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应用思考
作者: 张伟【摘要】幼儿音乐教育活动,是幼儿园艺术领域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对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绘本是一种有图、有字的故事类读物,通过阅读绘本,幼儿可以在认知、情感、社会、行为等方面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教育实践,笔者发现,幼儿园将绘本多用于语言领域,应用于音乐教育活动则少之又少。文章结合实际,就绘本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现状作一论述,并提出了有效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绘本;音乐活动;问题;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9—00115—03
幼儿园的五大领域课程看似相互独立,实则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艺术领域具有绘声、绘色的特点,绘本则内容多元、价值多元、形式多元以及审美多元,绘本对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有着其他读物无法超越的作用。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绘本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应用较少。因此,要想深入挖掘绘本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就要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入手,了解绘本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现状,以此来探究绘本在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一、幼儿园开展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音乐教育理念滞后
实践中,笔者发现,教师对音乐教育的本质和内在的目的缺乏深刻独到的理解与思考,认为音乐教育就是带幼儿学会一首儿歌,能跟着音乐唱一段儿歌等。就我园而言,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一些教师在音乐教育上仍然继承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幼儿唱歌。有的教师认为音乐教育就是其他领域的补充。在很大程度上,幼儿园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还是简单地停留在音乐技能上,忽视了对幼儿艺术素养的培养,这样,幼儿创造美的能力也就无从谈及[1]。
(二)艺术表现形式单一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笔者发现幼儿园在音乐领域设置的活动相对比较单一,多是简单的儿歌、欣赏名曲等,这不符合《指南》的相关要求。《指南》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生活,激发幼儿对美的感知,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去捕捉美、创造美。而这种相对单一的艺术课程设置就决定了单一的音乐教育和单一的艺术培养。
(三)音乐教学方法比较传统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相对单一,尤其在音乐教育活动上。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大部分教师多以示范为主,让幼儿先观察,再模仿。如,一节中班音乐教育活动《小红帽》中,教师先弹唱,幼儿聆听,接着幼儿跟随教师的音乐一起唱,第三次,教师请幼儿认真聆听歌词,第四遍,幼儿跟唱。如此反复,直到幼儿学会这首儿歌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没有让幼儿自由发挥,幼儿也没有得到欢快的艺术体验,整个活动枯燥无味,难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绘本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现状
(一)应用绘本进行音乐活动的实践较少
在实践中,经常会发现教师利用绘本进行其他领域的教育活动,如,在健康领域《牙齿大街的新鲜事》《肚子里的火车站》等;社会领域《春天的兔子》《我的情绪小怪兽》等;科学领域《谁藏起来了》《蚯蚓的日记》等,语言领域的更是数不胜数,如《月亮的味道》《彩虹色的花》《我的幸运的一天》等。而应用于艺术领域的绘本比较少,应用于音乐教育活动的更是少之又少,且研究发现,对于这种较新的综合领域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储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准备大量的学具,因而在繁杂的教学工作中很难实现,仅仅停留在“比赛”“展示”等活动中,无法在幼儿园做到常态化。
(二)教师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创新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方式,教学理念比较陈旧,不能把绘本与音乐教育活动很好地结合起来。比如,在上文提到的《小红帽》,幼儿熟悉儿歌,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幼儿重复地跟唱,但是儿歌背后的绘本故事、传递出来的情感、音乐的节奏、韵律等幼儿都没有深入了解,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也就无从谈起。
(三)绘本与音乐教育活动相互独立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有部分幼儿园将绘本与音乐教育活动做了联系,但是没有深度融合,只是将绘本作为音乐教育活动的导入环节或者是活动的某一环节,音乐教育活动结束后,幼儿对绘本也没有作进一步的了解,因此,绘本与音乐教育活动的深度融合还需作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
(四)绘本潜在的应用价值没有得到深入挖掘
