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班通”环境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策略

作者: 伏蓉

【摘要】“班班通”作为信息化教学最基本的载体,在教学中的融合创新应用程度凸显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文章通过对甘肃省“班班通”应用情况的调研,针对“想用用不了”和“不知道怎么用”的问题,结合本地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从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这两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以期能推进“班班通”环境下信息化教学的常态应用和创新发展。

【关键词】班班通;教师;信息化;能力;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3—0052—06

“班班通”泛指教室里安装的触摸一体机、交互式电子白板等教学设备,通过网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十二五”期间,甘肃省教育厅根据国家“三通两平台”的建设要求,启动了“班班通”建设,至2018年,全省中小学“班班通”建设上升至93.5%,全省基本实现了班班通网络、班班通硬件和班班通资源。“班班通”为学校教育信息化营造了最基本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公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颁布以来,教育信息化由硬件建设向融合创新应用转变,强调以技术应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学习方式,推进新课程改革。“班班通”为课堂教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应用环境,如何通过“班班通”的融合创新应用加快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是阻碍甘肃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班班通”环境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策略0

针对“班班通”的应用情况,笔者在甘肃省范围内面向教师发放了关于《“班班通”应用情况调查问卷》,收回的问卷反映出“班班通”设备使用率普遍偏低(图1),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应用中仍把“班班通”设备作为音视频及PPT的展示工具,或在公开课、观摩课等场合锦上添花,有些设备甚至处于“保护闲置”状态(图2)。此外,许多使用者是“老瓶装新酒”,即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重复着传统的教学老路。阻碍教师应用“班班通”教学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两大方面。

(一)“想用用不了”

首先是网络问题。教师教学中的虚拟实验、视频、交互式课件,尤其是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需要充足的带宽支撑,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卡顿、断网等情况普遍存在。其次是适切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教师的教学需求。“适切”强调数字资源符合当地学生的学情。网络、云平台上各色优质教育资源不胜枚举,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很难找到符合学生学情,适用当地实际需求的教学资源。尽管这和教师的资源检索能力、加工处理能力有直接关系,但资源的优质和适用性也的确是目前资源建设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不知道怎么用”

首先,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不高,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途径、检索能力和加工处理能力等不足,导致教师无法将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理念、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等融合创新应用。其次是教师创新教学的意识不强烈,课堂中对技术的应用“生搬硬套”,教学效果差,且操作“麻烦”,导致教师从主观上尚不能认可设备对于改进教学效果的作用和价值,再加上学校的重视程度及激励措施不足或空白,致使先进的教学设备不能发挥其效能。

归根结底,“想用用不了”和“不知道怎么用”的症结是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待大幅提升。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

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资源开展教学的能力。笔者结合甘肃省“班班通”应用的现状,就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查阅了国内相关专家的研究并作了摘录:南国农先生认为要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整合教育教学资源[1];赵健、郭绍青认为专题学习网站支持资源共建共享,为教学提供资源支持并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对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支撑作用[2];黄伟指出可以基于网络环境支持,助推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3];胡小勇、祝智庭认为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不仅要具备传统的教学素养,还要具备信息化教育理念和素养[4];杜佳雨认为教师要运用信息化手段,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从而获得信息化教学能力[5];王晓莉认为要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6]。

在《教育信息化的国际趋势与启示——来自“教与信息化国家战略、政策和领导力”高层对话的思考》一文中谈道:美国在全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上更强调学校层面的宽带和高质量资源的可及性、教师的能力提升、信息化领导力[7]。

“班班通”环境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策略1

鉴于国内外研究,可以得出结论:第一,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实施,甘肃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求大幅提升,尤其在新冠疫情没有彻底根除的背景下,提升网络保障水平,推动平台整合共享,优化资源供给服务,为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支撑。第二,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不是替代关系,两者各有优势,融合共生,相辅相成,取长补短。信息化教学也不等于会技术操作,而是一项更加复杂,更加考量教师创新能力的脑力劳动过程。第三,教师信息化教学的难点在于信息化教学的设计能力,其实质是教师分析和解决信息化教学问题的实践能力[8]。信息化教学过程改变了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关系中的从教者与被教者,变成了学习活动的共同体,在信息化环境的支撑下,师、生、机在互动中,以探究、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第四,教师只有在常态化的研究实践中才能不断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三、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一)解决“想用用不了”的问题

