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语文课后阅读的创新研究
作者: 张会【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宽裕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打开了更广阔的空间,也是开展课后阅读的绝佳时机,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查阅了相关资料,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后阅读活动的现实困境,结合“双减”要求,为合理开展小学语文课后阅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课后阅读;困境;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3—0118—04
《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有效阅读、坚持阅读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后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通过课后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打开眼界、丰富内涵,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然而在“唯分数”论的短视化认识下,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当繁重,大部分课外时间都被作业、兴趣班和辅导班占据,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阅读。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这一政策的出台为课后阅读的推进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教师在科学安排好学生课后作业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课后阅读,让科学的阅读方法、多样的阅读形式、健康的阅读内容、有效的阅读效果成为今后小学语文课后阅读的重点。下面,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小学课后阅读的现实困境,根据实际情况给出一些中肯的课后阅读建议,以期帮助一线教师开展课后阅读活动。
一、小学语文课后阅读的文献综述和现实困境
(一)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
金珂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一文中提出“学生阅读自主性差、教师阅读教学单一”的问题[1]。陈礼梅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一文中认为小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效率低,并受周围文化环境的制约和消极因素的影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2]。这些观点主要讨论了课外阅读的整体状况,指出了课外阅读中外部因素的制约作用。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李明超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一文中从学校、家庭和学生三个方面对小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学校方面体现在教师思想观念和课外阅读书目选择上存在误区、阅读方法指导不足、课外阅读拓展活动单一、课外阅读评价体系不健全[3];学生方面表现为小学生心智发育不成熟、喜欢快餐作品、自制力差、不能坚持阅读;家长方面体现在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价值取向功利化。韩成娟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一文中指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不仅与小学生自身及家庭的影响有关,还与学校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的教育观念、学校制度、学生的自控力和家庭的监督引导有关[4]。这些文献主要针对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调查和分析,指出了一些关键性因素。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和方法研究分析
冉飞在《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及改革策略研究》中认为解决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速度;二是使学生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5]。蔡蕾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与思考》一文中从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正确选择阅读书籍、提高对小学生阅读的重视度;教会学生阅读方法来提高阅读效率等方面总结了提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策略[6]。这些文献主要讨论了一些课外阅读的指导方法和思路。
综上所述,教育学者和教学一线教师总结了小学语文课后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这些研究成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课后阅读指导有效性的研究不够全面,都集中在教师的教学上,未能从学生角度思考和设计教学策略。笔者依据“双减”的要求,结合小学语文课后阅读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课后阅读的重、难点,侧重于课后阅读指导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给出更为详尽的课后阅读对策。
二、“双减”政策要求下开展小学语文课后阅读的建议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学习政策内容,深刻领会政策内涵,以减轻学生课后负担为主要任务,切实解决减负过程中的短视化与功利性问题。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课上课下、课前课后相结合,加强专业阅读指导,从阅读时间的安排、书目的科学筛选、加强亲子阅读等方面全面统筹规划课后阅读活动的实施方案。
(一)统筹规划阅读体系
1.多途径拓展阅读空间。在开展大量阅读、深度阅读、系统阅读的过程中,学校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平台,不局限在学校图书馆与班级图书角等范围,进一步拓宽阅读渠道,利用网络阅读资源,保障学生的课后阅读资源[7]。也可以在教学楼楼梯间、连廊宣传栏等地创建智慧开放书吧、楼层阅读长廊、电子阅读角、朗读亭等,还可以利用班级空间打造图书角、阅读思维站、阅读吧、钉钉阅读打卡、班级公众号等提高学校图书利用率,实现图书资源的优化配置,打破阅读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实现学生随时随地阅读。
2.开发序列阅读课程。依托语文教材打造阅读短课、晨诵课程、拓展课程等序列阅读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极具特色的阅读活动,并围绕“语文园地”栏目设计课后阅读作业,总结单元知识的同时拓展课后阅读内容,有效提升阅读能力[8]。为了检验学生在有限时间内作业完成的情况,教师系统性地指导,阶段性规划课后阅读内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具系统性与层次性。
3.推进特色阅读活动。随着学生阅读兴趣与阅读水平的不断提升,需要教师对课后阅读实施专业指导,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培养正确的读书观。根据大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开展“小先生讲坛”活动,开创图书馆“每月有约”、朗读者、班级阅读特色活动。当然,教师在阅读内容的选择上不应只限于文学经典与名著作品,还可涉及哲学、历史、经济、军事、地理等内容,再结合各种活动的开展系统性地组织筹划,使学生在日积月累中逐步拓宽视野,提升语文素养。
