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
作者: 盛秀花【摘要】量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之一,对学生精准理解概念至关重要。文章认为,教师可以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情境化教学设计、跨学科融合教学、游戏化教学方法、互动式学习活动等手段,培养学生的量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意义;游戏化教学;教学情境;跨学科融合教学;互动式学习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9—0098—03
“量感”是指视觉或触觉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等量态的感性认识[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直观化地多感官接触物体后形成感性认知,形成“量感”,能促使他们对概念把握得更加精准[2]。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有关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建立“量感”。尤其数学课标修订后,核心素养的表现中加入了“量感”[3]。可见,培养小学生的“量感”至关重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呢?
一、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能力。这意味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运用数学的概念和方法,观察并解读身边的事物和现象[4]。例如,学生能够运用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短,用面积概念比较不同区域的大小,用数据分析图表展示事物的变化趋势等。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其次,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学生要能够运用数学逻辑和推理,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培养这种数学思维,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还能够在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各种问题[4]。最后,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能力。这意味着学生能够准确地使用数学术语和符号,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地表达出来[5]。例如,在解答数学题目时,学生需要使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解题步骤和推理过程。
2.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升。首先,打下数学基础。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科的基石,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基本素养。而数量和大小是数学基本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对数量和大小的敏感性,能够帮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初级阶段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其次,能激发学习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利用生动有趣的数学活动,可以激发他们对数量和大小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形成。最后,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对数量和大小的感知和理解,有利于他们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提出多样化的解决方案,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6]。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量感的培养策略
1.利用游戏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量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游戏,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参与度,还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意识,更有利于学生量感的培养。
比如,在“面积”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以下几个游戏:一是宝藏探险游戏。在学习“面积单位”时,可以设计一个宝藏探险游戏。将教室或校园的一些地方划分成不同面积单位的区域,然后在每个区域里放置一个“宝藏”。学生需要根据提示找到这些区域,并计算出每个宝藏所在区域的面积。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巩固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还提升了计算面积的能力。
二是面积运动会游戏。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可以组织一个面积运动会游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个长方形的平面图。接着,学生需要在操场上用绳子等工具标出自己设计的长方形,并进行比赛,看哪个小组将自己设计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得又快又准。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面积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团队合作和实践操作的能力。
三是面积换算挑战游戏。在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时,可以设计一个面积换算挑战游戏。在教室里设置不同的问题挑战点,每个点都有一个面积单位的换算问题。学生需要从一个挑战点到另一个挑战点,解决问题并记录答案。最后,学生需要比较谁解决的问题最多,谁的答案最准确。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以在比赛中掌握面积单位换算的相关知识。
2.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量感。通过将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场景和实际问题中,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数学价值所在的同时,形成量感。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从而增强他们的数学感知能力。
比如,教学“面积”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面积的概念,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师可以这样做:首先,在引入“面积”的概念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地出发,如教室、操场等,让学生思考这些场地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实践证明,通过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设计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知识解决问题。比如,让学生计算教室地板的面积,从而理解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实践证明,这样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最后,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面积计算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创设一个家装公司的情境,让学生扮演设计师的角色,根据客户的要求选择不同房间的地板材料。学生需要考虑不同房间的形状和大小,然后计算所需的地板面积。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既可以理解面积单位的概念,又培养了量感。
3.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培养学生的量感。跨学科融合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更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升他们的跨学科综合能力。这样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量感,还能促使学生跨学科学习与交流。
比如,教学“面积”这一单元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不同学科的角度来探究面积的概念。
一是语文角度。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了解不同面积单位的由来和用途。学生可以撰写一篇短文,介绍常见的面积单位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将数学与语文学科结合起来。
二是美术角度。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他们感兴趣的房间,比如卧室,然后设计一个符合实际的长方形平面图。学生需要测量房间的长和宽,然后计算出房间的面积。接着,学生可以用绘画的方式将房间的平面图展示出来,并在图中标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不仅可以深入理解面积的概念,还能够锻炼美术创作和数学计算的能力。
三是地理角度。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的换算”时,可以让学生比较不同国家的面积大小。学生在探究不同国家的面积的同时,掌握了面积单位换算的相关知识,形成量感,同时还了解我国地大物博,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4.通过互动式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量感。互动式学习活动能够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数学概念,增强学习效果,进而培养学生的量感。
比如,在“面积”一章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开展活动:
一是组织面积问题讨论会。例如,在学习“面积”的概念时,可以组织一个面积问题讨论会。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面积问题,如“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两个不同形状的面积相等?”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以便从不同角度理解面积的概念。
二是组织面积单位交流展示活动。例如,在学习“面积单位”时,可以要求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面积单位深入研究,并交流展示。学生可以通过绘制图形、设计海报等方式展示所选面积单位的特点、使用场景等。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让他们在交流中共同学习。
三是组织长方形面积比较竞赛活动。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面积”时,可以组织面积比较竞赛。教师准备一系列长方形卡片,每个卡片上都有一个长方形的尺寸,学生需要计算出它的面积并比较大小。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巩固了面积计算的能力,还培养了数学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综上,量感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外在体现,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数学教师的重要教育目标,教师要将之放在重要的教育位置[7]。不仅要了解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性,还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取等各个方面予以体现[8]。
参考文献
[1]连仁玲.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量感的培养分析[J].考试周刊,2022(50):67-71.
[2]张坜.基于核心素养下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培养[J].教育艺术,2023(01):29.
[3]童小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探索[J].电脑爱好者(电子刊),2020(06):255-256.
[4]梁素文.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量感培养的教学策略[J].师道,2023(12):117.
[5]焦玲云.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助小学数学量感自然生长[J].电脑爱好者(校园版),2023(10):46-48.
[6]杨明娇.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量感”培养——以“面积”单元整体设计和教学为例[J].课堂内外(初中版),2023(12):54-56.
[7]黄瑞得.初步探寻小学生量感培养的基本路径[J].家庭教育研究,2023(01):81-83.
[8]付建强.小学生量感培养的现实困境与纾解[J].林区教学,2023(06):108-111.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