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的实施策略
作者: 郭建宁【摘要】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符合新课标要求,能够丰富学生的环保知识,提高其环保意识,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素养有待提升、教学方法有待创新、评价体系过于单一、教学主体缺乏合力。为此,要转变教师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改进评价体系、形成教育合力,才能使初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取得较大成效。
【关键词】初中地理;环境教育;问题分析;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9—0062—03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开展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是落实这一基本国策的有效途径。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应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初中地理学科是与环境教育关联性最大的学科,初中地理课堂理应成为实施环境教育的主阵地。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价值考量
初中地理课堂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体验地理文化的主阵地,在其中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效果明显,意义重大。
1.丰富学生环保知识的必然选择。学生掌握的环保知识越扎实,环境意识和环保能力就越强。初中地理教材中有丰富的环保知识,从整体上看,主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来看,教材为学生呈现了当前的环境现状,详细介绍了典型的污染类型以及造成的灾害,并分析了造成这些污染的原因。环保知识可在地理教学的各章节分散渗透,也可经教师重新加工,以专题形式集中授课。
2.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路径。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有关环境教育的课内外活动,学生在参与这些学科活动、完成学科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可以启发学生形成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思想观念,督促学生将环保落小、落细、落实,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问题,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让保护环境成为每一个学生基本的生活准则。
3.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内在要求。人地协调观是初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人们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秉持的正确价值观”[1]。人地协调观包括自然观、人口观、发展观、环境观等,其核心观点是人们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引导学生形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因此,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与环境教育有很强的关联性。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让学生明白自然环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同时人们的活动也深刻影响着自然环境,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发生矛盾,解决矛盾,最终实现人地和谐。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问题分析
1.教师素养有待提升。在平时的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只重视地理知识本身的教学,对环境教育了解不足,对环境教育的相关理论和思想的学习不够及时,很少有地理教师将环境教育列为教学目标,或编入考试题目。除此之外,很少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渗透环境教育,对环境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绿化率、干净整洁度等表层上,缺乏内涵式的认识。
2.教学方法有待创新。教学方法的选用是否恰当,创新是否及时,深刻影响着学生对环境教育的态度和教学质量。在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大多数教师仍以灌输为主,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自然有其优势,但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环境教育恰是生活性的课程,要求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体验,获取知识,形成素养[2],单纯灌输已经不能适应学生接受环境教育的需要。
3.评价体系过于单一。由于初中地理属于“小学科”,在初升高的考试中分值占比较小,相应的考点也比较少,在考试题目设置中很少涉及环保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对环保知识的教学更是微乎其微,几乎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即使在评价中有所涉及,也是在终结性的考试中附带考查,缺乏对学生环境教育学习过程的跟踪评价,并且涉及的考查点也是对学生环保知识掌握情况的基础性测验,对环境教育的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不足。
4.教学主体缺乏合力。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以学校教育为主,其他教学主体,诸如家庭、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也应参与其中,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才能保证环境教育的质量。当前,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主,对环境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够,学校对开展环境教育所需的设备、场所、教材等硬件设施的投入不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也没有自觉渗透环境教育;家庭作为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环境教育的关注度不够;有些社会组织本应参与到环境教育的活动中去,配合学校开展环境教育,但由于他们不是专门从事教育的职能部门,对环境教育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不愿深入而持久地与学校合作开展环境教育。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的策略探讨
1.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师观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必须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要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了解当前学生的环保素养和水平,分层分类,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教育,为学生传授终身有用的环保知识。第一,可以组织初中地理教师外出学习。利用寒暑假等空闲时间组织教师到高校、相关科研机构或环境教育示范学校进行交流学习,学习环境教育的新思想和新理念,为日后开展环境教育积累经验,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二,邀请业内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讲座。考虑到平时教学任务繁重,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邀请专家来校讲学,是拓展教师环保知识、提高教师环境教育水平的又一途径。第三,鼓励教师自学。教师可以利用空闲时间借阅有关环境教育的书籍、报刊,聆听线上的相关主题报告,全面系统学习环境教育的理论知识,了解环境教育的研究动态。第四,举行组内研讨会。将环境教育搬上教研会的会议桌,教研组长牵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教研活动,研讨教师在开展环境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相互分享方法技巧,共同提高。
2.助力教学创新,丰富教学方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环境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储备足够的环保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传统的讲授法已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环保素养的需要,教师必须创新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法,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平等看待学生,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体验和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第一,案例教学法,指在确定教学主体的前提下,教师挑选并运用经典案例启发学生深入了解与主题相关的概念或理论。教师要尽可能挑选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吸引学生进入熟悉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更真切地体验当前的环境问题,思考解决方案,丰富环保经验,提高思维能力。第二,角色扮演法,通过设置模拟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情境中的不同角色,站在所扮演角色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并建构起新知识、新素养。第三,可以举办辩论赛,学生围绕特定主题分成正反两方开展辩论。在辩论赛中,学生不仅能积累丰富的环保知识,而且能提高思维能力,发扬合作竞争精神。
3.关注学生主体,改进评价体系。传统的教学评价侧重于教学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的价值观念、学习态度、实践能力、行为习惯等过程性关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较为单一,不够全面彻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环境教育,开展环境教育评价,应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才能取得良好的评价效果。第一,学校要在管理文化中渗透环境教育,并进行评价。如,每周各班的环境卫生清洁与保持体现着学生的环保行为,可以在每周的例行检查中进行打分评比,对于得分高的班级进行奖励。也可利用节日的仪式感开展环境教育,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世界卫生日”等环保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并进行评价奖励。第二,对教师的环境教育实践和学生的环保行为进行过程性评价。如,开展地理教师的赛课活动,以赛促教。建立学生环保表现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校内外的环保行为和习惯,纳入期末的评优选先。
4.多方协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环境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的多方配合,才能收获成效[3]。学校是专门的育人场所,是环境教育的主导者,课堂是环境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授环保知识,与学生探讨环境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习惯。学校还可以制订科学的环境教育计划,组织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如植树、清洁校园等,可以规范学生的环保行为,提高学生的环保技能。家庭是开展环境教育的基础,家长要重视学生的环境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渗透环境教育,引导学生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社会要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予以辅助,如利用图书馆、少年宫、博物馆、文化馆等场馆开展环境教育,为家庭和学校提供重要补充。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从实际出发,探寻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将推动环境教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
[2]李宇杰,赵婉斐.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高校劳动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2(01):138-143.
[3]张晓玲.可持续发展理论:概念演变维度与展望[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01):10-19.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