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大单元整体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张掌印

【摘要】探索建立一种新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以适应大单元教学,课堂教学总体设计分五步走,即导学预习,精准梳理;要点探究,练讲推动;课堂监测,当堂达标;温故知新,智能强化;单元综合,理性评价。以此找到一个动态管理学生的切入点,动态监控学生质量的平衡点,寻找核心素养的结合点,积极推进高中历史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中历史;大单元整体化教学;导学预习;探究演练;达标评价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1—0079—03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历史学科应重点在核心素养层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基于此,我们研究并实践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高中大单元整体化历史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割式碎片化,会严重干扰学生的整体化认知[1]。当前逐课逐节的教学思路需要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改变,需要建立以大单元为单位的一种连续性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性认知能力。整体化课堂教学大体上分五步走。

一、导学预习,精准梳理

导学是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一种教学理念,起着抛砖引玉的作用。从导学的内涵和外延来看,甚至包括导学案在内,均属于导学范畴。落实在课堂细节的把握上,就包括导语和课堂问题的点拨性语言。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往往起源并决定于导语。导语重在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

万事开头难。作为历史课堂中学生学习的开端,一定应该有预习的介入。但一些学生对历史课本身兴趣不太浓厚,对课堂预习更是置若罔闻,这就增加了历史学科的教学难度。预习宜从本课要旨开始。要旨,顾名思义,是重要的意旨,要旨本身就是从总体上对本课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对学生树立整体观大有裨益。然后是学生的快速浏览,对重要内容快速精准地梳理,对重要的知识点,教师要适当提醒,帮助学生进一步梳理知识体系,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一个闭合系统,形成思维习惯,构建思维导图,这样会逐渐引导学生思维方式发生转变,从而逐步提高学习效率,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精准梳理不是面面俱到,而是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学生容易忽略的、容易发生错误的点,有针对性地梳理导航,对重点内容不遗漏,根据课堂目标设计,依据整体性理念,让学生在时空观念上形成有效的记忆[2]。

接着设定一个有一定难度的试题,让学生在无疑处找疑惑,找见疑惑后再想方设法解决疑惑。实践中我们选择的课程内容需要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上下功夫,从灿烂浩瀚的历史长河中,选择富有现实意义、能够凸显历史发展脉络的主题或内容。因为学生的内生动力是需要处处引导,及时调动的,因此要提前对问题进行整合,选择一两个有思维含量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这既是对梳理是否精准的设计,也是对梳理知识记忆与表达的考验,这样可以水到渠成地切换到下一环节。

二、要点探究,练讲推动

课堂设计过程中,可以寻找一两个核心要点进行必要的讨论。讨论需有一定基础的知识储备作为支撑,这是课堂的点睛之笔,需要慎重思考,仔细研究。师生共同探讨的是核心要点,需要来自于教师本身的历史语言与解释整体归纳与整理,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整体性的抽象与概括。学生要慎重对待,需要动脑进行生成性梳理、系统的归纳性整理、演绎性推演。这样的问题设计需要梯级推进,学生要以适当的合作学习方能完成。这时可以选择适当的时间节点分组学习,形式多样,对照主题,共同讨论,资源共享,合作探究,完成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

课堂实际操作中,不论是散点研究还是系统研究,不论是实践研究还是对策研究,不论是学议导练的切换还是讲练结合、问与答的互动,都需要切中要害,抓住本质,抓住核心问题,把握规律性,才能解决问题。思维的批判性与深刻性可以在讲与练中得到拓展与整合。讲的目的是为了练,因为高考的选拔性决定了上课的指向性和确定性。讲解和练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依存。讲与练是共同推动课堂前进的核心环节。

不论是课程实施还是课程借鉴均要构建本土历史课程文化,教师可充分结合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思维和能力的有效迁移,教学设计中要有具体的指导,久久为功,才能有效。当前,强化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是世界发达地区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教无定法,历史教学应围绕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改变过去的满堂灌方式,着眼于学科能力的培养[3],从事实和史料出发,同时,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讲练推动。

