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劳动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作者: 张克勇 张小红

【摘要】劳动既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实践,社会的发展总是离不开劳动,劳动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发展的始终。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面临应试教育冲击、教学方式和内容缺乏创新、价值观偏移和缺乏合作发展等一系列新的困境。因此,发展小学劳动教育,要结合国民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学校、家庭、社会之间构建协同发展的教育命运共同体,共担责任,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0—0031—04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环节,各大中小学应立足于新时代发展要求,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分类开展劳动教育课程。但在实际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劳动教育的开展却存在诸多困难,劳动教育不受重视,劳动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压缩,效果大打折扣,发展面临很多困境。如何推动小学劳动教育有效开展,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难题。

一、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困境

一是面对应试教育的冲击,小学的劳动教育与文化课的学习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了矛盾。在应试教育的“内卷”“竞争”“升学成绩”面前,劳动教育不得不无奈地选择了低头面对现实。很多学校的劳动课程、课时受到缩减甚至被占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课程内容因循守旧,要不就是枯燥的空谈理论,要不就是空有情怀,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因此发展严重受阻。

二是劳动教育实践简单化。现在的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大多被简单化,有的甚至只单纯地与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放在一起,课程讲得多、实践得少,缺少对小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学校里的劳动实践成了课后扫扫地、抹抹桌子凳子、收拾整理教室,都是中规中矩、一成不变的内容,教学实践的内容被严重简单化,劳动实践的作用和意义得不到有效贯彻落实。

三是学校在劳动教育中唱“独角戏”成为日常。学校忙于教学,缺少与家长和社会的交流合作,家长和社会不理解学校的教学目的,指责的声音不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困难,发展乏力,缺少依托和支持。

二、小学劳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受应试教育冲击,学校有心无力

很多小学都大胆地进行了劳动教育方式的尝试和创新,但是面对应试教育,学校普遍偏重文化课的教学,重视学生成绩的提高,因此出现文化课特别是主要科目的学习“内卷”严重,而在劳动教育上学校显得有心无力。很多小学的工作重点还是放在语文、数学、外语等主要科目的教学方面,很多好的教学资源也会先行注入文化课的教学,而导致劳动教育的教师资源不足、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单一,很多停留在原有的劳动活动形式,距离劳动教育最终需要达到的目的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探索。

(二)缺乏实践机会,教学流于形式

劳动教育要以动手实践为主要形式,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的培养。很多小学的劳动教育都停留在课堂讲解、课后活动等形式,学生真正付诸实践去进行劳动的时间很少。劳动教育需要在实践中去创造和感受劳动的价值,但是小学的劳动实践想要开展的有效果、有价值,并且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不仅需要学校拥有足够的教学资源供给,而且需要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合理的安排和协调。面对困难很多学校也无力改善,只能无奈地让劳动教育流于形式。

(三)家、校、社不能形成合力,学校独木难支

劳动教育不单是学校的事,也不单是老师的责任,它是整个社会“大家庭”的事。一直以来,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感到万事大吉,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放手交给学校了,殊不知教育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才能办好的。很多小学在劳动教育的开展中,过于揽责在身,在和家长的沟通、配合上很匮乏,缺乏良好的合力氛围,家长和社会缺乏参与劳动教育的意识,学校力量毕竟有限,很多劳动教育的理念和成果,很难在家庭和社会中得到有效且持续的贯彻和延伸。

三、小学劳动教育走出困境的对策

(一)为劳动教育融合多学科合作之力

1.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学综合目标。学校需要把劳动教育的宗旨与目标纳入教师日常教学综合目标任务,明确考核目标责任,以此保障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的正常开展,让劳动教育课程和活动拥有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组织各年级各学科教师充分挖掘、整合学科课程中的教学资源,创新劳动教育途径,扩充劳动教育内容,开展学科融合式的劳动教育。

