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陈桂兰【摘要】在我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占有不小比例,且在不断增长。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环境,由此引发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留守儿童存在的这些问题给社会和儿童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文章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带来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农村学校;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4—0058—03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社会群体,在他们的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是缺失的,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儿童会更容易出现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还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所以他们的教育与发展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研究。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一论述。
一、当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偏差
据调查发现,在很多农村,由于父母外出打工,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出于内疚,便试图用金钱来弥补亲子关系。殊不知,这样的危害极大,当孩子使用金钱的自由度提高以后,就会养成奢侈浪费、互相攀比的不良习气,也不会体谅父母的艰辛,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导致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1]。
(二)性格孤僻,常以自我为中心
很多留守儿童因为长期与父母分离,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在生活中和学习中遇到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一些明显的心理问题,一是性格孤僻。很多留守儿童在独特的环境中成长,形成的内向性格导致心理封闭,敏感且攻击性强,不愿与人沟通,多想多疑,自信心不足[2]。二是以自我为中心。老人对待孩子往往比较娇惯溺爱,出现问题常常是包庇、纵容,时间一久,就导致孩子养成了自私任性、蛮横霸道的极端性格。三是逆反心理强。很多监护人与留守儿童年龄差距较大,思想观念差异大,存在沟通障碍,留守儿童遇到烦恼无人倾诉时,便会产生逆反心理。
(三)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隔代监护。监护人是年迈的祖辈,他们年龄偏大、身体不好,文化程度较低,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二是亲友代管。监护人为家里的亲戚,但他们本身也有自己的家庭,没有足够的精力放在留守儿童身上,对他们的关心程度也主要体现在物质上,很少关注他们的学习、精神和道德需求。这些都导致留守儿童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在平时的学习中不认真听讲,作业也无法按时完成,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四)安全问题令人堪忧
由于老人没有能力教育孩子,父母在外打工疏于照顾孩子,导致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较为突出。再加上留守儿童本身的安全意识和能力有限,正处于爱玩好动的时期,假期更是他们放松的时间,离开了教师的严格管理,摆脱了家长的严密监管,使得留守儿童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这就会让他们处在非常危险的环境之中,这些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农村,很多父母为了谋求生计,将孩子托付给家里老人或者亲戚,自己去到其他城市打工。由于对孩子的学习和教育缺乏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课后学习不足,对所学知识不能完全的消化和吸收。一些老人存有“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流,疏于管教,导致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耐心、恒心和毅力,学习成绩难以提高。还有一些家长的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当孩子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时,就对孩子进行严厉的呵斥甚至是拳脚相加,这样做很容易使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学校教育的影响。(1)教师在工作中缺乏爱心及耐心。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真诚而又严格的教师品性是学生接受教育和效仿的典范。然而,在班级管理中,有很多教师缺乏爱心和耐心,和学生说话时语气生硬、态度冷淡,这些都很容易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当学生遇到问题向教师寻求帮助时,有的教师会表现出极度的厌烦,谈话三言两语就匆匆结束了。还有些教师把自己的情绪带入到班级工作中,遇上不顺心的事,就会把情绪释放到学生身上,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教师的管理方法陈旧、思想迂腐。素质教育的提出由来已久,但在现实中仍有很多教师的管理思想存在着严重的片面性,他们仍把学习成绩作为班级管理工作的重点,忽视了对学生情感和素养的培养。他们认为犯错的孩子就是坏孩子,就喜欢用“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教训学生,导致和学生的矛盾加深,即使学生犯了小错也难以容忍和耐心教导,这样的教育方式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还有些班主任认为只有严加管教,才能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因而对学生经常是批评多于表扬,缺乏“赏识教育”,一味地批评和否定,让学生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甚至还会助长小学生厌学、逆反的心理。
(二)主观因素
1.意志能力的影响。由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得很多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缺乏感情依靠,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时会显得柔弱无助,较难控制自己,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进而容易出现不良行为。
2.逆反心理的影响。据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是非常强的逆反心理群体。因为从小就没有得到很多的指导和约束,这就让他们几乎是“自由生长”。他们因为缺乏父母的陪伴,自然而然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充满着不信任的。这就会让他们在对方的交往活动中产生一些不自然的仇视心态,情绪波动比较大,因为内心的脆弱所以会让他们用愤怒来掩盖自己真实的情绪。如果学校、家庭不加以正确引导,这种逆反心理还会引起很多不良行为的形成。
三、对策
(一)注重个体差异,善用教育智慧
留守儿童的个性不同,矫正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对此,教师应根据留守儿童的优缺点来制订管理计划,要尊重留守儿童发展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而轻视任何一名学生。同时,要加强和各位教师的沟通联系,要定期和其他教师开展总结会议,分析留守儿童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一些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尤其是针对留守儿童的个体化差异,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放大优点来弥补缺点,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优化师生关系,消除防范心理和对立情绪
师生关系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作为班级管理者,教师还要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消除对学生的歧视和忽视。教师要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多和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充分的关怀。当发现留守儿童犯错时,不要一味地否定,而是要冷静,要试着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其犯错的原因,然后耐心诱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让每一次错误都能成为学生不断成长的垫脚石。
(三)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
一个人自控能力的强弱对其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为了让留守儿童能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我们就必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首先,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拥有良好的情绪,能让留守儿童正确地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有效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多疑等不良心理。其次,要提高留守儿童的意志力。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会更多,但由于缺少亲人在身边,他们解决困难的能力也较弱,遇事更容易退缩,对此,我们应鼓励他们敢于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挑战,不断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和自制力。
(四)密切家校联系,实现家校共育
家校共育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我们更应强调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家长来说,一定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即使不在孩子身边,也要通过打电话、视频等途径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塑造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当发现孩子成绩退步时,不要给予孩子过多的压力,而是要和他们平等对话,认真分析并帮助其找到成绩退步的原因,然后再对其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鼓励其端正学习态度,进而改正错误。而对于学校教师而言,则要及时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告知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好孩子。此外,也可以利用家长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作正面引导,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邀请优秀的家长现身说法,介绍家教经验,交流学习体会,让家长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无形而又直接地影响着孩子。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改革的发展,因此,不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各负其责、协调合作,努力促进和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得以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钱保会.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学校教育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7):04.
[2]赵磊磊,王依杉.农村留守儿童学校适应的问题分析及治理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18(01):30.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