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材中“双碳”目标教育内容分析及实施策略
作者: 巩俐倩 陈瑞雪【摘要】“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地理学科在落实“双碳”目标教育方面发挥着独特优势。文章以人教版地理1、地理2为例,对高中地理教材中落实“双碳”目标教育的内容从社会、经济、生态三个维度进行分析,并依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对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双碳”目标教育提出相应策略。
【关键词】“双碳”目标教育;高中地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9—0052—06
全球关注环境问题、追求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提出的“双碳”目标就是具体表现之一。“双碳”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地理教育也在为达成“双碳”目标贡献独特的学科优势。地理课程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地理教材是承载“双碳”目标教育的重要载体。分析地理教材内容在落实“双碳”目标教育、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一、高中地理落实“双碳”目标教育的时代意蕴
(一)“双碳”目标提出的时代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环境对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开始积极投身于保护环境的行动中。从1992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002年中国政府核准的《京都议定书》;从2016年积极落实的《巴黎协定》,到2020年中国政府提出的“双碳”目标,再到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1],都体现了中国政府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之路上所作出的努力和大国担当[2]。
在2020年召开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了“双碳”目标,即我国计划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3]。“双碳”目标涉及环境保护、国际合作、能源利用等领域,对于国家和公民层面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落实“双碳”目标教育的新要求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到,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理[4]。“双碳”目标素养的达成既需要学生掌握有关“双碳”目标教育的相关知识,还需要学生提高认识,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双碳”目标教育涉及领域广泛,学生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主题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搜集资料,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双碳”问题,这些活动与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培育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共通之处。
(三)地理学科落实“双碳”目标教育的独特优势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受过地理教育的个人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对自然环境和他人的责任[5]。地理学科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方面作为主要内容,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青年;“双碳”目标教育涉及环境、农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与地理课程本身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紧密相连。由此可见,地理学科在落实“双碳”目标教育方面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理应受到重视。
二、高中地理教材中落实“双碳”目标教育的内容分析——以人教版地理1、地理2为例
“双碳”目标教育包含的内容丰富、涉及的领域广泛,渗透在高中地理教材的各个章节。总体看,“双碳”目标与气候、环境、资源以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最终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地理1、地理2属于必修课程的两个模块,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地理学分为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分支,本文选取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地理1和以人文地理为主的地理2人教版教材进行内容分析,涵盖内容比较全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高中地理教材中落实“双碳”目标教育的内涵体系

1“.双碳”目标教育划分维度的确立。可持续发展教育指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与训练,使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与相关知识及能力的过程[6]。“双碳”目标教育是站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教育,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拥有“双碳”目标教育相关的基础知识、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由此可见,“双碳”目标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途径之一,“双碳”目标教育的外延小于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是社会、经济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层面进行划分,与之相对应,“双碳”目标教育可以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维度进行划分。
2.“双碳”目标教育的内涵体系。本文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个维度来划分“双碳”目标教育,通过分析“双碳”目标教育涉及的领域来提取关键词,最终确定每一个划分维度下的重点内容,进而结合教材对落实“双碳”目标教育的内容进行梳理与分析。“双碳”目标教育的内涵体系见图1。
从社会维度看,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科技创新、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都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起到重要作用。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努力,落实个人“双碳”目标教育的使命责任重大。

从经济维度看,“双碳”目标对于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全面绿色转型有了新要求,可以通过约束引导、立法调控等措施来改变人们对于“双碳”目标的认识,实现绿色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低碳循环的新经济模式。
从生态维度看,增加森林覆盖率、降低化石能源消费、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巩固提升碳汇能力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点任务,这些活动都与气候、环境、资源及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可以通过宣传活动加强对碳达峰、碳中和等基础知识的认识,在实践活动中落实“双碳”目标教育。
(二)高中地理教材中落实“双碳”目标教育的内容分析
1.社会维度。“双碳”目标的实现对于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社会维度来看,高中地理教材中落实“双碳”目标教育的内容可以从人口、科技、政策、国际、教育、城乡建设六个维度来分析(见表1)。
2.经济维度。“双碳”目标的实现需要各领域、各行业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的绿色变革,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从经济维度来看,高中地理教材中落实“双碳”目标教育的内容可以从农业、工业、服务业三个维度来分析(见表2)。
3.生态维度。“双碳”目标教育主要涉及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气候治理等生态领域,应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资源环境国情教育,普及碳达峰、碳中和基础知识。从生态维度来看,高中地理教材中落实“双碳”目标教育的内容可以从气候、环境、能源三个维度来分析(见表3)。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双碳”目标教育的质量提升策略
(一)整合相关内容,培养分析地理问题的综合思维

地理学科在“双碳”目标教育中发挥着独特优势,地理教材是承载“双碳”目标教育的重要载体[7]。地理课程与“双碳”目标教育在培养适应未来生活的“双碳人才”的行为实践、价值观培养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双碳”目标教育包含的内容丰富多样,渗透在高中地理教材的各个章节。教师需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认识到“双碳”目标教育的重要性,理解“双碳”目标的概念、行动方案,善于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发现并挖掘教材内容中蕴含的“双碳”目标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综合思维。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实践力
新课标背景下强调采取多种学习方式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落实“双碳”目标教育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主题,实现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主题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和探究性学习、研学旅行、写低碳日记等学习方式的融合,增强学生的实践参与。比如,在设计“探索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太阳能”这一主题时,可以选择“探索校园内太阳能的开发和利用”为目标,通过设置观察校园内光伏发电路灯并撰写报告、讨论光伏发电在环境改善方面的作用等任务开展主题式教学,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实践力。
(三)创设真实情境,在解决问题中形成人地协调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教学,引领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人地协调观。比如,在讲“植被”时,可以开展“调查校园植物,争做‘双碳’宣传员”为主题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教师创设调查校园植物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并开展编写校园植物志、争做“双碳”宣传员等探究活动,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人地协调观,最终形成项目成果并总结评价。
(四)借助典型案例,从全球空间视角培育区域认知
空间概念是地理学独特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从全球角度认识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地理教学中可以借助地图、地球仪等地理工具以及遥感、GIS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从全球空间视角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比如,设计“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的主题节日活动,借助GIS技术组织学生开展“全球变暖对各国共同影响”的调查活动;也可以开展在小组间的“模拟国际峰会”活动,通过扮演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政府人员来理解全球环境合作治理中各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从全球空间视角培育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参考文献
[1]袁勃,牛镛.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2-10-31(02).
[2]高世楫,俞敏.中国提出“双碳”目标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和变革路径[J].新经济刊,2021(02):04-08.
[3]国务院关于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R].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31):48-5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张建珍,段玉山,龚倩.2016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教学,2017(19):04-06.
[6]刘艳燕.初中科学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7]岳伟,马祥.初中地理课程渗透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分析及实施策略——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23):40-44.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