2.融合利用学科间的教学资源。各年级在学校总目标任务的指导下,划分具体目标任务,各年级教研组可以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师集体备课或者开展教学交流研讨会,互相交流学习劳动教育在自己学科中融合教学的成果及经验,互相借鉴学习,不断寻找新的融合点,商讨劳动教育在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方案和方法,以此促进学科之间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再分配,把劳动教育的资源融合发展盘活起来。

3.开展学科联合教学活动。经常性开展学科之间关于劳动教育的“联合课堂”“联合宣传活动”“跨学科活动”等等,让劳动教育的学科融合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比如,在小学课堂上,语文和数学等主要科目可以在教学时抓住和劳动有关的课题进行延伸、讲解和引导,教学中适时穿插劳动结合学科的趣味课堂小活动,或者与其他学科就某一劳动教育引申的课题进行联合课堂教学;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定期举办展示劳动光荣与价值的美术角、艺术周、小制作发明展等,把劳动融入色彩与美的艺术视觉盛宴中。

(二)为劳动教育打开多彩之门

为学之实,固在践履,走出困境需要坚持思想指导实践,认清发展道路上的困难和挑战,不忘初心,凝聚智慧[1]。因此,劳动教育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尝试,不断克服困难,从课程设置到实践活动打开多彩的发展之门。

1.设置劳动与技术教育课堂。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可以根据现实与需求,设置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简单实用的教学,主要让小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快乐,体会劳动带给人的喜悦,学会一些简单实用的劳动技能,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发展和劳动品质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比如,让学生根据课件的讲述来模仿进行操作,继而让学生根据示范的操作步骤和方法自行研究和开发新的方法,这样能够非常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2.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条件开展多样化的劳动实践活动。不仅要在课堂上讲理论、讲价值、讲贡献,更要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全程参与,从开始到付出劳动,再到经历辛苦,最后到收获。在劳动教育实践方面,笔者所在的清水县东关小学和轩辕小学,克服城区学校场地受限的困难,在校外开辟了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利用劳动周带领学生全程参与农作物的种植,让学生亲历翻地、播种、除草、田间管理,直到最后的收获。部分农村学校通过租赁农户的土地,搭建塑料大棚种菜,建立“快乐农场”,利用每周的劳动课让学生全程参与农作物种植。让学生参与劳动全过程,不仅让劳动实践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在学生的全程参与中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激发了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

3.利用人文资源开展劳动教育。学校需要积极投身于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让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融入当地的人文文化,符合当地群众的生活文化习惯,用大家易于和乐于接受的文化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和实践活动。就像很多有红色文化人文资源的地方,学校会寻找红色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融合点,开展“劳动教育红色之旅”,讲述革命战争时期军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和群众一起劳动的感人故事,让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同时,深刻感受红色年代军人和人民热爱劳动,用劳动的双手创造的革命奇迹。

(三)为劳动教育注入精神之魂

劳动的精神,薪火代代相传,劳动之美,靠双手去创造,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在学生心中,让劳动之花盛开,结出甘甜的果实。教育改革要在发展中坚持文化自信,坚持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特有的文化自信[2]。小学阶段是人可塑性最强的阶段,它一有阳光就灿烂,一有雨露就发芽。教师要抓住这个黄金的塑魂期,为劳动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注入灵魂,把劳动的精神之魂植根在优秀文化的沃土之上。

1.坚持文化自信之路。劳动文化是我们中国人千年文化智慧的结晶,应该在教育中得到发展和传承。学校应该在新时代背景下,丰富与发展劳动教育的内涵,坚持文化自信之路,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筑牢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教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传承文化,让更多的人被劳动文化洗礼、被劳动文化浇灌[3]。要扭转学生和家长在现代生活中对劳动的偏见,对我们自己的劳动文化心生自信,看见劳动者在中国千年发展中创造的伟大价值,认同劳动者的地位。

