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嵘《诗品》对中学五言古诗教学的启示

作者: 冯园植

【摘要】最新发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包括了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标准和课程实施四个方面的变化,有关古诗教学的变化主要在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两方面。针对《诗品》对中学五言古诗教学的影响与启示,文章一方面讨论了《诗品》的诗歌发生论、诗歌创作原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核心素养的重要启示;另一方面讨论了《诗品》中推源溯流、横向比较批评方法与文学阅读和创造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教学内容的编排的关联,皆符合新课标增列的要求,且对中学古诗教学有一定启示。

【关键词】中学语文;五言古诗;钟嵘《诗品》;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9—0039—05

基于五言古诗的自身价值与教学价值,五言古诗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教学现实和研究现实出发,教育部于2022年4月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称“2022新课标”),有关2022新课标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关于2022新课标与诗歌教学的研究内容较少,没有关于2022新课标与五言古诗教学的内容,在这一背景之下,中学五言古诗应如何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专论五言诗的古代文论——《诗品》一书中得到启发。

一、五言古诗的特殊性

五言古诗,是古诗重要体裁之一,与其他诗歌体裁有着明显的不同。就五言古诗发展而言,五言古诗涵盖更广,可以不用几段诗歌反复歌咏,朱光潜先生曾说过,我国诗学转型的一个重点在于乐府五言,自十九首始,陶潜而止。其最大特点就是将《诗经》中多变的章法、句法、韵法化为整齐一律,将《诗经》低回往复、一唱三叹等音节转化为率直平坦[1]。就其风格而言,没有统一风格,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作者,有着不同的特点,明代胡应麟言:“五言盛于汉,畅于魏,衰于晋、宋,亡于齐梁。”[2]无论褒贬,这体现出五言古诗在各个时期都存在着差异。就其自身结构特点而言,五言古诗适于表现优美的景物和微妙的情思[3],五言古诗庄重质朴适合用于严肃主题[4]。要谈五言古诗,就离不开《诗品》,《诗品》专论五言,钟嵘以《国风》《小雅》《楚辞》三者为源头,品评了汉魏至齐梁时代的五言诗人并将之分为上中下三品。《诗品》对古代诗歌理论的批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五言古诗也是重要的语文教学内容,古代诗文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承担着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的重任,因此,中学五言古诗教学可以从《诗品》中汲取营养。

二、2022新课标古诗教学要求的变化

2022新课标与2011年版课标的内容相比,主要增添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2022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围绕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展开[5]4。其二,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紧紧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主题并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5]19。此外,把学习任务群划分为3类,每类任务群下设学习要求、教学提示等内容,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属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实用性阅读与沟通、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及思维性阅读与表达是发展型学习任务群,而整本书阅读及跨学科学习则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其三,增加学业质量标准,用学业质量体现核心素养要求[5]37。其四,在课程实施方面,除了完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四个方面之外,新课标还增设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板块[5]44。

在以上四个方面变化之中,有关古诗教学的变化主要集中于核心素养和学习任务群这两方面。从核心素养来看,2022新课标提出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是建立于语言运用之上的,是在培养学生个人语言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5]5。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方面的核心素养可以通过古诗教学提升。将学习内容通过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展现出来,这已经成了当下一种新的学习载体,学习任务群围绕特定主题展开,在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主题中提到的主要载体之一是古代诗词。此外,基础性学习任务群,要求对语言文字积累和梳理,对语言文字运用情景的挖掘、感悟和展示。以诗文等为重点,规划与开展语文学习,展示与交流活动,深化对语言文字及语言文字文化内涵的了解与领悟[5]21。在文学阅读与创造表达这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2022新课标提出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来表现人与自然,其中就包括通过古诗文名篇来体悟作者用语言与形象建构起来的艺术世界[5]27。注重诵读积累古代诗文,体会文学作品在语言、意象和情感上的独特魅力与思想内涵,增强审美能力与品位[5]28。

