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乡村教育的天水实践

作者: 闫锁田

仲夏时节,记者从天水市区出发,经过两个小时车程到达张家川县龙山镇马河小学,正是上午第三节课,青年教师马凯在操场给六年级的36名学生上体育课。这节课马凯手把手地指导学生如何在棕垫上完成前滚翻动作,并指导学生有序练习,掌握动作要领;最后,引导学生相互评价,这样一节充满活力的体育课在师生的欢笑声中愉快地结束……如今,这样的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场景在天水市农村学校已成为常态。

近年来,天水市把提升乡村薄弱校办学水平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基础、配师资、抓质量等一系列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补充了农村小规模学校多、学校基础教育底子薄、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短板”,使一大批像马河小学一样的乡村薄弱学校从困境中突围,走上了特色化发展新路子,有效促进了乡村教育优质发展。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搭建薄弱学校发展框架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天水市提升乡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的“第一步棋”。2019年以来,天水市落实投资3.84亿元,建设“两类学校”466所,其中,乡村小规模学校365所、乡镇寄宿制学校101所,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

马河小学现有教学班6个,有学生213名,学校附设幼儿园,在当地属于大体量的村小。“2014年以前,学校旧址只有2.8亩,有一栋依托‘贫三’项目(世界银行贷款第三个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建起的教学楼,厕所是土木结构的,面临倒塌的风险,校园场地到处是土。两个教师挤在一间平房办公而且住宿,再加上原校址在公路边,学生上下学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所以很多家长把孩子往外转。”校长糟海龙对学校的前后变化加以对比:“以前上一堂像样的体育课真是没有条件,缺场地、缺设备。如今,校园占地6亩,建起了综合楼、教学楼、教师周转房,操场也得到了硬化,还有60米的跑道,食堂也办起来了,音体美课程也开全了,成立了快乐阅读、梦之舞艺术、悦动体育等社团,有3名老师把孩子从城里带到我们学校上学。在自然出生率下降的情况下,我们学校的在校学生增加了近50人。”

振兴乡村教育的天水实践0

和马河小学一样,武山县沿安乡初级中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所初级中学的变化就是薄弱学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另一个典型例证。曾经,这所学校距县城75公里,服务区域贫困面大,教育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2018年,武山县划拨21亩土地给学校,学校建起了塑胶操场、教学楼、综合实验楼、食堂、教师周转房和学生宿舍楼,教师教学用上了“班班通”。目前,该校有14个教学班627名学生,教学质量逐年提升。去年,该校学生初中升高中的比例达到了94.27 %。

抓好底部攻坚夯实薄弱学校发展基础

近年来,天水市紧盯“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把提升乡村薄弱学校发展水平作为底部攻坚的重要抓手,进一步健全“控辍保学”常态化机制,努力实现义务教育“零辍学”目标,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每年寒暑假期间,天水市教育系统组织2万多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开展以关爱关注、送教服务为主题的大走访活动。与此同时,坚持以“学生资助”为重点,全面构建集“免、奖、助、贷、补”多位一体、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突出落实精准到人的政策措施,解除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在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解决了因学致贫、因贫失学辍学的问题,确保了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都上得起学。2016年以来,全市共落实“两免一补”及各类学生资助资金519806.42万元,惠及各类学生576.95万人次,实现了建档立卡等贫困家庭学生各类教育惠民和资助政策全覆盖,做到了“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实现了“应助尽助”。目前,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69 %,较2015年底提高了12.23 %。

清水县新城乡地处边远山区,人口较少,当地很多村民外出务工挣钱,村里有不少留守儿童。新城中学是当地一所农村小规模初中,每到寒暑假,学校领导都会带领班主任、科任教师到学生家中走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和学习需求,尽全力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

振兴乡村教育的天水实践1

为进一步改善寄宿生的生活条件,新城中学将食堂相关工作纳入学校精细化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饮食营养搭配方案,积极实施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和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针对特殊家庭学生,学校确定每名学生由一名教师帮教、一名学生帮学,时刻关注学校留守儿童群体的生活、学习情况,真正让学生们感受到学校、班级大家庭的温暖。

“加油!加油!”走进武山县龙台初级中学,在学生们的呐喊助威声中,精彩的拔河比赛如火如荼进行,参加比赛的学生们压低身子,使出全身力气向后挪动。这样精彩的校园活动在该校还有很多,有效丰富了学生们的校园生活。

为了给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搭建展示自我、锻炼学习的平台,每年,龙台初级中学都会举办春季越野赛、师生篮球赛、乒乓球赛、足球赛、拔河比赛和趣味运动会,激发学生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从而提升学生们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加活动的热情。