1.建设教育专网,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畅通无阻。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出台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9]教育专网建设正是教育新基建中最基础的底座建设。甘肃省地域狭长,贫困及偏远地区偏多,教育网络主要赖地方城域网、运营商公网,部分边远地区还需靠带宽卫星接入。甘肃省教育通过联网攻坚行动,2019年底基本实现所有中小学(含教学点)全部接入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00M以上,并完成提速降费等工作。由于各地区、各运营商组网结构互不相通,网络区域自治性明显,教育部门统筹统管力度不够,网络带宽难以保障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均衡发展。而教育专网的建设,由教育部门从网络结构、建设方式以及网络管理等方面统筹建设统筹管理,能提高教育网络服务质量、降低整体用户成本、保障师生绿色上网,是教育系统网络保障从量变到质变的战略选择。“要致富先修路”,加快教育信息化高质量发展首先要修好教育专网这条路,只有数字资源畅通无阻,满足师生绿色上网需求,才能做到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惠及边远地区,提高教育质量。

2.构建“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服务能力。推进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关键是把零散的优质资源汇聚到一起。甘肃省省级建有甘肃省智慧教育云平台,14个地州市基本都建有教育云平台或资源平台,但是各平台之间彼此独立,造成资源浪费、不均衡,或是重复建设等。为解决教育资源“信息孤岛”的问题,政府需从集约建设、节约成本、提质增效、方便应用等多角度整体谋划,由省级云平台统筹对接市州区县已建云平台,打通数据,资源流通,构建甘肃省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形成全省资源建设“一盘棋”。省平台重点建设普适性资源,各市州平台加强地方特色教育资源的建设。省平台再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互联互通,全省师生一人一号登录省级云平台,便可享受国家级、省级、地方优质教育资源的阅览和调取应用。

(二)解决“不知道怎么用”的问题

近年来,教师对信息化教学认识不断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不断开展,一线教师也逐步地意识到应用“班班通”要创新传统教学模式,改变教学方式方法。因此,解决“不知道怎么用”的问题,关键在于通过教研活动和常态化的信息化教学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1.开展信息化教学教研活动。学习型组织理论视角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长足发展的关键在于以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推进信息化教研活动的常态化开展。

第一,成立学校教育信息化教研室,构建信息化教学研究共同体。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要从基层学校抓起,需强调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明确学校教育信息化责任部门,专门成立学校教育信息化教研室,聘请信息化专家作指导,从学校选拔教学理论强、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信息化教学能力过硬的教师担任教研员,组成一支善于改革创新的信息化教研团队,通过组织教研活动不断提升学校教师资源检索和筛选重组能力、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的教学设计能力;通过组织开展“三个课堂”、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创新教学的竞赛活动,形成学校教育信息化教研合力(图3),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健全市、县(区)、校三级信息化教研体系,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基层学校等组建教研服务体系,汇总课程融合创新应用中的普遍问题、难点问题和典型问题,并通过课题研究、探讨交流、示范观摩等方式重点突破。探索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建设的新路径、新办法,及时总结先进经验与典型模式,以点带面,推动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

“班班通”环境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策略2

第二,开展信息化教学教研活动,在研讨中提升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首先,教育信息化大环境下的教研活动不同于传统教研活动,在研讨学科教学怎么教的基础上,还要研讨怎样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提质增效。其次,学习技术操作和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割裂开来,应该形成一个学与用相结合的闭环。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过程中,郭炯认为教师的成长经历了迷茫、适应、发展和创新这四个阶段[10],王卫军则认为分为关注应用、学习模仿、迁移融合和智慧创造期这四个阶段[11]。结合专家研究所得,围绕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一次完整的信息化教研活动可以从这五步展开:“观”信息化教学示范课能直观地指导教师信息化教学如何设计和组织教学;“听”课堂点评能快捷地让教师发现和学习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创新的方法;“悟”专家讲座能让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的理论认识,系统地学习融合创新应用的策略;然后再学习技术应用技巧和资源整合方法;最后就能逐步地将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用”到常态化的课堂教学中。“观”“听”“悟”“学”“用”这五个环节(图4)环环相扣,既有实践操作,又有理论提高,在反复的观摩、研讨、学习、应用中使教师从迷茫到适应,从模仿到得心应手,再到创新应用,逐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

“班班通”环境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高策略3

第三,使用课堂观察量表,在听评课活动中检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郑金洲教授认为“课堂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的主渠道;课堂也不是操练学生的训练场,而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场所”[12]。通过课堂观察能及时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课堂观察量表从不同维度对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堂观察量表作为听评课的一种观察手段,能够使课堂观察更高效,关注更聚焦,分析更有力,反馈建议更有操作性,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监测教学改革成效的有效手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