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小练笔”提升“大素养”

作者: 谈应红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已不再停留于简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它已上升为一个人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文章重点探讨当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提到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试图通过模仿、想象、扩展、激励和延伸等随文写作练笔方式,培养学生的表达意愿,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关键词】新课标;小练笔;语言文字运用;仿写;扩写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9—0094—04

2022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1]就这一表述可知,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而“语言建构与运用”位于核心素养之首,是基石。通俗地讲,“语言建构与运用”就是要学会使用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实现语言文字交流、沟通的目的。故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掌握与使用能力。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书面语言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写作文,但是在现行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教材安排每一学期学生的写作篇数最多有8篇,如果紧紧依赖仅有的8篇作文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根据教师的教授需要和学生的素养需要,“小练笔”便成为学生写作能力提升过程中教师必须采用,而且要长期采用的一种方式。

“小练笔”对于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让学生思脑中所想,写心中所悟,抒胸中所感。那么,教师如何利用“小练笔”培养学生的表达意愿,提高学生的语用水平呢?本文从模仿、想象、扩展、激励、延伸这五种练笔方式展开论述。

一、经典案例——择善而从模仿写

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有大量经典文章,而不乏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课文,这些文章因结构清晰明了,层次一目了然,特别容易理解,深受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教师可以很轻松地教学,学生也可以很容易理解、掌握文中写作方法,因而教师可以依据案例让学生仿写,从而提升书面语的表达水平。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以季节变换的顺序介绍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课文共有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概括叙述小兴安岭的特点,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具体写了小兴安岭美丽的四季,第六自然段用“美丽的大花园”和“巨大的宝库”对全文做了总结,再次点明小兴安岭景美物丰的特点。全文以总分总的形式完美介绍了美丽的小兴安岭四季特色,结构非常清晰。因此,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分析课文,总结出“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以及分述中“春、夏、秋、冬”的顺序,同时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将当堂完成小练笔设置为一个教学重难点,小练笔可设置成写一写自己的家乡或自己熟知的一处景点。学生在完成小练笔之前,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课文的谋篇布局和行文顺序,让学生对总分总和按照时间顺序行文的方法掌握后再下笔。当学生完成小练笔仿写后,教师可以通过优秀作业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对总分总的行文方法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最终达到运用自如。

再如,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文章结构分析过程中,明确“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以游览的顺序为突破点,指导学生进行“游记”的小练笔。写之前在大脑里建构很重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导游词的设计活动,也可以开展口语交际——我旅游过的一处景点,先让学生充分地说一说,这样写起来会更容易。学生完成小练笔之前的结构分析和完成之后的优秀展示,可让学生将“学”与“用”紧密结合,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建构谋篇布局的思维,在不断的模仿优秀名篇行文结构中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从而提升语言组织能力和创作思维水平。

二、课文留白——生情见景想象写

古典诗词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积淀下来的文化瑰宝,是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小学语文每册的教材中,古典诗词都占据了一定的篇幅,且都是大浪淘沙精挑细选的珍贵篇章。但因古典诗词具有较强的浓缩性,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大多数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过程中要么通篇讲述,使自己成为课堂主角,忽略了学生的参与、感悟、理解;要么让学生根据注释自读自悟,忽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欠深入、透彻。本人经过多年的教学深入实践,认为在古典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敏锐地发现教材内容的留白现象,激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帮助学生体会文本背后的深层意蕴,优化学生的行文布局能力,最终使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感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达到高效。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唐代诗人韩愈的《早春》时,第一步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早春之景;第二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初步感受作者描写的早春之景;第三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的诗意,再结合朗读和文章插图想象早春之景。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春天之景数不胜数,为何作者单单喜欢“早春”的景色。通过多方面的想象分析,明确作者对早春之景情有独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用准确的语言描绘“初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别样之景,抒发作者对万物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喜爱之情。当然,此时的小练笔设置就不仅仅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一景的描述了,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发现诗中所隐藏的其他美景;当想象的画面足够多、足够丰富时,再次引导学生将关注点落在“草色遥看近却无”之景上,这样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就在丰富画面和删繁就简中达到了“一诗一景一画一写”的统一,眼前景和心中景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了。当然,写之前还是需要大量地说,说本身也是在大脑中建构语言的重要一环。

三、详略有别——熟读精思扩展写

语文教材里的课文都是精选文质兼美、程度适宜、内涵丰富的文章,其中有不少“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优秀篇章。在这些文章中,作者会把“重点内容”运用大量的笔墨和多种方法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以求充分具体地表现想法和心意;而有关其他的内容作者往往会采用概括、简述的方式加以陈述,使文章整体布局更加合理,更能实现情感表达。对于作者详细描述的重点内容,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体会、感悟,分析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知作者情感,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情感时运用的方式方法。当对重点内容分析透彻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阐述所学内容加以巩固,同时以作者略写内容为切入点,进行“扩展写”的小练笔训练。