绘本不仅仅在画面上丰富,简短的语言文字也传达出了丰富的内涵。有些绘本在语言上很整齐,也比较押韵,就可以很好地用音乐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彩虹色的花》《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晚安,大猩猩》等,但是教师在利用的过程中没有将其情景化,缺少对绘本的延伸,也没有融合艺术要素,绘本在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应用价值没有得到深入的挖掘。
三、绘本在幼儿音乐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策略
(一)重视培养幼儿教师的艺术素养,加强相关培训
幼儿园要重视培养教师的艺术素养,引导教师多渠道积累绘本素材。比如,幼儿园可以定期组织绘本分享,长此以往,整个幼儿园就形成了本园独特的绘本库。同时,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获取相关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先进的电子媒介,寻找丰富便捷的网络资源,观看成熟的音乐教育活动,不断研磨优秀的教学课例,从模仿到研磨,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音乐教育方式,进而为幼儿带来独特的艺术体验。
(二)重视绘本的价值,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
1.重视绘本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幼儿的发展不是单一的、片面的,它是一个整体的、连续不间断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不同领域间的交叉整合。绘本内容多接近幼儿真实活动,适合幼儿的审美感受,他们的场景、角色、内容均对幼儿园音乐教学具有积极意义。对教师而言,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应当遵循《指南》的指导思想,不断改进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教学方法。除了将绘本应用于语言、科学、社会、健康领域外,还应该重视绘本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对此,教师就必须不断发掘绘本教学的内容,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与音乐教学活动实现交叉、渗透与融合,相互促进,相互提升。
2.明确目标,选择适宜的绘本。深度融合绘本与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前提是深刻理解和把握幼儿园艺术领域的目标,即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在把握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可设定活动目标:感受音乐表现出来的内容与情感;对音乐的旋律、韵律、色彩、结构、风格有基本的感知与辨别能力;对音乐产生兴趣,在音乐中感受美、创造美。待活动目标确定后,教师可根据目标选择合适的绘本辅助开展音乐教育活动。比如,在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多是: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爱你有这么多……这样的句式,绘本主要表达出了一种温馨的情感,因此,开展该类的音乐教育活动,可选择舒缓悠长的旋律,在这种反复循环的旋律中感知大兔子和小兔子之间的对话,同时加深对音乐节奏的了解与把握。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创编歌词,进一步感知旋律与节奏。
(三)依据适宜的绘本故事,开展音乐活动
1.发挥幼儿主体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绘本音乐创编活动。3~6岁的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程。在绘本的创编过程中,幼儿有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引导幼儿参与、大胆发展,能够用各种各样的歌曲创编培养幼儿的艺术素质,感受音乐活动的乐趣,能够使用歌曲创编的方式表现想法、感悟和期待。如,在绘本《月亮的味道》的创编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表现各种动物们的形象,用自己的旋律模仿小动物们的叫声和品尝月亮时的声音。幼儿在体验不同的声音、表演不同的动作时,也会理解不一样的节奏与旋律。同样地,在绘本《晚安,大猩猩》中,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来表现绘本,进行音乐创编活动,小老鼠的吱吱声、狼的嗷嗷声等。通过这种有声有色的绘本音乐表现方式,幼儿更容易理解故事内容,也能较快地掌握节奏。
2.适当改编绘本,巧妙地应用于音乐教育活动。实践发现,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并非所有的绘本都完全适合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按照音乐活动的目标对绘本加以相应调整,使之可以为音乐活动的目标服务。同时,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有效使用不同的乐器,这样幼儿在认识乐器的同时也掌握了节奏韵律。比如,绘本《母鸡萝丝去散步》篇幅较长,但是文字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商量应该如何展示较长的故事,如何划分场景。在这一环节里,教师可以向幼儿逐一介绍小沙锤、三角铁、铃鼓、响板等,聆听不同乐器的音色,观察不同乐器的结构、材质等,讨论在什么场景可以用到哪些乐器。比如,可以用紧凑的铃鼓代表情况的紧迫,用小沙锤代表母鸡散步的脚步声,用响板展示出狐狸掉到水池等。在对小狐狸一系列令人捧腹大笑的动作进行乐器表演的过程中,对绘本进行了生动有趣的展示,这样让幼儿从歌曲教学活动中对绘本的内容有了深入的认识,也在表现绘本内容的过程中掌握了不同的乐器,促进了音乐教育活动的高效、有趣和深刻。
总之,对于教师来说,将绘本融入音乐教育活动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深入了解绘本的内在价值,全方位地研究背景、作者的风格和特点,大胆地挖掘隐含的教育元素,真正地将其融入音乐教育活动中,让幼儿在感受美、欣赏美的过程中表现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刘珈.“绘本+音乐创编”模式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大众文艺,2020(07):219-220.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