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学写”方法在初中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任伟【摘要】阅读和写作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较为关键的内容,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语文成绩以及核心素养的形成,而“读中学写”这一方法的应用,则能够有效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继而实现学生阅读以及写作能力的综合提升。为了最大限度发挥“读中学写”方法的实质性作用,论文简略阐述了当前初中语文单元教学中“读中学写”方法应用存在的问题,并从优化阅读、写作教学和深化落实读写结合两方面着手,提出了优化“读中学写”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旨在为初中阶段语文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读中学写”方法;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1—0082—03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领域在持续改革的过程中,基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语文教师开始在单元教学中广泛应用“读中学写”的方法,但从实践应用情况来看,部分教师由于意识水平和专业能力不足,在应用中存在成效不高的情况,基于此,有必要对其应用策略展开更加深层次的探讨。
一、初中语文单元教学中应用“读中学写”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阅读、写作效率不高
初中生普遍缺乏阅读经验,其在阅读技巧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存在一定欠缺,所以很多学生只是浅层次地对文章进行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仅能够对文章的内容产生初步了解,无法对文章的深层次思想内涵展开深入探究,这就导致语文单元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阅读效率不高的情况。
此外,部分学生在写作时没有明确写作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步骤,难以真正抓住写作重心,又因为缺乏写作方法,所写文章不具备条理性,不能做到首尾呼应,无法精确地表达中心思想。
(二)阅读和写作脱节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要求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阅读和写作脱节的情况,使得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积累阅读素材的习惯,无法实现更加顺畅的写作。
二、初中语文单元教学中应用“读中学写”方法的策略探究
(一)优化阅读、写作教学
1.挖掘教材内容,把握单元主题。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应当强化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三观”,为学生未来的全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基于此,教师在语文单元教学中,应当将生活和语文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并在原有基础上强化传统文化以及主流文化在其中的渗透。教师应当根据内容类型的具体情况,对各单元的课文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确保它们具备一定的语文要素。结合实际情况来看,阅读教学本质上其实是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良好的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教材的编排目的,了解教材包含的历史文化,与作者展开心灵上的沟通,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从语文素养层面着手分析,教师应当针对单元主题写作展开深层次的研究,然后再利用主题写作提升阅读效率,便能在极大程度上推动初中生文化素养以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进一步提高[1]。
2.结合教学要求,制订教学目标。从本质上来看,阅读的根本目的是得到审美体验、发展思维以及获取各方面的信息,对此,教师需要充分结合教学要求,基于单元本身所呈现出的人文主题,确定阅读目标,提升阅读的针对性以及指向性,从而提高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的阅读效率。教师应当将写作特点这一内容融入阅读目标中,一方面帮助学生得到良好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帮助学生了解写作的相关知识。当前,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极为丰富,学生在深入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诸多写作技巧。因此,教师在单元教学中应当合理把控写作训练点的数量,充分结合阅读目标,将其与本单元写作特点相整合,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习作目标展开制定工作[2]。
3.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实施方案。我国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阅读本身便是一个“吸收”的过程,在阅读中能够学习到来自他人的经验,并体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情,而写作则是一个“发表”的过程,在写作中能够将自己的心情和过往的经验表达出来。叶圣陶先生强调,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当针对学生的体会进行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在创作文章过程中所使用的写作技巧以及思想感情,如此让学生同作者之间在情感层面产生共鸣,以便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产生更为深层次的了解。但综合考虑实践教学的相关因素能够明确,初中阶段单元教学中的阅读并非仅仅是单一的“输入”以及“输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会明确相关信息,还会基于自身情感体验针对各类信息展开分析、归纳、质疑以及评判,该过程实质上便是学生心智以及思维发展的过程。基于此,教师在应用“读中学写”方法进行单元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对学生展开阅读技巧的教学,对学生的写作技巧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掌握阅读和写作相关知识要点的同时,明确如何通过阅读实现写作能力的提升。
(二)深化落实读写结合
1.拓展阅读广度,积累写作素材。“读中学写”方法的应用要求教师在单元教学中深化落实读写结合,针对学生现有的阅读广度进行拓展,进而实现更多写作素材的积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但要引领学生详细了解文章,而且要注重教授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为学生自主阅读效率的提升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鼓励学生在阅读时自主和深入思考,在掌握文章中写作手法的基础上实现内化,最终成为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技巧。现如今,我国教育领域提倡开展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尽可能接受多文本,以实现对学生阅读广度和宽度的有效拓展,这样才能够为学生后续的写作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充实的阅读积累是学生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保障学生写作素材的有效性积累,才能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以及写作效率。通过不断的阅读积累,能进一步促使学生深度思考,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写作活动中,此举可以极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并在此过程中建立写作自信心[3]。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应当尽量突破以往固化的阅读教学思路,拓展学生现有的阅读能力。当前社会普遍流行着“碎片化”的阅读,这种阅读形式尽管能够将碎片化的时间有效利用起来,扩展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但由于欠缺系统化,所以往往不适合初中生。但基于单元教学所开展的群文阅读则可以在提升阅读能力和阅读速度的同时,让学生置身于更加真实的环境中,对各种素材展开全方位的筛选以及对比分析,进而形成更加科学有效的体系,为今后的写作提供更多的素材。良好的文本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库,使学生在写作时可以信手拈来,轻松、准确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教师需要切实展现出单元教学的优势,鼓励学生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实际阅读时,教师应当从单篇出发进行多维度的延伸和拓展,进而构建起更加体系化的文本信息群。这样一来,能够为学生额外开展课外阅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对写作的高质量教学有着重要意义。
2.加强写作训练,学会应用素材。除了要拓展阅读宽度以外,教师在深化读写结合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加大写作训练的力度,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阅读中所积累的素材,真正发挥出“读中学写”教学方法的实际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方面,教师应当明确写作目标,强化落实阅读文本的训练,在正式开展写作活动之前,鼓励学生对作文主题相关的内容广泛了解和学习,进而基于写作提示有针对性地阅读。保障学生在正式写作时可以针对阅读内容展开科学的取材布局,在意识层面明确写作方向与基本步骤,进而为写作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并从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差异出发分层次训练,不同的学生所具有的写作能力有所不同,所以在开展写作训练时应当综合考虑学生的写作基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接受与之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训练,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针对那些本身有着较强写作能力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观察,进而在充分感悟的基础上进行写作练习[4]。而对于那些本身知识储备不足、写作水平欠缺的学生,教师则应当用更加包容的态度悉心指导,使其能够在更为直观的观察中写作,并掌握名言警句以及修辞手法的应用技巧,增加其文章的丰富性。教师在指导时需要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评价,促使其能够在鼓励中对写作主旨以及自身观点有更加清晰明确的表达。
综上所述,合理应用“读中学写”的方法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读中学写”的重视,为初中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陈献献.资源整合,点亮语文课堂——初中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1(06):61-62.
[2]庄燕红.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初中单元“读写一体化”教学管窥[J].语文课内外,2021(08):33.
[3]张寰宇.在读写结合中追求更多的可能——浅议初中语文单元整体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教学[J].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17(03):15-17.
[4]冯燕华.从“一”走向“一”——浅谈结构化单元教学设计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效落实[J].散文百家,2021(23): 105-106.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