该校九年级学生王乐乐(化名)刚上七年级时,性格内向敏感,脾气暴躁,甚至出现与同学打架的行为。对此,学校教师通过走访了解,得知王乐乐上初中后父母离异,常常沉迷于网络,性格变得敏感易怒。为了帮助王乐乐走出消极状态,学校领导安排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每周都与王乐乐交流谈心,组织班干部和他一起学习,照顾他的生活,鼓励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文娱体育活动,培养兴趣爱好,让他体会到班集体的温暖,建立起学习和生活的信心。学校还积极联系爱心人士,每学期给王乐乐资助生活费1000元。经过学校领导和教师两年多的努力,王乐乐变得乐观自信,学习成绩直线上升。他表示,今年一定好好努力,考取自己心仪的高中。

配强师资队伍为乡村薄弱学校“赋能”

天水市现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767所,其中乡村学校418所,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54.5%;另有乡村教学点1217个,乡村在校学生8.09万人,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的21.27 %。由于布点分散、规模偏小,乡村学校校长队伍偏弱,学校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升级,加上教师结构性短缺,乡村教师队伍亟需强化,致使乡村薄弱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缺乏后劲。

振兴乡村教育的天水实践2

为此,天水市将配强校长、加强教师队伍和破解薄弱学校发展难题的切入点抓紧抓实,通过县管校聘、挂职锻炼、梯度培养储备等措施,把担任薄弱学校校长作为教师晋升职称、提拔的激励条件,鼓励291名城区青年骨干教师先后到乡村薄弱学校担任校长,整体提升了乡村薄弱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秦安县叶堡镇三棵树中学原来是一所基础设施和教学质量十分薄弱的农村初中,前几年,一直处于全县同类学校的末尾。2018年,县教育局选派县城桥南中学青年骨干教师张冬冬担任校长,学校教师开展全覆盖式家访,办食堂,硬化绿化校园,配齐教学仪器设备,学生住进了有空调的宿舍,上起了晚自习。不仅如此,还组织教师到24所中小学学习交流,教师义务为学生辅导,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2021年,该校43名毕业生中有30人顺利考进高中,先后有8名在外地上学的孩子回流该校就读。据最新的全市中考质量分析数据显示,该校的全科教学成绩在全市同类学校中上升100多个位次,成为同类乡村学校中的佼佼者。

“学生学得好,家长对学校有了信任感,很放心把孩子交给我们,家校关系好了很多。”张冬冬高兴地说,“每逢开家长会,好多家长都带着农具,争先恐后地给学校修剪花草、打扫卫生,然后才开心地离校,真是让人感动。”

管理队伍强起来了,就得着手解决教师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据了解,天水市2016年以来,通过实施相关民生实事项目、落实特岗教师招聘等措施,补充教师3800名。按照学科结构需求,将补充的教师充实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先后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薄弱学校支教帮扶,业务培训优先安排乡村薄弱校教师。并采取建设教育园区、推行大学区制管理、联片教研等措施,不断提高乡村教师的工作待遇,优化乡村薄弱学校的教师学科结构,大大提升了乡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配强校长、加强教师队伍,不仅为乡村薄弱学校提质增效注入了新的生机,促进了教育公平,而且加快了乡村薄弱学校教师队伍的成长步伐,增强了乡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了良好教育生态的优化。”天水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党组书记杨瑞峰说。

聚焦质量提升为乡村薄弱学校“护航”

近年来,天水市教育系统聚焦教育质量提升,乡村薄弱学校发展,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的办法,激发乡村薄弱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

天水市逸夫实验中学是一所优质初中,牵头组建了全市初中教育联盟教育共同体,通过“1+ N”“N+N”的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为乡村薄弱学校输入新鲜“血液”。目前,全市初中教育联盟学校已达到83所,其中乡村薄弱学校48所,受益学生近4万人。

在此背景下,甘谷县加大薄弱学校督导力度,增强乡村薄弱学校的“造血”功能。甘谷县武家河学区共有各类学校10所,在校学生861人,其中7所小规模学校探索单班学校制、两级复式制和三级复式制复式班教学,运用“引导学习”和“自主学习”相互交替的教法与学法。武家河学区每年进行复式教学培训,组织开展复式班教学和作业设计等内容的比赛。“学校开展复式教学,有效破解了小规模学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单一的问题,并使新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弥补了孩子们群体性体验缺失。同时,也加快了全科教师的成长步伐。”武家河学区党总支书记、校长王维红说。

振兴乡村教育的天水实践3

为了全面掌握和有效破解卡住一线教师日常教学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秦安县安伏学区凝聚集体智慧,以小切口推动基础教学研究,学区教研中心每周收集近期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并确定研讨主题,开展集中教研,针对问题提出应对策略,然后分享到全学区,在教学中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对相关内容及时补充修改、完善,推动问题教研走深走实。

“天水市把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点任务,针对乡村薄弱学校的薄弱环节,补短板、强弱项,开展重点帮扶和分层分类指导,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完善工作机制,改善办学条件。通过夯实基础教育基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家门口接受良好教育,切实提升乡村教育水平,从而更有效地通过乡村教育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天水市教育局局长沈建玲说。

编辑:彭雪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