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策略探究
作者: 毛强【摘要】通过在德育课程体系和班(团)队活动中面向少年儿童、团员青年、团学干部等不同年龄群体,有针对性地开展红色启蒙教育、红色体验教育、红色信仰教育,切实增强广大中小学生和团员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满足青少年成长多样化需求,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行动化、情感化、榜样化。积极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疏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社会生活的网络渠道,全面聚合青少年成长正能量。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3—0015—04
一个地方红色基地、红色基因越丰富,特色越明显,时代性、引领性越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途径、载体就越丰富,教育就越直观,效果就越明显;反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容易因缺乏载体成空中楼阁,教育的形式就会比较单一,内容就比较枯燥,效果就会打折扣。探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策略,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1]。笔者以环县红色教育基地、红色基因为例,深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策略。
一、立足县情,传承红色基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社会生活“有本有源”
作为革命老区的环县,沉积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山城堡战役遗址、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旧址、东老爷山红军长征宿营地、习仲勋红军小学等都是宝贵的红色教育资源。近年来,环县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创建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红色教育课程,大力培养红色队伍,深入实施红色育人工程,如今,红色文化已经成为全县广大师生、青少年坚守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力量来源。各级各类学校、各级共青团组织立足于激活、传承蕴于青少年血脉中的红色基因,针对不同群体,本着循序渐进的方式,将红色基因融入中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为中小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1.面向少年儿童,抓红色启蒙教育。尊重少年儿童主体地位,通过少年儿童的亲身参与,引导他们触摸、讲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由来。
一是因地制宜地“建”。依托当地资源,建设红色教育基地作为思政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效阵地。并从县域红色基因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可行形式进行梳理总结,因地制宜研究继承、传承红色基因的方式和开展红色教育的有效形式,并加以推广运用,为加强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筑牢基础。
二是身临其境地“讲”。依托山城堡战役遗址、习仲勋红军小学,广泛开展“红领巾小小讲解员”活动。建立“红领巾小小讲解员”阵地,让广大少先队员直接参与讲解,力争达到每个乡镇(办)至少有一个“红领巾小小讲解员”阵地,每个红色教育基地都拥有一支“红领巾小小讲解员”队伍,每个重大节庆日都有少先队员义务讲解。讲解员们通过对红色故事的认真学习与深情讲述,既感染他人,也启蒙自己。
三是真情实感地“绘”。按照新时代美育工作要求,通过举办少年儿童红色主题书法、绘画作品大赛,以“革命先烈在我心目中的形象”为主题,组织广大少年儿童把自己理解的红色故事、英雄形象,倾注在笔端,描绘在画上。通过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进一步加深少年儿童对红色基因的理解,加深少年儿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学校文化建设以展现党史历程以及曾经在环县工作过、生活过、战斗过的革命先辈故事为主,班级学习园地设置红色教育板块,孩子们用手抄报、绘画、作文、剪纸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红色情感。用红色环境进行熏陶,让孩子们身临其中,潜移默化受到影响。
2.面向团员青年,抓红色体验教育。根据广大团员青年思维活跃、注重参与的特点,组织他们对山城堡战役遗址等红色遗迹开展参观体验与情境模拟,帮助他们加深对红色基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一是立足实际“教”。在党史部门指导下,鼓励、指导学校在反复考证历史、还原历史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红色教育校本课程编写,把红色教育与每位老师所任学科进行有效衔接和整合,实现红色教育学科渗透,使中小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红色教育。
二是脚踏实地“走”。组织广大团员青年以“重温革命情”等为主题,在革命烈士陵园、革命旧址等场所,开展仪式教育、现场教学、素质拓展、情境再现等一系列体验活动,将红色基因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教于乐、寓教于行。
三是用心用情“访”。把对红色故事、英雄人物的挖掘,作为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源头的重要方式,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寻访革命先辈事迹”“寻访共青团足迹”等主题活动。邀请来自高校的志愿者在本地开展寻访活动,激发团员青年对红色基因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思考。不断加强与各红色文化遗址、红色故事纪念园、红色旅游景区以及各学校、各群团组织的红色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合作交流,不断添补红色教育的空白,丰富红色教育的形式和载体。
3.面向团学干部,抓红色信仰教育。把各级团学干部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骨干力量,从信仰的高度,持之以恒地加强教育和引导,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发展一批,成熟一批,带动一批。
一是组织专家“讲”。邀请红色教育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干部面向各级团学干部,扎实开展“青春路上党旗扬”“与信仰对话”等专题报告会,讲授党史国情,帮助加深对红色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价值、丰富内涵的深度理解。
二是引导自己“悟”。结合实际,广泛开展每月“读一本红色经典著作、写一篇心得体会、开展一次核心价值观交流”活动,使他们对红色文化真学深悟,对红色信仰坚定不移。
三是强调日常“行”。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按照志愿服务进社区的相关要求,积极与乡镇、社区对接,每月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在倡导文明和谐新风中坚守红色信仰,把理想信念转化为行动自觉。
二、紧扣团情,把握育人规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社会生活“有血有肉”
按照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各级团组织应准确把握当代青少年成长的新特点、新规律,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服务育人、典型育人优势,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社会生活的载体和内容。
