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师范教育改革 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作者: 王稳东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乡村教育振兴,而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则在于高水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地方师范院校是乡村教师培养的主体,需要回应时代和社会的召唤,积极主动地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之中。通过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服务乡村教育的教师培养目标,创新教师培养实践样态,厚植师范生的乡土情怀,以卓越乡村教师培养等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首先,要准确定位服务乡村教育的发展目标,推动高水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的工作安排,坚持“立足本土,服务乡村”的基本原则。以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需求为导向,以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为目标,整体推进教育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为新时代乡村教育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新生力量。在明确教师培养目标与完善教师培训职能的双重驱动下,逐步打造师德高尚、专业结构合理、专业知识扎实和具有乡村教育情怀的高水平乡村教师队伍,全面提升乡村教育振兴的软实力。
其次,要创新教育模式,建立多元合作共同体。面对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需求,地方师范院校要积极创新教育模式,通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结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加强教育实践、完善教育评价制度等,积极实践乡村小学全科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公费师范生定向委培、乡村教师本硕一体化培养等新的教育模式,全面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同时,与地方政府开展广泛合作,着力破解乡村教育的“卡脖子”问题,在师范生自主招生、联合培养和定向就业等方面取得突破。除此之外,全面深化与乡村学校的合作,全方位、全过程介入和指导乡村教育实践,准确把握乡村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育的现实发展需求,倾力解决各学段、各学科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与质量不高的关键问题,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再次,要厚植师范生乡土情怀,夯实乡村教育振兴的人力基础。乡村教育振兴离不开一批自愿扎根乡村、奉献和服务乡村教育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观念层面,需要全面加强师范生的师德师风教育,通过相应的课程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师范生的乡土情怀,坚定他们奉献和扎根乡村的理想信念与教育情怀。在实践层面,地方师范院校可通过组织师范生前往乡村学校见习、实习和支教,尤其要鼓励他们前往教育发展滞后的偏远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让他们在亲自参与乡村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全面深入地了解乡村教育的真实状况与发展需求,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最后,开展乡村卓越教师培养。依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要研判乡村教育振兴的现实需求和自身办学能力,制定乡村卓越教师人才培养方案,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硕士、学科专业硕士、小学教育专业硕士与学前教育专业硕士教育,培养高质量乡村教育师资。可尝试建立以教育类课程、乡村文化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为主要内容的乡村卓越教师培养课程体系,以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职业终身发展能力的形成为目标,全面提升教师培训质量,切实做强、做优乡村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项目,打造一批乡村教育领军人才。
总之,乡村教育振兴的实现,需要切实重视地方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的质量问题,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提供保障,而地方师范院校更要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教育振兴的相关政策,培养大批具有深厚乡土情怀、专业素质高和能够扎根乡村的师资力量,充分发挥乡村教育振兴对于乡村振兴的巨大价值和功能。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