4.多维度跟进阅读评价。通过阅读活动评价学生的阶段性阅读成果。借助智慧图书馆打通、联结学校图书馆,统计班级图书借阅量、家庭阅读浏览量,形成个人和班级的动态“爱阅读”排行榜,并将这个数据作为未来书香少年、爱阅读明星等评比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此外,还可通过电子班牌、未来文学社、校报“未来之窗”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教师将阅读与活动相结合,让不同年级的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多元化地展示阅读所得,推进课后阅读持续进行。
(二)实施课后阅读指导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小学语文教师可根据各年级学生具体情况,提供课外阅读交流平台。教师不仅要精选推荐书目,还要设置充满挑战的阅读问答,分享阅读感受,发布在随笔专栏上。还可以建设个性化的图书角,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素材。课外阅读活动要坚持活动育人、实践育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学生不仅可以分享阅读心得,还可实施读后检测等阅读活动,把自己的阅读心得记录下来,精心设计成形式多样的阅读小报、思维导图在班级展出,让浓浓的书香雅趣充满教室的每个角落,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们新的“生长点”。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逐步提升,教师更应注重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深层次的自主阅读。通过教师的科学指导,促进学生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分析,并拓展至历史作品、科幻读物,既拓宽了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9]。在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展开想象与思考过程中,也可组织学生展开小组阅读,学生通过畅所欲言地表达各自不同的观点,相互交流学习心得,教师再加以循循善诱的引导,使学生对故事情节更加入迷,在好奇心驱使下开展更加深入的阅读活动,这样课后阅读的目的就达到了,学生的阅读品鉴能力也会随之提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阅读指导一定要及时跟进,不仅要求学生将好词佳句勾画、提炼,还要在看到精彩片段时摘录在阅读记录卡里,真正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三)加强亲子阅读指导
除了在学校里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日常生活中家长也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阅读,更加充实学生的课余时间。大部分学生在幼儿期就以父母为孩子“读”故事为主开始亲子阅读,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进入小学后,教师对亲子阅读进行专业、科学的指导,通过家长与教师的密切配合达到成效。
一方面,应让家长明确阅读目的。在亲子阅读过程中,一是要提高认识,提升精神境界。阅读,是情感共鸣的过程,可以解读生活、生命,充盈自身的精神世界。二是要拓展思维,提升探究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孩子去思考,提高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还能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要丰富语言,提高写作能力。通过积累优美的词汇与句子,引导孩子学会借鉴使用,逐步学习文本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方法,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量。另一方面,应让家长了解阅读本质。课后阅读不同于课内的教材阅读,课内阅读重在体会语文要素,目的性很强,以考察知识点为主;而亲子阅读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主,让孩子爱看书,懂得阅读方法,尊重孩子的阅读方式,适时指导,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总之,亲子共读深受孩子喜爱,教师从情感体验角度指导亲子阅读,通过情感熏陶与探讨,多方面发展学生的情感思维。
(四)重视拓宽阅读渠道
“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建立协调合作机制,而且还应与社会资源有效匹配,开发各方资源力量,为学生开拓视野、全面发展、实践锻炼提供重要平台。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校外活动场所和资源。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博物馆等各级各类校外活动场所,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增加开放时间,特别是下午三点半之后、周末、寒暑假等,向中小学生开放。另一方面,可探索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可通过建立学生活动中心,为学生课后参与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志愿服务提供活动场所。除了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可在校内增设课后阅读社团。为了实现阅读活动从导读到交流的闭环,学校开展“阅读时光”课程,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以班级共读的形式让阅读真正走进学生心中,让学生在阅读交流中展现自我,提升综合素质[10]。
总之,“双减”政策实施下,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合理设计课后作业,也应注重课后阅读的科学指导。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逐步走向自主阅读,通过课上与课下相结合,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在教师与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使学生养成有利于终身发展的良好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金珂.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课外语文,2019(33):120-121.
[2]陈礼梅.小学语文课外阅读量的现状与思考[C].2020年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技术创新学术论坛(重庆会场)论文集,2020.
[3]李明超.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7.
[4]韩成娟.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与对策[J].学周刊,2021(33):101-102.
[5]冉飞.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及改革策略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36):23-25.
[6]蔡蕾.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与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1(2月下旬):209-210.
[7]王黎明.“双减”政策更应成为回归教育规律的契机[J].人民教育,2021(17):12.
[8]钟秉林.落实“双减”工作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J].新华月报,2021(16):54-60.
[9]张志勇.“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J].湖北教育,2021(24):1.
[10]高国宴.深入落实“双减”构建和谐教育生态[J].甘肃教育,2021(16):1.
编辑: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