三、诗歌发生论、诗歌创作原则与核心素养

《诗品》中的诗歌发生论可以运用到五言古诗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感受激发诗人创作的自然之物或者社会之物,从中领悟诗人的创作动机以及诗人蕴含其间的情感。此外,从《诗品》诗歌创作原则来看,钟嵘主张自然,把自然作为衡量艺术美的标准之一,所以在教学之中启示学生使用这一原则解读五言古诗或者运用到具体的创作之中,使学生在对五言古诗进行解读的同时受到美的陶冶,并从文本的感悟中发展审美创造核心素养。

2022新课标指出,审美创造,是学生在对语言文字及其作品进行感受、理解、鉴赏以及评价的过程中,积累审美体验,初步具备感受美、发现美以及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有健康审美意识和正确审美观念[5]5。从这一核心素养的内涵来看,审美创造的塑造需要从文本解读中获得美的体验,获得雅正的审美意识,钟嵘在《诗品》中传递的就是这样一种自然雅致的审美理想,值得在教学五言古诗时参考。

《诗品序》指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6]1诗歌的发生先有“气”,“气”使景物发生变化,外物的改变触动人们的心灵,人就把内心波动所引发的感情寄寓在诗中,通过诗歌来抒发悲欢离合。此外,钟嵘提出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比如集会、离别,是诗歌创作的第二大根源,《诗品序》指出“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6]56就是说社会动荡、人际悲欢离合等人与人交往所产生的感情亦是诗歌产生的原因。因此,在五言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诗歌发生论去启发学生,透过自然之物和社会之物去领略诗人的心境。

时代风气影响诗歌创作,齐梁诗坛过度追求诗的形式美,钟嵘反对过分追求诗歌形式的做法,反对追求华丽的文辞,认为好的诗句都是由直接描写所产生的,应重视诗歌的自然美。《诗品序》中指出:“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6]220,所谓“直寻”,它是直接从对事物的感悟、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直接探求最佳语句以抒发自己的情感。诗歌的创作起于物的感悟与情的召唤,用自然语言来抒发真情,从“直寻”中获得。何谓自然美?教师在教学之中便可以借鉴钟嵘的理解,阐述“直寻”的内涵,将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朦胧感觉转换为可以具体运用实践的美学原则。比如,“其源出于陈思,杂有景阳之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富为累”[6]201。就算对谢灵运的自然清新特点的诗,钟嵘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也批评了它们过于繁密,不够自然。可见,钟嵘把自然作为衡量艺术美的原则之一,所以在教学之中,教师可以启示学生使用这一原则解读五言古诗。

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选入《饮酒》(其五)[7]127,在教学这首五言古诗之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诗品》诗歌发生论、诗歌创作原则以及钟嵘对陶渊明的评价。这一单元要求学生在学习本单元时要体会“人应该有怎样的品格和志趣”以及“用心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7]127。从诗歌发生论来看,陶渊明是受“菊”“南山”“山气”“飞鸟”等外物的感悟和“此中有真意”的内心召唤,创作出《饮酒》(其五),并且《饮酒》(其五)符合“直寻”的创作原则。钟嵘跳出时代偏见对陶渊明的诗歌进行评价,认为:“文体省净,迨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之隐逸诗人之宗也”[6]260。对于陶渊明诗歌地位的确认,钟嵘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由钟嵘的评价可知,陶渊明人格高洁,德行质朴正直。从此处可以呼应单元目标要求,教师教学时可以将之补充为课外资源。在汲安庆《<饮酒>(其五)教学设计》中[8],汲安庆首先品读了《饮酒》(其五),让学生从整体把握全诗,然后探索“超然→悠然→陶然”的情脉,最后结合补充材料,再一次体会陶渊明复杂的心绪,在这样一个教学过程中完成了学生对于陶渊明生命诗意的体会。汲安庆的教学设计是涉及诗歌发生论和诗歌创作原则的,其一,“超然→悠然→陶然”的情脉落脚处在“此中有真意”,即探求了陶渊明创作此篇的内心感受;其二,钟嵘在诗歌创作原则上提倡以自然语言表达真情实意,汲安庆的教学设计探索了陶渊明诗作语言风格,陶诗语言不仅符合“直寻”的创作原则,还将内心的感悟注入其中,看似自然又有着丰润韵味。