2.把传统的优秀文化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最容易接受和模仿的。因此,在小学劳动教育中要多运用故事中对劳动人物和劳动精神的刻画,讲好我们自己的劳动故事,为劳动教育注入生动的灵魂。也可以让中国人用双手创造历史文明的劳动精神,让劳动创造发展与进步的新时代劳动精神和劳动模范榜样的力量,用演讲、播放宣传片、文艺演出等形式融入教学中,传承“大国工匠”的劳动精神,为小学劳动教育铸魂。通过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发扬劳动精神,让小学生在将来遇见更好的自己,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4]。

3.结合文化节日开展实践活动。清水县的很多小学都会利用五一劳动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充分发挥小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合经典诵读,按年级、班级开展节日动手制作,比如植树节呵护植物劳动,重阳节为老年人服务,端午包粽子、做香包等和传统节日有关的活动,“品尝”劳动的果实。文化节日活动让学生深刻领会劳动的含义,了解劳动不只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而是拥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可以制作美食、发明创造,更可以创造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

(四)为劳动教育共建“教育命运共同体”

风雨同舟、荣辱与共是命运共同体的本质体现,构建“教育命运共同体”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大势所趋[5]。因此,教育也应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跟随大势所趋而顺势而为。教育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家、校、社教育一体化的新型组织形式,可以在协同中把握劳动教育的方向,实现家、校、社之间的资源共享,构建点线面辐射发展的新模式。

1.学校当好领路人。劳动教育是我们“大家”的事,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类人的事。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学校、家庭、社会应该携手与共,为孩子的教育出力,为孩子的未来共绘蓝图。学校应该在共建“教育命运共同体”中起主导作用,做一个“穿针引线”的领路人,主动搭建起沟通家、校、社合作的桥梁,把家庭和社区发展建成学校劳动教育的劳动基因孵化基地、劳动实践基地,实现劳动教育的过程同监同管。

2.实现劳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学校应该注重劳动教育在学生家庭中的延伸与发展,让孩子能够从小就受到热爱劳动的家风家教启蒙和教诲,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家庭的勉励,不至于成人之后难以改掉不良习惯[6]。孩子好的习惯需要学校教,也需要家长日常诫勉,更需要社会的良好氛围,才能形成家家有风范、社会成风尚的良好局面。学校可以通过传统的家长会、家访等方式渗透劳动教育思想,让家长提高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也可以灵活运用网络,实现与家长的“线上+线下”教育沟通,及时指导家长在家庭中坚持执行学校的劳动教育方针,督促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真正动起手帮助家长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来真正实现劳动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3.实现劳动教育中的校社合作。由社区组织牵头与街道办事处、敬老院、福利机构、工厂等联系,在学校劳动教育主旋律的引导下,建立常态化的劳动实践服务行动,让社区活动成为学校劳动教育在校外的实践活动基地。社区可以在微信创建社区家校社活动群,有目的、有计划地在群里发布实践活动公告,号召社区有孩子的家庭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孩子和家长一起为街道、社区打扫卫生、清理小广告、清理白色垃圾,通过劳动服务他人,贡献“大家”;组织到工厂参观现代化生产和工人的生产劳动,感受现代化的劳动氛围;在传统节日和地方文化节日,鼓励社区家庭主动报名走近社区大课堂,邀请学校老师、志愿者给孩子讲解节日的历史与文化,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为节日制作节日用品、节日小发明、节日美食,在动手劳动中感受劳动之美与劳动价值。丰富的社区活动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孩子节假日在家玩手机、看电视的时间,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家长节假日没有时间看管孩子的燃眉之急。

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新发展合作,以互管互通的方式带动教育质量同进、文化共建、特色各显,统筹建设劳动教育研究新阵地,实现小学劳动教育内驱加外驱、公益加教育、舞台加平台的教育资源大融合,打造最广阔的发展平台。全力推动家、校、社从“分离”迈向“共育”,从学校一家的单重奏到家、校、社的大合唱。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30-32.

[2]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8-30.

[3]鲍鹏山.好的教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2:13-14.

[4]鲍鹏山.好的教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22:227-228.

[5]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04-408.

[6]檀作文.颜氏家训[M].北京:中华书局,2014:03-05.

(本文系2022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新时代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2]GHB1196)

编辑:张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