时,向班主任说明使用的理由和时间,经同意后临时使用,使用完毕后立即上交,离校时由班主任统一发放。④把学生使用手机和违纪的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样通过构建和推行民主化的手机管理制度,学生就会感受到个体意愿被尊重,从而在制度的框架下形成自律意识和自控能力,有效地维护校园秩序。
2.针对手机使用开展教育活动,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手机的普及和使用,是时代发展的趋势,一味地采用“严防死守”的管束方式,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弊病。对此,学校应该针对手机使用定期开展教育活动,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其树立规范使用手机的观念,从源头上减少学生过度依赖手机的行为。例如,班主任可以设计开展“手机使用利与弊”的主题教育班会,在班会课上,班主任从手机使用的利弊两方面出发提供对应的真实案例。从“利”的方面来说,班主任可以出示三个案例:①手机的拍照功能,能够随时记录一些有意义的事物。②手机方便查阅多样化的学习资料。③手机加强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联系,遇到危险时,能够用手机向外界求助。从“弊”的方面来说,班主任同样展示三个危害案例:①沉迷游戏,贻误学业。②不良信息,玷污心灵。③长时间使用手机,容易引起头痛、近视、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学生了解案例之后,班主任再提出讨论议题:同学们,大家认为手机使用是弊大于利还是利大于弊呢?学生展开热议,并反馈结论:手机的使用是一把“双刃剑”,合理使用是有益于学习和生活的,但如果过度沉迷和滥用,就会损害身心健康。这样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使用手机的两面性,逐渐养成正确、合理使用手机的意识和习惯。
3.重视开展健康的趣味化活动,减少学生的手机依赖。小学生在手机使用的过程中,之所以会形成依赖,主要原因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太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个体的兴趣爱好,很多需求得不到满足,包括成就需求、社交需求、娱乐需求、情绪宣泄需求等等,进而到手机网络中寻求满足,久而久之就无法摆脱手机的控制。因此,在针对小学生手机使用问题实施教育时,学校和教师应该重视开展健康的趣味化活动,包括体育活动、演讲比赛等等,通过注意力转移的方式,培养学生更广泛的兴趣爱好,满足他们多样化的需求,使其逐渐从手机网络中解脱出来。例如,针对小学生课间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机的情况,学校就可以开展“阳光大课间”活动,由体育组的教师负责,设计多姿多彩的体育活动项目,包括跑操、轮滑、武术、健康操等等,在活动上,班主任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项目,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这样在健康活动的引领之下,不仅打造了丰富的校园文化和生活,还使得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充盈,从而消除对手机的依赖感和成瘾性。
4.建立家校协作式的教育机制,防范手机使用的危害。学校和家庭是两个最关键的教育主体,针对小学生手机使用问题的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对此,班主任可利用电话、微信等工具,与学生家长密切沟通,相互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手机使用情况,并根据具体问题,为家长提出科学的教育和引导建议。在学校教育方面,班主任应加强对学生的关注,通过举例子、讲道理的方式,帮助学生认清沉迷手机的不良影响,同时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适当地设置学习任务和目标,引导学生重回学习的正轨。这样通过家校合作,小学生手机使用的教育范围就能得到拓展,相关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徐莉,静爽爽.两个世界的对垒:中学生手机依赖学校管理难题的叙事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08):14-18.
[2]左玉婷,卢珊.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20(18):152-155.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