三、课堂监测,当堂达标

从大单元整体化教学的思路出发,要推进评价改革,就必须进行课堂监测,建立“基于标准”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这是新课程改革实施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课堂监测是重要的环节,学生的学习应该当堂达标,学习的连续性方能构成必要的知识框架,大单元整体性的历史教学方能有效体现。我们需要建立发展性评价方案,注重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习和评价的整合,推进学业评价的多元化与个性化的课堂监测,促使学生当堂达标。学生是否听懂和弄明白,教师可以通过观察、问答和探讨等方式来解决,最简单的方式可以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筛选5~10道题进行练习检测。面对课堂,学生学得如何,教师可以用单选题进行必要的检测,三五分钟就可以检测出学习的质量到底如何。当堂演练可以适当缓解课下作业一部分学生抄答案的问题。我们要树立高效课堂理念,就必须在一定标准情况下真正达标,然后适度创优。达标解决大多数学生的问题,课堂是需要面向绝大多数学生来解决问题的;创优是解决近三分之一的优秀生问题;学困生就是个别几个学生,需要解决相关基础性问题。教师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举一反三,可以采取梯级推进的方式,化解矛盾,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层级,力争和目前的学校考核方案规定的目标相一致,然后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有序推进。当然这样也只是粗线条地分析,不可能做到细致的划分。因为这需要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支撑,等待条件成熟,就可以做更细致的工作,以确保课堂监测、当堂达标的有效性。从整体性层面解决问题的思路会更有效地解决监测和达标的技术指标。

四、温故知新,智能强化

从课程结构的整体性来看,温故知新、智能强化要重点关注三个方面的因素,即社会需要因素、学科因素和学生心理因素。

温故知新需要对所学内容系统地整理并内化为自己的学习成果;智能强化应该在理性建树上下功夫,才能使得学习成果在整体层面产生最大效益,这也是整体化大单元教学的初心和归宿。在实践和操控方面,有诸多问题值得研究,既需要对所学知识归类与整理,更需要理性层面的提升与认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和考试间接对接的是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和考试直接对接的是作业和习题。课后作业本是有效的巩固手段,但当下却存在诸多问题,重复性作业太多,效果不理想。因此如何通过作业使学习取得实效,是需要教师认真研究的问题。同时,各学科尤其是政史地互相照顾与渗透,可获得综合效益。温故才能知新,学习本身就是一种智能强化的过程,真正强化的应该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提高作业的质量,就会为将来的整体化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五、单元综合,理性评价

单元巩固应该有一种思考。单元的思维导图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记忆,单元的整体框架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系统层面的总体把握,单元的错题集将有利于学生答题正确率的提升。对于老师来说,高中历史课堂整体化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老师必须对此项理论有深刻的认识,把握其原则,掌握总体方法,逐项揣摩,认真思索,慢慢磨合,熟能生巧,方可得心应手。对于学生来说,大单元整体教学也是陌生的,学法要发生变化,才能跟上老师教法的转变。学生需要转变观念,和老师密切配合,跟上老师的步伐,改变固有思维模式,改变一些原有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能力,形成新的思考模式。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需要主动配合,共同研磨,这样才能在思想和行动上步调一致。为此,教学方式与方法上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保障监测动态机制——单元综合理性评价。单元综合理性评价的严格实施,既是检测手段也是评价手段,既能快速发现问题也能快速解决问题。当然,因为理性评价不同于感性评价,这里需要理性的思考,更需要感性的艺术表达。这些重要目标的实施和落实,不仅能有力保障课堂教学的整体化和系统化,而且也能做到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和创造能力的定量评估。这需要很多细节的打磨和环环相扣的关键节点的设计。

总而言之,如果高中历史整体化课堂教学得到有效推进,其主要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就可以实现在注重学生怎么学的同时,也关注到教学生学什么;在注重发挥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不减弱教师在历史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在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的同时,也不忽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加强素质教育与提高教学质量有机结合,两者不可偏废,两手都要抓,且两手都要硬。从长远目标来看,历史教学也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因此要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从现实出发,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基。

参考文献

[1]王丽丽.高中历史教学的新探讨[J].读与写,2018(02).

[2]吴金蔓.浅析历史学科素养在高中教学中的渗透[J].科学与财富,2019(01).

[3]许益秀.高中历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应用[J].教育评论,2007(03).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