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策略

作者: 张竟艺 樊霞会

【摘要】21世纪,教育在迅猛发展的科技洪流中积极变革,与时俱进。“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成为决定教育发展目标的指向性问题。如何落实好党的教育方针,基层党组织肩负着重要任务。在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同时,更需要深入教育一线,将先进的党建工作经验及成果,在遵循教育规律之下与学校德育工作融合,充分挖掘隐性德育因素和显性德育因素,使它们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助力学校的全面发展。文章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切入点,就党建引领下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推进策略作一论述。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党建;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3—0019—03

人才的储备,决定着民族的未来发展。未来的人才不仅要有卓越的才能,更应该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具备为国家民族的发展贡献才智的情怀。中小学是人的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无可取代的奠基作用。因此,在学校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政治核心作用,增强与时俱进的革新勇气,在党建的引领下,深度融合学校全面工作,为教育教学的“提质增效”做好顶层设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拓展党建工作内涵,夯实德育工作基础

1.加强以党建工作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学校的持续发展,关键要看教师。学校党建工作中,学与做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深度融合,强化队伍建设。对照党章党规、先进典型,定期开展专题研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同伴之间相互查找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组织党员教师开展形式丰富的政治学习,用政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1]。当前形势下,可以紧抓建党百年重要契机,组织师生读史料、看红书、讲革命故事、开展知识竞赛等活动,确定党建在学校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形成党建推动学校发展的有效策略和方法。

学校党建工作不应单纯地指向教师,还应在引导少先队工作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在学党史这个德育专题工作中,缘于党史内容的严谨、历史感的厚重,生活阅历较少的小学生们学习兴趣往往不够浓厚,学习效果达不到预期的高度。这种情形下,应立足实际,组织开展“红领巾心向党”红色戏剧小品、话剧、课本剧、黄梅戏和音乐剧等展演活动,让党史可视、可听、可演、可悟,这些活泼生动的形式能让队员们在感同身受中知晓党史,崇尚英雄,并留下深刻印象[2]。

2.营造以党建工作为内容的德育氛围。校园作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空间,教师的行为势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为了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党支部组织开展了“亮党员身份、树名师形象”活动,党员教师佩戴党徽,亮明身份,将党员的示范性融入办公环境,专门设置“共产党员工作岗”,做到“亮岗”[3]。同时,按工作性质的不同,设置“责任岗”“示范岗”等,要求党员教师做教书育人的模范、科研创新的先锋、学生爱戴家长欢迎的老师,切实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学校还应设有专门的党员活动室,在“七一”前夕举办国史、党史图片展,图文并茂生动介绍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人民取得的光辉成就,有力地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团委与大队部可以开展“我的价值观”微视频竞赛与展播活动。当我们通过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赋予日常生活以德育的价值,学生的思想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净化,他们的价值观也会在日复一日的熏陶中打上国家与民族特有的烙印。

3.培养以党建为核心的校园德育精神。德育工作需要齐抓共管,德育的推进,更应该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密切关联。学校要把党建作为培养校园精神的核心常抓不懈,坚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上,教师代表可以发表核心价值观周寄语,进一步提高师生的爱国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回到家中开展“我为爸爸妈妈讲队史、团史、党史”的活动。

为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学校还要精心打造《党史少年说,薪火永相传》辅导员讲党史系列活动。红领巾讲师团研讨设计讲解题材及革命事例,每月开设一期,录制成视频上传学校公众号宣传、传播,师生一起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号召队员铭记历史,不负担当。

此外,学校还可聘请老党员、劳模、道德模范进校讲座,聆听他们的先进事迹,不断拓展教育边界。多次元建构家校共育平台,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逐步实践“与生活接轨,求知行合一”的德育思想体系。同时,对学生进行内容正确、严肃严谨的入队入团仪式教育,共邀家长为新队员佩戴红领巾、别团徽,见证儿女红色荣耀的神圣时刻,培育学生热爱党、热爱少先队的情感。

二、彰显党建工作引领,丰富德育工作途径

1.严格落实德育课程。落实课程,是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育人途径。学校的德育课程需遵循国家教育方针,在国家层面确定的“课程标准”之下有计划、有目标地实施育人。“学校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4]对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将课程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接,打通课堂学习与实际生活的界限。

2.统筹德育资源。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党建工作中提高师能的具体工作,学校统筹安排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在法治教育、劳动教育中,引导学生感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观察生命成长、变化的过程,感知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奥妙,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实践中形成德育素养。

3.丰富课程实施途径。为了全面推进“敦礼八艺”特色课程,学校要细化综合实践课程目标,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全面落实特色课程内容。学校可将不同年级、学期的课程内容具体化,形成纵横交错的内容体系。先做四大领域,再做非指定领域;四大领域中先做研究性学习,再做其他领域。纵向看各年级形成序列,横向看指定领域、非指定领域有机结合。在课程资源整合的理念驱使下,学校可针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等入手,确定主题为“敦礼育才”的综合实践活动,依托已有的社团项目,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以此满足学生的各种发展需求,全面落实德育目标。在课程实施中,要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将德育效果转化为观察、发现、探究、合作的能力,转化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

4.搭建专业研讨平台。在落实学生德育培养的目标中,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建构自成体系的学校文化系统;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如何让抽象的德育理念有落脚点、有支撑力、有生长力,成为师生喜闻乐见的教育资源,需要贯通各学科的德育资源,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彰显德育,形成“全员德育”的学校教育新生态。党支部需引导教师不断改善儿童观、教育观,树立“五育并举”的教育观念,为鼓励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予以落实,每学年要开展学科德育融合课“三环式”竞赛、教学设计初赛、微课复赛、现场优质课决赛,各学科教师搭建教学研究与展示的平台,为德育融合学科教学思考注入活力。

三、巧用基层党组织平台,积累法治教育经验

一是号召队员们成立寻根小分队,通过阅读相关报刊书籍、登录全国青少年普法网、观看“学法小卫士”相关视频号等方式,追根溯源加深对宪法的了解。

二是围绕国家宪法日,党支部围绕教育主题,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教育。可以指定党员教师与高年级学生组成法治宣传队,自主收集和“国家宪法日”相关的资料,同学之间协商,完成微课程的设计,在低年级宣讲。同时,学校分别组成教师、家长、听众三个层面的评判小组,立体化评价宣讲活动,鼓励参与的师生。通过这样的自我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成为实施者的过程中,将法治常识、法律条文进行内化,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大队部通过抖音、公众号、学校网站等平台发布学生制作的宪法题材课件、微视频,挖掘最美“护法人”,让队员成为学宪法活动真正的主角。

四是成立党员先锋队。新冠疫情反复侵袭之下,党支部成立疫情期党员教师先锋队,每天及时做好发烧学生应急处理工作,积极响应党员社区“双报到”,节假日走进社区协助防疫工作、宣讲疫情防控知识等志愿者服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同时,建设生动的德育公益课堂,紧抓抗疫热点,邀请医院抗疫英雄走进校园,现身讲述抗疫中感人的故事,激发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未来学校[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9.

[2]塞缪尔·亚历山大.艺术、价值与自然[M].韩东晖等译.杭州:华夏出版社,2000:76.

[3]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庄连平,王立中,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6.

[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周燕.也谈“母语”的“母”[J].语文学习,2003(06).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教育领域党的建设研究重点课题“加强学校党建与德育工作融合促进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

编辑:郭裕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