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渗透

作者: 陈怀军

【摘要】当前,人教版小学美术课程的编排和实施依然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布分散化、知识素养割裂化、实践路径单一化的现实问题,不利于优秀民族艺术的传承和弘扬,也没有体现出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为此,我们通过整合现行小学美术教材中传统文化艺术资源,挖掘本土民间文化艺术瑰宝,探索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等一系列措施,进一步拓展延伸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以实现以美树德、以美启智、以美促劳、以美怡情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小学;美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4—0090—05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涵养人文精神”,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1]由此可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于一体建立校本美术课程成为一项亟待落实的育人目标。小学阶段是学生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崇尚美的黄金阶段,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和实施美术校本课程,对于促进小学生以美树德、以美启智、以美促劳、以美怡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在美术校本课程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我们开发“五育”融合理念支撑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就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显性成分(如中国画、剪纸、泥塑、陶艺等)和隐性成分(如年画表现的寓意、瓷器表述的历史故事和山水画表达的人生境界等)重新整合,建立校本美术课程,通过引导学生创作和欣赏,进一步拓展延伸美术课程的育人价值,实现学生人文素养与美术技能的全面提升。

1.有助于以美树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3]。美术是对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具象表达的艺术形式,将中国优秀传统美术元素、美术形式、美术作品资源分门别类整合开发,建设成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可以让小学生在集中学习美术知识的过程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逐步产生学科兴趣,释放自身潜能,展示个性特长,提升艺术素养。

2.有助于以美启智。美术学科的人文性使得美术学习本身也是一种形象文化知识的学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不仅能够涵养学生艺术情操,培养学生美术技能,而且在开发学生形象思维、培育学生多元智能方面大有裨益。小学生通过发现、学习、创作大量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民间或乡土美术素材,可以有效提高搜集、整合艺术信息的能力,加深对民间文化的浓厚兴趣,激发家国情怀。在接受美术校本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释疑解难、创新表达、总结反思等课堂流程,在完成美术欣赏、创作的同时,增加了文化认知,增强了文化自信。

3.有助于以美促劳。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以其独有的人文资源可以有效唤醒小学生的劳动意识,让其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在小学校本美术教学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这种教学显然是片面的,没有达到美育的目的。教师要通过鉴赏传统美术作品(如唐代画家张萱作品《捣练图》),引导学生主动了解话外之音——创作背景,感受不同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在欣赏美中唤醒劳动意识。可通过剪纸、刺绣、泥塑等民间文化创作,让学生体验劳动人民的智慧,认识到劳动者是最美的,从小在发现美中激发劳动潜力。同时,美术学科也是一门动手动脑能力要求很高的技能型学科,尤其是对于民间文化美术创意作品的创作,从材料的搜集、造型的设计到作品的形成,也是磨炼劳动意志、感受成果不易、激发创造能力的过程。

4.有助于以美怡情。所谓“以美怡情”就是审美教育,可以净化人们的情感,愉悦人们的精神,美化人们的心灵。小学生处在习惯养成、人格成形的重要阶段,个体精神、行为、习惯的可塑性极强。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至小学美术课程,不仅是教授传统意义上的画画技巧,更是要让小学生通过欣赏中国绘画、创作民间工艺、了解传统艺术,从而坚定信念、学会表达,增强内心的愉悦性。小学生在校本美术课程学习中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能受到美的教育和触动,激发起创造才能和兴趣,创作中可以自由抒发热爱祖国、眷恋乡土等积极向上的情感,从而表达个性和创意,在耳濡目染中润泽心灵,提升品质,启发智慧。

二、面临的突出问题

“五育”融合理念不仅要在纵向上挖掘各个学科立德树人的有效因子,而且要在横向上通过学科融合、知识融入、理念融通建立集约化的新形式课程体系,最终实现立体化育人。但是,当前人教版小学美术课程的编排和实施依然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分布分散化、知识素养割裂化、实践路径单一化的问题,这与“五育”融合理念不相适应,是我们要集中解决的现实问题。

1.必须打破美术课程中传统文化传承分散化的局面。现行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在编排体例上基本上遵循主题式的排布方式,将美术学习活动从创作和欣赏两类出发,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述评、综合探索”这四个领域,各领域相对存在又相互融合,如将黄宾虹的《山水》安排在六年级上册《点的集合》一节。这一体例打破了美术学科知识体系,内容可谓面面俱到,呈现古今杂糅、中西合璧的局面,其结构也极具开放性。但美中不足的是过分强调美术技能,多是从构图、线条等结构层面进行技术演化,忽视了美术的人文特性。而且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掰开揉碎置于美术学习各领域之中,呈现碎片化、分散化的状态,可谓浅尝辄止。这使得小学生很难系统地学习中国传统美术、民间美术,传承和弘扬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亟待我们补齐“先天不足”。

2.必须改变人文素养与艺术知识长期割裂化的现状。虽然人教版美术教材注重美术学科四个领域内容的相互融合,但多是为美术创作层面提供印证依据的,其最终目的是提高小学生的美术技能,其缺陷是从技术层面只鉴赏了作品的一个方面,突出美术的实用性,注重的是增长学生的美术知识。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宋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卷》编排在《线与造型》一节,只突出画作“用线描的手法处理,众神主次分明,神态各异”,而对人文情境显然挖掘不够。其实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表达形式,在民间剪纸工艺中应用广泛。这种将人文素养与艺术知识相互割裂的美术学习活动,使得美术学科借助形象表达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的初衷大打折扣了。而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或民间美术以写意为基本方式,其目的是通过造境创设人文情境,表达文化情怀或精神,试图改变人文素养与艺术知识长期割裂化的现状,补美中不足。

