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逐梦 潜心育人
作者: 郑芃生身穿工作服,半蹲在地上,手中的焊枪轻轻一划“刺”的一声,眼前飞起一片璀璨的焊花,弧光耀眼。在6000摄氏度电弧热作用下焊条熔化,两个分离的工件慢慢被“缝合”起来,焊面上的焊点均匀而平滑。
在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实训教室里,教师董兵天正在一朵朵焊花间忙碌。34年来,董兵天早已习惯了弧光焊花和机器轰鸣。
摊开一双布满老茧的手,依稀可见被焊花飞溅侵蚀的痕迹。“习惯了,这些疤痕见证了我的技能成长,已经成为我身体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董兵天打趣地说道。
的确,董兵天是活在钢铁世界里,追逐者梦想,并以身师范,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精于工,是一种精神
1988年,18岁的董兵天进入金川集团公司,跟着师傅学习焊接技术。第一次拿起焊枪,董兵天被要求练习“划火柴”——用焊枪在焊材上擦出火花。
就这样,在弥漫的烟尘、弧光闪闪里,属于董兵天的,如火般亮眼的人生开始了。
“高超的技艺都是练出来的,没有捷径。”董兵天还清晰地记得刚学焊接的时候,焊花接触钢板的一刹那,没有想象中细密整齐的“鱼鳞纹”,而是划下密密麻麻如“蚯蚓”般的焊缝痕迹。
这些“歪歪扭扭”般的焊缝痕迹深深刻进董兵天的心里,他渐渐发现,以前印象中好像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焊接,竟然有如此多的学问。
为了焊出美观的焊缝,董兵天挤出时间反复训练。每天跟师傅去干活,董兵天都是提前到现场,把焊接设备、材料、工器具准备好,带两个电焊帽,在师傅操作时仔细揣摩操作要领,虚心请教。回到班组自己准备材料、划线、切割,因为是手工切割,坡口精度达不到组对尺寸要求,就要用磨光机打磨,得到一付焊接试件要花费很长时间。
白天上班在训练间扎马步练基本功,晚上下班在宿舍里捧着专业书籍学理论,直到手能感知运条误差和变化,耳能听出焊接的细微异常,眼能判断焊缝的熔化状态。
随着焊接技术突飞猛进,无论多么不规则的焊件、多么难掌控的材料,董兵天都能赋予它们一条外表匀称美观、内里组织均匀致密的焊缝,那条美丽又象征完美焊接技术的“鱼鳞纹”回来了。
在第一次正规焊接压力容器管道时,完美焊接后的董兵天得到平时要求严格的陈师傅的称赞。董兵天笑了,这笑容背后是探伤合格率近100%,返修率为0,焊缝余高控制在0~2毫米之间。
在外人看来,焊工做的产品就是图纸下冰冷的工业零件;而在焊工看来,每位师傅出手的都是技术和经验浓缩后的佳作,焊缝光不光滑、产品是否耐用,都关乎着产品的质量。
董兵天就是一步一步练就“心手合一”,“稳、准、灵、快”的焊接基本功,使其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焊工高级技师。多年来,累计完成中高压焊口3万多个,焊缝一次合格率100%,优良率98.5%以上。面对一个个新建项目,一次次抢修任务,董兵天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解决了各种焊接技术难题。
匠于心,是一种创新
长久以来,我们从来不缺少“匠心”,更难得矢志不渝地坚守“工匠精神”,传承“工匠技术”。
从初出茅庐名不见经传的焊接新人,到焊工高级技师,董兵天用手中的焊枪,一次次超越自我,攻克焊接技术难关。
2009年大年三十,金川公司动力厂电厂锅炉高温过热器发生爆管,下午4点董兵天接到抢修任务后便立即赶往现场。高空40多米寒冷刺骨,送上去的饭不及时吃就冻住了,许多焊口只能看见正面,背面人过不去,采用镜子反光原理施焊,还要100%探伤拍片,一直干到大年初七,锅炉供气发电正常后,董兵天才回家过年。
2011年,金川集团公司动力厂供热二车间3台流化床锅炉大修,董兵天带领焊工班的同事迅速赶到现场,立即投入焊接工作当中,在短时间内制订出了最佳的装配和焊接方案。在焊接过程中,他和同事们合理布局焊缝位置,完成了近500个焊口,X射线检测一次性通过。
不同于其他维修工种,焊接技术标准很高,每一次焊接要做到“万无一失”。董兵天告诉记者,入行第一天师父就告诉他,宁新焊10个口,不补焊一个口。因为焊缝返修难度极大,既影响检修工期又减少焊口的使用寿命,师父的这句话,董兵天铭记在心,并一直激励他把工作做到极致。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董兵天和同事一起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攻克手工钨极氩弧焊焊接技术难题,节约资金50多万元;采用降压法、封闭法、斩堵法、栽丝法解决了生产在线焊口带汽、带水、带油、“带压补漏”焊接难题;掌握了铸铁冷焊、热焊,仪表铜管火焰钎焊,中压阀门阀体、阀座焊补修复等焊接技术。
在电站锅炉更换大修中,董兵天首次采用“全氩弧”新工艺技术,在45°下联箱焊口焊接中大胆采用“向下焊”倒挂铁水操作法、氩弧焊“摇摆法”,焊缝探伤合格率由原来的87%提高到96.7%,不仅确保了焊接质量,还提高焊接效率3~ 4倍。在公司2XN150MW热电联产项目锅炉再热器(材质T91)出现连续多处爆管期间,董兵天科学分析、积极试验,找出了炉膛设计坡度过陡、烟气流向过急、飞灰磨损管壁等爆管的原因。在管壁易损区域加焊防磨套管,精心施焊,消除了该设备安全隐患。在公司余热炉大修、合成炉检修项目、热电一车间锅炉年修、供热二车间硫化床锅炉年修等项目中,董兵天担任焊接组长,完成焊口2000个,焊缝射线探伤合格率100%,带出了一个敢打硬仗的焊接队伍。
