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探索
作者: 刘小丽【摘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的主要内容。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持续深入,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实践能力,形成劳动品质和劳动素养,成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在分析当前劳动教育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教学软硬件及校本教学资源等条件,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场地、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探究和总结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思考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0—0027—04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发,就全面加强学生劳动教育,教育和培养劳动意识、劳动思想、劳动品质和劳动情感,养成基本的劳动技能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1]。新课改理念下,学校要充分重视劳动教育,积极发挥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作用,组织开展好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一、当前学校劳动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劳动教育相关必修课程,要求小学劳动教育每周不少于一节课,并且将劳动素养全面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然而,学校的劳动教育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却存在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劳动教育理念落后。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存在重视文化课教学轻视劳动教育的问题。二是劳动教育贯彻落实力度不够。部分学校虽然课表上有劳动教育课,但有的形同虚设,经常被文化课挤占或挪用,条件好的学校虽然开设了劳动教育课,但多限于课堂上的理论学习,缺乏劳动实践。三是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的参与率不高,缺乏劳动锻炼机会。很多学校虽然也开辟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但很少组织学生赴基地参加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教育实践[2]。即使带学生到劳动实践基地去开展劳动教育,但由于很多学生缺乏劳动实践能力,为了完成劳动实践任务,只能由家长、老师帮助或者参与完成,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实践锻炼。以上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学校的劳动教育就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劳动品质、劳动能力和素养就难以真正培养起来。因此,探究和总结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有效开展好劳动教育,十分重要,也十分必要。
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树立新的劳动教育理念,改革传统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制订适合本校实际和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教育目标、任务,规范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流程,建立符合校情实际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规范上好劳动教育课,进一步做好学校劳动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配置。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这一平台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当中[3]。学校要借助综合实践活动基地的场地和资源优势,不断创新和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在具体劳动实践活动中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形成基本的劳动技能,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2.有利于培养合格劳动人才。劳动教育的持续开展,能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热爱劳动的意识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形成劳动品质,培养和提高劳动技能,同时,上好劳动教育理论课,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系统学习和掌握相关劳动知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参与一些具体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教育情境和完整的劳动实践基地中亲自参与劳动实践的全过程,在劳动实践中学习和培养劳动技能,掌握劳动要领和技巧,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形成劳动品质和素养,逐渐成长为爱劳动、会劳动的合格劳动人才。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品质。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劳动教育能营造出完整而真实的劳动教育氛围,提高学生的劳动认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生活态度[4]。同时,有利于激发学生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良好意识,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还有利于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确保学生在劳动中形成坚持不懈、吃苦耐劳、团结合作、乐于助人、尊重他人及其劳动成果等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品质和素养的提高。
三、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
1.明确教育目标,制订实施方案。中小学劳动教育要有效开展并取得成果,学校首先要制订劳动教育目标任务和具体实施方案。学校要按照课纲要求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学生利用课堂学习掌握丰富的劳动知识,同时利用综合实践基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和形成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对于小学劳动教育而言,要按照低、中、高年级三个学段分段制订劳动教育培养目标。低、中年级一般以培养学生劳动意识、激发劳动兴趣为主。基地劳动实践一般以掌握和形成一些最简单、最基础的生活类劳动技能为主,例如认识庄稼、蔬菜,学会拔草、浇水,学会使用铁锹、锄头、耙子等基本劳动工具的操作使用并进行最简单的劳动等。高年级学生的劳动教育则以丰富劳动知识、形成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品质为主。
2.发挥场地优势,分类组织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基地能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劳动环境,利用这种教育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又可以渗透劳动品质教育。基地劳动教育环境一般要体现整体性、多样性、特色性相结合的特点。这就需要在学校层面统筹规划,立足实际,发挥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的实际场地和资源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不同种类的劳动教育模块,让不同学段、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劳动能力和兴趣,广泛参与到不同的劳动模块中,达到优化配置的目的,并增强学生的劳动体验。学生到基地参与劳动,如果全班齐上参加同一种劳动,则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兴趣难以被激发和调动起来,再加之学生的劳动能力、特长等各不相同,如果按照统一的劳动模式,进行简单重复的劳动实践,则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可能会挫伤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也难以提高劳动教育质量。