1.实践育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行动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标在于践行。要根据青年特点,设计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在社会生活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于具体行动。
一是开展道德实践。结合德育工作总体要求,深入开展青少年学雷锋活动,将志愿服务进社区、文明交通劝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改进,使之成为广大青年常态化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实践活动的重要载体。
二是强化职业实践。结合青年就业创业新形势,深入开展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岗位能手联创联建等活动,评选表彰各级青年文明号、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青年岗位能手,引导广大青年在各自的岗位上、在个人生活实践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职业文明推动社会文明。
三是组织社会实践。由县职专牵头,面对大中专学生,以熟悉就业环境、体验劳动生活为主要任务,组建服务团队,深入基层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大中专毕业生在迈入社会第一步和体验劳动生活的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将来更好地适应岗位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服务育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情感化。结合青少年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需求,通过开展扎实有效的服务,让青少年从内心认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围绕青年创业就业需求,大力开展青年创新创业创富大赛、建设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建立起“五位一体”的青年创业支持体系,通过职业素养教育、编印宣传册、专题培训班等形式,引导广大青年在就业创业中积极践行“诚信、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2]。
围绕特殊青少年群体需求,深入实施希望工程、1%工程、希望之星成长计划、雷锋基金等公益项目,让青少年真切感受到党团组织的温暖,引导他们养成感恩意识,自觉从爱心接受者向爱心传递者转变,成为“友爱、互助”的价值观实践者。
3.典型育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榜样化。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带动作用,发现、挖掘、选树青少年社会生活中的先进典型,用身边的典型教育身边的人。
一是选树典型。深入开展主题大讨论、“美德少年”评选表彰等系列活动,选树一大批青少年身边尊老爱幼、拾金不昧、自强独立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让广大青少年能够将他们作为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遵循和参照。
二是宣传典型。积极组织优秀青年典型、“美德少年”“新时代好少年”开展先进事迹宣讲活动,跟不同领域青年分享青春故事、交流人生感悟。联合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门推送“最美青春故事”,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讲故事、互动交流等形式,来宣传典型的先进事迹,使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是抽象空洞的说教和灌输,而是触手可及、令人信服、催人奋进的身边人、身边事,全面营造向典型看齐、争做典型的良好氛围。
三、紧贴当下,注重时尚元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社会生活“有声有色”
青少年思想开放程度高,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特别是新媒体的运用与青少年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密,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各学校、各级共青团组织要以强化新媒体运用为切入点,积极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疏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少年社会生活的网络渠道。
1.搭建“微平台”,实现“大传播”。以全县团属微信公众号、微博、QQ群、微视为节点,积极构建青少年工作“微平台”。广泛开展学习大讨论,开展思想交流和工作交流,撰写心得体会,发表理论文章。依托上述“微平台”,凝聚微信忠实订阅者,吸引微博粉丝,并利用新媒体用户的交互性、共享性等特点,使这些青少年既成为学校网络宣传的受众,也成为新媒体时代的“青年网军”,从而使学校针对不同青少年群体的“分众化宣传”,最终实现链式反应的“大众化传播”。
2.开发“微产品”,阐述“大道理”。青少年热衷于微电影、微视频、微动漫等传播力强、影响面广的文化产品,这也是青少年学生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学校、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坚持寓教于乐,寓教于“微”,引导青少年积极参与文化产品创作等一大批反映青春正能量的青少年文化产品,并在团属新媒体平台陆续展示。通过推出这些青少年文化“微产品”,用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道理”。
3.组织“微活动”,传递“大能量”。有效借助微博、微信等“微平台”,开展微话题讨论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强化爱国意识,有序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凝聚起实现梦想的青春正能量[3]。重点策划和组织“改革共识与青年行动”“奋斗的青春最美丽”“我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等微话题,组织中小学生开展读红色书籍、讲红色故事、唱红色歌曲、看红色影视、记红色格言等活动,设立“听老师讲那过去的故事”红色讲坛,组建红色课本剧表演队,在重大节日、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网上网下祭英烈”“重走长征路——与太阳同行”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综上所述,掌握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策略,有助于拓展德育渠道,丰富德育工作内容,创新德育工作载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一线、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更加符合实际,更接地气,更富有成效。同时,对于丰富中小学校思政课内容,创新思政教育课载体,促进思政课将红色基因传承作为研究和教学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温向娜.红色基因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8.
[2]施焰.论红色文化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D].南昌:南昌航空大学,2014.
[3]邓堂莉.高校校训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5.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