3.必须打破校本美术课程实践路径单一化的倾向。传统意义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一种近乎静态的管理。小学生以美术教材为范本,课堂中由教师引导动脑动手,参照临摹或者参考设计,用以实现学生美术技能和艺术素养的提升。即便是将学生带出户外写生,也不能离开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可以说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是被囿于规定范围内的,在课程教学实践路径上是狭隘的、单一的,基本上美术学习就止于教材、止于课堂、止于教室。而我们倡导开发的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课程,是将美术课堂开放化,即剪纸艺术走进农家小院,美术欣赏走进博物馆,陶艺课堂深入陶瓷厂……让小学生不仅能欣赏、会创作,还能在亲身体验、研学实践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让美术教学不止于课堂、让学生美术学习不止于教室,补实践缺陷。

三、具体的实践策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和“魂”,是民族瑰宝,给予我们精神食粮。而“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我们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小学美术校本课程,就是要以立体化、形象化的方式,让小学生通过美术创作和欣赏来系统性地学习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让学生在获得发现美、感知美、鉴赏美的技能的同时,凸显人文情境对心灵的关照和德育的涵养,实现人文素养与艺术技能的全面提升。

1.转变教学理念是前提。教的目的是为了学,教学的直接导向是育人的方向。小学美术课程在塑造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尤其是美术以具象形式传达思想意识,贴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更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要转变育人观念。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从来都不是相互割裂的存在,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贯通、相互交融的状态,而美术学科教学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亦是如此。所以,在校本课程教学中,美术教师必须彻底转变以美育美的固定思维,牢固树立“五育”融合的科学理念,不仅要教授小学生传统美术技巧,以美启智,而且要挖掘时代背景、历史故事,以美载道,还要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积极地创造美,以美促劳,更要通过美术形式讲文化,敬畏文化,弘扬传统,以美怡情。(2)要转变课程观念。在美术教育中,如果仅仅依靠国家课程中零零散散、点状分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便想系统性地学习中华民族艺术瑰宝,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我们把国家和地方课程结合起来,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开发设计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有力补充国家课程大而全的先天缺失,是美术教育的迫切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现实需求。主要目的就是撷取美术教育资源的一域,抓住核心内容,以点带面,通过中国传统艺术表达形式,让学生在欣赏、创作民族文化结构美的同时,进一步深入挖掘其情境美,加深中华文化印象,建立民族精神谱系,形成创造、美化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2.整合教学资源是关键。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和拓展。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将校本课程内容整合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究等四个方面,学生学习成果以欣赏后谈审美体验和创作后做实践反思这两种方式展示。一方面,将国家课程中所有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逐一选取,按照显性形式和隐性形式划分主题。通过调查研究,小学阶段人教版美术教材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共200余处,涉及泥塑、中国画、中国建筑、挂饰(民族头饰)、壁画、版画(石版画)、皮影、民族服装、陶器(彩陶和陶塑)、瓷器、邮票、泥纸、明式家具、麻秆、象形文字、剪纸(剪纸画)、面塑、脸谱、年画(木版年画)、农民画、民间玩具(布玩具)、玉雕、掌中木偶(提线木偶)、青铜器、摄影、年历、漫画、藏书票、文物、木雕、蜡染、拓片等30多种美术形式。另一方面,要善于发掘民间教育资源的美,发现民间工艺、民间文化、乡风乡俗的育人价值,让小学生存有乡土情怀。因此,我们开发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美术课程,在整合国家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设计主题建立大框架之后,还要积极搜集整理本土民间工艺美术,作为有效补充,以拉近学生与美术的距离。这其中包括陇东剪纸、社火脸谱、崆峒武术、西王母壁画、南石窟寺佛像、大云寺佛像、门神、农家器具和反映本土历史文化、地貌特色、风土人情的中国画作品。

3.创新教学方式是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我们之所以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开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古为今用,以古鉴今。(1)要转变教的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年代久远、思接千载,与小学生的认知存在一定隔阂,与现代社会生活出现一些断层,长期的表层化认知使学生产生了审美疲劳,不容易唤醒学生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转变教学呈现方式,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大量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PPT、视频等方式把中国画等艺术主题搬上“班班通”,为学生演绎传统美术文化,创设人文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身临其境,学传统表达,入中国画的意境。另外,课堂上教师可以多搜集一些民间工艺美术,在课堂上实景演示,让学生看得到文化、触得着文化,才能学得懂、学得通文化。(2)要创新学的方式。大多数时候,小学生学习美术总是在教室,悄悄地欣赏、静静地创作,在写生的时候到户外去也是“各自为阵”,我笔画我画。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是多类别、立体化的呈现,除了中国画等,更多的是要通过动手操作去创造艺术作品,如剪纸、陶艺等等。所以,小学生的学习场所可以是农家小院,也可以是博物馆,更能是陶瓷厂等等;学习内容可以是剪窗花、贴门神、看农具;也可以是捏泥人、拓拓片、演皮影,这可以让小学生在玩耍中学习,不经意间收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