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劳动教育中,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喜好,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内开辟和设计“种植园”“栽植园”“养殖园”等不同类型的劳动实践园地,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劳动能力和知识储备等分类参与其中,确保学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其次,教师要对班级学生的劳动教育情况进行摸底和统计,根据学生的劳动能力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分类,将学生合理分配到种植、栽植、养殖等不同的小组中。最后,在基地劳动实践中,教师要将不同类型的劳动园地进行细化分类。以“种植类”园地为例,还可以细化分为蔬菜类、瓜果类、粮食类种植等不同的小类,再按照学生的劳动兴趣做好园地的板块规划,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出劳动实践基地的资源和场地优势,为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劳动实践和锻炼的环境。
在劳动中,教师要给学生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任务,由于学生的劳动能力不同,部分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劳动任务,教师要尊重这种客观因素的存在,按照学生的不同能力,将其科学分组,明确劳动任务,这样就可以保证能力大小不同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以便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掌握生产知识,锻炼和形成劳动技能,提高自身的劳动素养。
以马铃薯的种植为例,在劳动中,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详细讲解马铃薯种植的相关知识,如马铃薯的种植时间、方法、环节、步骤及注意事项等,让学生知道马铃薯的种植方式一般分为坑植和沟植两种,种植过程一般分为翻地、挖坑(挖沟)、施肥、切种、种植等几个环节。然后根据小组人数的多少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将学生分为翻地组、施肥组、挖坑组、切种组、种植组等几个不同的小组,分组的好处能有效避免劳动中出现“一窝蜂”“一起上”等混乱劳动场面,有利于学生有条不紊地完成各种植环节,也有利于教师的指导和示范。例如,在翻地组同学翻地的过程中,切种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和示范下,按每个马铃薯的大小和表面芽眼的多少,将每个马铃薯切成大小基本均匀的四五个至七八个小方块(小方块上要留下一到两个芽眼)。待地翻完后,挖沟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挖出行距均匀(一般行距60厘米)的地沟,地沟一般要平直均匀(一般宽度在20至25厘米,深度在10厘米左右);地沟挖好后,施肥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点下,将草木灰等肥料均匀地撒在地沟内。最后,种植组的同学将切好的马铃薯芽块按照30至40厘米的株距,将种子芽眼朝上放在撒好的肥料之上,最后将湿土铺在种子上,将地沟填埋平整。这样,整个马铃薯的种植过程和环节就完成了。学生通过参加劳动,参与和见习劳动的全过程,倾听老师的讲解,观摩老师的示范,不仅知道了马铃薯种植的一般知识,而且掌握了种植的环节、程序和各种技巧,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劳动技能。
3.优化校本资源,丰富劳动内容。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劳动教育开展过程中,学校要充分利用综合实践劳动基地的环境优势、资源优势、软硬件优势和校本特色等,优化校本资源,丰富劳动内容,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劳动教育。例如,可以利用基地种植的蔬菜资源,组织开展一些劳动比赛。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劳动能力、动手能力都较弱,因此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一些简单的基地生活类劳动比赛,比如开展剥蒜皮、剥葱皮比赛,拔草比赛等;中年级小学生的比赛内容可以适当增加一点难度,例如刮土豆皮比赛等。在创新劳动形式、丰富劳动内容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尽可能借助当地特色产业的劳动内容为创新点开展。例如,甘肃静宁县主要以苹果为支柱产业,这里各学校劳动实践基地的劳动教育内容主要以苹果的栽植、培育、修剪、施肥、疏花疏果以及给幼果套袋等劳动为主要方式。这样就很好地利用了当地的有利资源,建立起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校本资源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式,有利于提高劳动教育质量,使学生真正掌握一门劳动技术,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和素养,使劳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4.注重劳动实践,提高劳动素养。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劳动教育的开展,一定要贯彻理论结合实践、以实践为主的原则。学校要合理利用和配置校本资源,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技术等软硬件教学资源优势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扎实上好劳动教育课,合理配置具有丰富劳动知识和劳动实践经验的教师兼任劳动教育课,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扎实准备好劳动课要用到的课件、视频、观摩和演示实验用品等,加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确保劳动理论课教学的基础上,以基地劳动实践课为主,深挖综合活动基地劳动教育课程资源。以“种植蔬菜”课程为例,教师在课前要设计本次劳动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方案,要结合基地劳动教育现有的实际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实际开展种植蔬菜劳动教育活动为例,可以组织学生对菜园进行合理设计和分类,科学划分各类蔬菜种植的面积和比例,确定同种蔬菜苗之间的行距与株数。在后续蔬菜生长期间,教师要组织学生根据蔬菜种植的相关理论知识对蔬菜生长的各阶段的长势进行观察、记录,掌握施肥、浇水的周期、时间等,了解和掌握蔬菜的生活习性,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和劳动体验,形成实践经验,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
总之,在中小学劳动教育中,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劳动教育是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教师应积极转变传统劳动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和丰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劳动教育的途径和方式,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探索出符合校情、班情、学情的特色劳动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卿.劳动教育成就幸福未来——以展促评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平台架构与运作[J].教育家,2023(08):64-65.
[2]蔡京华.“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供给中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为何与何为——以“农耕的乐趣”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23(02):94-98.
[3]荆仙玉,陈丹,官海鸥.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树人小学五段式劳动教育课程模式探索[J].今日教育,2023(02):42-43.
[4]李云霞.劳动教育促进德育在中小学的实践探索——以甘肃省秦安县第一小学为例[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3(01):87-90.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