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陈春惠【摘要】当前,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很高的价值,对中职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有很大帮助。文章以中职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对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进行剖析,探索了生命教育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关键词】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生命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0—0092—03
在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虽然语文课程并非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但语文课程在生命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开展生命教育,中职语文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情怀、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生命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生命的本质和价值,发展个体的素养、品格和心理,提升对生命和社会的理解和尊重[1]。生命教育不仅限于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通过全面的生命教育,能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有担当、有情怀的生活态度,成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负责的优秀个体。
生命教育以生命为核心,强调教育活动和课程应该与学生的生命经验和需求紧密相关,它不仅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也关注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旨在为学生的未来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1]。
二、中职语文教学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和同理心。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通过文学作品感受不同角色的情感和心路历程,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能力。同时,学生在阅读中也能够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培养同理心和关爱之心,增进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审美情趣。生命教育不仅关注个体生命,还关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通过学习与探讨社会问题,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意愿,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同时,生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的欣赏能力。学生通过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和艺术表现,能够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生命教育不仅关注生命的存在,还关注生命的创造与发展。通过创作文学作品,学生能够展现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生命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地分析与解读,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文本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三、生命教育在中职学校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1.从人与自我的关系出发,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充实生命。生命教育强调了人与自我的关系,将个体的内在成长、自我认知和情感管理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这种教育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他们的情感智慧、道德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对此,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时要鼓励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弱点、兴趣和价值观。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培养积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压力。同时,要鼓励学生设定明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其追求卓越的动力,通过培养自我驱动力,学生能够更好地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和意见,培养良好的沟通技巧。这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解决冲突和合作十分重要,能使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学会面对挫折和失败。
教师从人与自我的关系出发,开展生命教育,学生可以认识和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我认知和情感认知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自我认知活动,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困惑和需求,通过认识自己的特点和情感,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如,教师在对学生讲授《永远的蝴蝶》这一课时,就可让学生感受蝴蝶的爱情故事,樱子的一生就像蝴蝶一样短暂,又如蝴蝶一样美丽,《永远的蝴蝶》的这个爱情悲剧可以用泰戈尔的《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来描述:“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星星之间没有交汇的轨迹,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让学生深入领悟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可贵,从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2]。
2.从人与他人的关系出发,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生命教育强调了人与他人的关系,鼓励个体培养积极的人际互动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对此,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时,要鼓励学生学会与他人建立积极、尊重与合作的关系,这包括了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他人的差异、培养良好的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学生通过合作活动和团队项目,学会与不同背景和特点的人合作,从中培养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让他们能够理解和关心他人的感受和需要。通过了解他人的困境和挑战,学生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连接,并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有助于培养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为社会的公共利益作出贡献。
此外,从人与他人的关系出发,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感人的故事、观看影视作品、参观社会公益机构等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同理心,理解他人的感受和处境,增进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例如,在《我所敬仰的蔡元培先生》的课堂上,引导学生发现蔡元培的个性魅力。他谴责了对学生进行“攻击”的不当行为,表现出坦荡和正直的品质,他尊重西方的自由、平等和博爱思想。在巨大的压力下,蔡元培先生拒绝了激进派陈独秀和胡适的辞退,可见他拥有无畏的精神,不畏权势。同时,教师在讲授语文课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
3.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生命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鼓励人们认识、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以及在与自然界互动中培养可持续的价值观和行为。生命教育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教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的活动应当符合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平衡。同时,鼓励个体承担起保护自然的责任。学生通过参与环保活动、学习减少资源浪费的方法以及推动环保行动,可以在实际行动中体现对自然界的关心和保护。此外,生命教育的教育个体要认识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存的基础。这涉及对生态伦理的思考,即个体在互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以保持生态的健康与稳定。
教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开展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让他们成为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例如,在《绿色伴我行》这堂课上,教师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在你大脑中,为什么绿色的环境对人身体有益?你是怎么设计“走进生活,关注环保”宣传板的?通过认真设计,学生就会发现,人类由于缺乏理解,大量滥用化学物质,导致部分环境变得很糟糕。对此,教师可以开展环保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鼓励他们采取实际行动,如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
4.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担当、有情怀的社会公民。生命教育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培养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责任和参与意识,这种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具备积极价值观、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的个体。同时,生命教育鼓励学生认识到作为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个体被激励参与社会活动、关心社会问题,并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一己之力。同时,教导学生在社会中保持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有助于个体做出正确的决策,遵循社会伦理原则,并为社会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通过生命教育中的人与社会关系培养,个体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建立积极的社会联系,进而为社会的繁荣、公平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教师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能培养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的责任感和社会意识。例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记念刘和珍君》这一堂课时,浸润生命教育,通过回忆一个逝去的年轻女性的生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和反思。它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关心他人,崇尚正直品德,并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与反思,感受生命的多彩和美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教育实践,让更多的人了解她的事迹和奉献精神,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她的生平事迹展览,举办座谈会和纪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她的事迹和精神。同时,也可以通过演讲比赛、写作比赛等形式,鼓励学生表达对她的敬意和思念之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认识到奋斗和奉献的重要性。
总之,语文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工具,她的灵魂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生命意识为要义。在中职学校语文课程中阐述生命教育意义时,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行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情怀、有文化底蕴的新时代公民。
参考文献
[1]郑晴晴.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落实德育的方法[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24):66-67.
[2]万玉丹.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策略探究[J].江苏教育研究,2022(33):37-40.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