例如,六年级下册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一课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来布局。老舍先生对于北京人过“腊八、除夕、初一、十五”作了详细描述,而对于“从腊月二十四小年到二十九、正月初六、初七至十四”内容则简单描述,详略转化中自然推进。教师可以在学习课文重点内容之后,要求学生进一步阅读详写内容,感知将事件描写具体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方法,随后引导学生选取“略写内容”中的某个点拓展开来说一说,班级互动中将“略写”内容补充丰满,变为“详写”,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当然,扩展写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课本内容,更重要的是在平时生活学习过程中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因此,扩展写的小练笔训练中,教师对于最后评价反馈环节一定要重视,以扩展写小练笔反馈为契机,勉励学生日常开卷,读有所获。

四、入情入境——涉笔成趣激励写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知道,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即使他对于写作表达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落笔能力,但“举笔如扛鼎”依然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对于这样的学生,该怎么办呢?

1.课堂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知道,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章中的文字,还要借助于其他的拓展资源,如作者的写作背景、与课文相关的文献资料、课文中的插图等等,这些对课文的理解都有裨益,既能丰富课堂内容,也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究的兴趣。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发现学生的“兴趣点”,多角度相机引导,自觉而巧妙地将已有知识与拓展知识相融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挖掘知识点的外围。当学生经过教师的点拨,对于该教学内容充满探究欲望时,教师可鼓励学生以此“兴趣点”为切入点,激励学生说一说,写一写。写作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写好文章,更是为了思维训练。唯有懂得这点,我们的写作教学才有“根”。无论何种教学方法,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了写作兴趣,学生便会生发出许多妙趣横生的想法、真实生动的感悟,下笔如行云流水。

2.发现闪光点,激励学生更上一层楼。当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完成小练笔时,教师的反馈评价极其重要。教师在反馈中应抓住三点评价:一是对于小练笔作业完成度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将他们的能力点调高,以稳健有力的语言鼓励但不赞扬。二是上课认真但小练笔完成度一般的学生,教师的评语于他们而言,就是再一次的点拨和指导。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学生的评价,教师要极具耐心和赏识力,评价语既要有方法的指导,也要有激昂的赞美,给学生在“心里”打上“信心剂”。三是对上课效率不高的学生,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小练笔的点拨过程中,引导他们挖掘出关于学习的兴趣点,再配合激励,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部编版五年级上册《小岛》这篇课文中,将军把战士们为他准备的“唯一”的蔬菜——小白菜倒进汤里时,“不少战士的眼角有些晶亮”,将军“自己的鼻子又开始发酸,本来想说些什么,脑子一乱,只张了张嘴……”课文中的此情此景于学生而言比较遥远,或者是现在的学生很难想象到还有这样的生活存在。此时此刻,教师就要根据文字内容引导学生创设情境以及文字画面感,可以结合学生看过的影视作品,听老人讲革命年代、改革开放前人们的穷苦日子,让学生通过联想生活理解课文内容所描述的画面,同时借助插图让学生尽情发挥,随后在此处安排“小练笔”,激励学生以自己创设的情境展开,对此时将军的所思所想、欲说欲行的状态进行描述。

五、结尾推理——神领意得延伸写

小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课文在结尾时给读者留下了诸多遐想的空间、思考的余地。教师带着学生学习课文之后,可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绪,推理延伸,续写下文,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自身的素养得以提升。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认识到,推理思考必须从依据出发,不能空穴来风,这也是语言理解和语用发展的统一[2]。

例如,《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仅仅五十个字,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课文不难理解,但是其中寓言所蕴含的人生哲理,部分学生未必能很好地消化吸收,所以在学习了《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之后,为让学生更好地将寓言所蕴含的道理内化,可以让学生续写“守株待兔”的故事。写一写“那个人是否等到兔子再次撞死在树桩上?”“他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明白了什么?”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是思维能力并不是可以直接被看见的,它隐藏在语言理解和使用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表达平台,引导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思考出发,对寓言故事做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解读,下一步再对比《守株待兔》寓言中主人公的行为,让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结尾进行推理延伸,使学生对文章的认知更加深入、透彻。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都是语言与人文的完美统一,文质兼美,内涵丰富,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良好品格养成的潜移默化的载体。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感悟文章中的人文内涵时,很自然地进行着语言文字的实践过程。学生对文本的体验、感悟,往往会激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唤醒学生曾经的相似经历,从而产生写的欲望。在这些课堂精彩生成中,教师抓住关键,引导学生读写结合,这既是文本精神的延续,更是文本语言的实践操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在这种“悟—欲—写”的循环往复中得到提升,实现了“小练笔”促成“大素养”的终极目标。

综上所述,在五育并举的教育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学习使用能力,小练笔持久的开展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林志芳.语文教育基本问题的不断追问与解答——新世纪以来三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演进与发展[J].山东教育,2022(07).

编辑:王金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