四、推源溯流、横向比较与学习任务群

《诗品》所采用的推源溯流和比较批评的方法,对文学阅读和创造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教学内容的安排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钟嵘运用推源溯流批评方法,将五言古诗风格的渊源归为《国风》《楚辞》《小雅》三脉,并把品评的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对其诗歌风格进行批评。从《国风》出发,钟嵘将《国风》一脉分为了古诗与曹植的诗两支,古诗与曹植的诗同出于《国风》,古诗雕润很少,出于自然,温婉深远。曹植之诗,骨力和气韵高,笔力雄健又词藻华丽。从《楚辞》出发,自李陵后分为三支,班姬、王粲和曹丕。从《小雅》出发,仅仅阮籍一人,足见阮籍诗的独特性。

《诗品》中还有横向比较,将同时的、不同流派的以及同一流派中的诗人加以横向比较,这可以更清晰地分析诗人作品优劣和语言风格。在评曹植、刘桢等人时,钟嵘言:“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席庑之间矣。”[6]118可见,曹植为第一流,次则刘桢,与他们二人比较,张协、潘岳、陆机尚未能升堂入室。钟嵘在评刘桢时又言:“然自陈思以下,桢称独步。”[6]133评王粲言:“在曹、刘间别构一体。”[6]142钟嵘言王粲在曹植和刘桢之间树立了诗的另外一种风格,王粲源于《楚辞》,与曹植、刘桢源于《国风》不同。

据2022新课标要求,在文学阅读与创造表达这个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中,要求阅读古诗文名篇并体味语言,领略作者借助语言与意象所建构起来的艺术世界、思想内涵及丰富情感,提升审美能力[5]27-28。《诗品》中所采用的推源溯流批评方法以及比较批评方法对于文学阅读与创造这个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内容安排有着启发。由前文所述,《诗品》中将评论的五言诗人脉络勾连,探索源流,横向比较。钟嵘言古诗“其体源出于《国风》。陆机所拟十四首,文温以丽,意悲深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其《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虽多哀怨,颇为总杂。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客从远方来》《橘柚垂华实》,亦为惊觉矣!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6]91因此,本文所说的古诗是指流传在魏晋南北朝的东汉文人的五言古诗,内容多写游子思乡、人生无意义之感、怀才不遇以及忧虑人生无常等失意下层文人的迷茫徘徊痛苦之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生命意识。钟嵘品评诗人追溯其诗歌风格渊源,所谓“体”即指风格,钟嵘言古诗在风格上有“文温以丽,意悲而远”的特色。所谓“文温以丽”,就是有温柔敦厚的感情,文辞温和雅丽;而“意悲而远”,则指写不得意的悲伤,意味动人深远,带给读者无穷的回味。正是因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每个人看了这些诗内心都会发生震动,所以才“一字千金”。钟嵘最推崇曹植之诗,评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6]117-118。从此可见钟嵘重视诗歌情感内容上的“雅”“怨”,源自《诗经》的“雅”,代表雅正的美;源自《楚辞》的“怨”,代表以悲为美,曹植诗做到了两者结合。重视“文”与“质”的体制风格,要求“骨气”与“词采”结合,曹植诗歌便诠释了刚柔相济的诗歌境界。钟嵘评刘桢诗“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自陈思以下,桢绝独步”[6]133。从钟嵘的评价来看,刘桢诗出于古诗,古诗和曹植诗源头皆是《国风》,三者在内容思想和风格上有相同,也有相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