在金川集团公司动力厂锅炉检修车间工作期间,董兵天认真踏实,表现优秀,多次争取到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2006年,他被金川集团公司选派到甘肃火电公司焊培中心学习。董兵天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都会提前来到工位,将焊接设备、操作平台擦拭干净,把工器具摆放整齐,虚心求教,苦练操作技能。2013年,在江西九江参加教育部高职国培“焊接检验与焊接技术”培训班学习。在全国28个职业院校老师参加的四个项目考试中,获得3个项目第一名。
“要么干、要么不干,要干一定要干到最好。”成长的道路上,董兵天的耳边总萦绕着老一辈产业工人对晚辈的耳提面命。他们对技术的卓越追求和质量意识,如大树的粗壮根茎蔓延,将安全质量的种子扎进董兵天的心里,又滋养他结出“匠心育人”的硕果。
品于行,是一种坚韧
2011年,董兵天走出企业,跨界成为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焊接专业老师。从工厂车间一脚踏上了三尺讲台,他依旧每天都在弥漫着焊接烟尘的实训车间里忙碌着,将自己的“绝技绝活”和参加大赛的成功经验总结成一套科学的焊接高技能人才培训方法,即以焊缝质量合格为中心,一手抓技能,一手抓体能训练,一手抓心理辅导,更注重教书育人,发现学生的技术特长,重视因材施教,手把手引领技术创新,学生在枯燥技能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艺术般的乐趣。
焊缝质量是焊接操作的生命线,他把学生体能训练糅合到技能提升过程中,让学生在练习各种焊接姿势的同时,掌握身体的平衡性和舒展性,从而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焊接环境提供保障。
结合职业教育特点,董兵天还探索出“任务驱动法、工作过程导向、梯队培养”职业教学模式。每次上课,他总是分配给同学们一个具体的工作任务,这个任务可能是焊接一段扶梯,也可能是修复一个出现裂缝的轴承,甚至是焊接一个气罐……在领到任务后,董兵天总是先让同学们讨论,自行设计方案,然后他再做点评,同学们再根据他的点评和指导完成任务。董兵天就是这样,坚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实验实训教学当中。董兵天要求学生牢记焊品如人品,要表里如一,焊缝没有气孔没有夹渣,坚持把工匠精神融入到教学中。
“匠人易得,匠心难求”,更难得矢志不渝地弘扬工匠精神,传承工匠技艺。董兵天就是这样一位坚持把工匠精神融入实验实训教学中的教师,在教学中坚持用对比分析、探究学习等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励他们为中国制造贡献力量。
“焊品如人品,在焊接工作中不允许有‘也许、可能、差不多’这样的判断。”董兵天很清楚,焊工一个小小的疏忽,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上百万元的损失。董兵天对专业技术精益求精的态度,深深地影响了学生,为他们树立了一个正向的榜样。
潘奎是董兵天的首届学生。刚入校时,潘奎同学心里一片迷茫,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什么规划。在一次董兵天举办的知识讲座上,他对董兵天的成长经历和他所从事的焊接工作产生了兴趣。讲座结束后,他找董兵天聊天,令潘奎没想到的是,董兵天竟当场对他说:“只要你愿意学,可以随时来找我。”
随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潘奎一有时间就到学院焊接车间去找董兵天,每次都能得到董兵天的细心指导。毕业后他凭着精湛的技术,很快成长为当地有名的技术能手和优秀“工匠”。他说:“自己之所以能够成功,与董兵天老师的悉心教育是分不开的。”
董兵天秉承“开门教学”的教育理念。有一次,其他专业的学生慕名前来,想跟着董兵天学习焊接技术,却不好意思张口。“爱生如子”的董兵天了解情况后,赶忙将这名学生请进来。多年来,他已培养7届焊接专业技能人才460多名;指导学生在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院校焊接技能竞赛获得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甘肃赛区焊工选拔赛优秀奖3个,金工实习(焊接技术)学生3000多人次。
2014年,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将为甘肃省庆阳市环县培训农民工的任务交给了董兵天,这就意味着董兵天不仅要为在校学生上好课,同时还要开展好环县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但他没有向领导提任何要求,咬紧牙克服人手少、时间紧、工作量大等困难,吃住在学校,加班加点地工作,最终顺利完成了近两个月的培训工作,并且所有培训学员都取得了技能证书。
在课堂董兵天是老师,在实训车间他是师傅。但在采访过程中,他称呼自己更多是一名焊工,说的最多的也是学生、徒弟们成长为技术能手的故事。
2022年,董兵天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对于我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三十多年如一日地专注于焊接技术创新研发,董兵天将继续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讲述着自己的“工匠故事”。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