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文阅读引入人物写作教学的策略
作者: 马婉玉
【摘要】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目前,就小学生人物写作的情况来看,存在着刻画人物方法单一、人物特点不突出、形象不真实等问题。文章针对这些问题,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习作单元教学为例,将群文阅读引入人物描写习作教学中,采取具体的教学策略,为读写联动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人物描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4—0103—03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两个重要的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有所悟,写作时才能更加充分地表达。群文阅读的篇目丰富、主题鲜明,文章表达方法多种多样,如果与习作教学相结合,可以更加高效地发挥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作用,切实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人物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刻画人物方法单一
人物描写类作文是小学习作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1]。目前,就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写人作文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最明显就是人物刻画的方法单一。学生写人物时,通常会从介绍人物形象展开,先对人物外貌进行描写,然后描写人物的爱好、品质等,大多是正面的直接描写,这对于初步学习人物写作的学生来说,可能易于操作,但很多教师把这套方法模式化了,一直按照这套模式指导学生。如此指导,虽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刻画人物的方法,但是也容易导致学生对于人物描写的认识局限在这一模式。学生受到写作习惯和固定模式的影响,加之对于人物的观察把握不到位,不能将所学的方法巧妙运用,导致学生虽然到了高年级,但还是沿用老套的、单一的、固定的模式去写人物,所写的作文与低年级相比,在人物刻画方面没有明显的提升。
(二)人物特点不突出
在人物描写中,突出人的主要特点是写作的一个难点,具体表现为:一是抓不住人物突出的特点;二是知道特点,但是无法用准确生动的文字表达出来。比如,中年级的学生在描写一个人的外貌时,经常模式化地写道:“她长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下有一张樱桃小嘴。”这样的语句让读者很难猜出具体描写的人物,因为没有突出人物在外貌上独一无二或显而易见的特点。还有很多学生在写作时顾虑很多,担心作文写得不够详细,字数达不到要求,所以在刻画人物外貌特点时,尽可能多地表达,无论是不是这个人物身上具有的特点,都无差别地写出来,最终导致文章内容看似很多,但是人物特点并没有体现出来。
(三)人物形象不真实
在习作教学时,教师通常会用一篇范例来教给学生写作的思路和方法,虽然范文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引路作用,但是学生的思维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尤其对于写作水平一般的学生,会更加依赖范文,否则不知道该如何提笔写作。也有一部分学生懒于思考,无论某个特点是不是所写人物真实拥有的,就随意将范文中或者其他学生交流过程中提到的人物及特点写在自己的作文中,直接套用,导致不少学生所写人物内容千篇一律,人物形象失真。学生没有真实地将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也就无法在作文中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群文阅读在小学人物写作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所谓群文阅读,是指围绕某一议题,将内容相关的一组文章整合起来,形成结构化文本,让学生有目的地展开探究性阅读。在小学生人物写作的教学中引入群文阅读,实现读写结合,有助于促进人物写作目标的高效实现,解决学生在人物描写中存在的问题。下面,笔者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习作单元教学为依托,以人物侧面描写为具体探究点,探讨群文阅读在人物写作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细化人物写作目标,确立群文阅读主题
为了更好地发挥写作教学中群文阅读的作用,教师首先要明确写作的训练点,合理设置写作的目标和任务,之后确定群文阅读的议题,实现阅读议题与写作教学主题的有机融合,确保学生所读的文章能够为写作服务。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习作“形形色色的人”,要求学生结合具体事例突出人物特点,是对人物刻画方法的运用。要写出一个人物的特点,方法多种多样,要将多种方法融入一篇文章。对于小学生而言,需要通过分步教学,对不同的写作方法进行“点”的训练,以帮助学生更加扎实、牢固地掌握方法。教材编排“人物描写一组”,目的在于通过一组群文,刻画嘎子、祥子和严监生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这组文章在人物刻画上的共同点是:通过对人物直接的正面描写来表现人物,而具体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则为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借鉴。刻画人物的另一种方法是侧面描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将“侧面描写”作为本单元习作的另一个训练点。在进行这一主题的写作教学时,依托《刷子李》中对于曹小三侧面描写的内容,在该文本上加以延伸,组织编排一组以“侧面描写”为议题的群文,与写作训练点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更加充分地感受侧面描写“以人衬人”的方法,为学生利用侧面描写刻画人物提供了文本支撑和指导。
(二)围绕议题,高效整合课内外群文
在确定群文阅读的议题之后,教师围绕议题,对相关群文高效整合,将包含其他侧面描写手法的文章或段落编成一组群文,使学生在读群文时,有新方法可挖掘[2]。教师在备课时,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水平,将其他年级的文章或者课外的相关文章融合进来。围绕着“侧面描写”,整合了课文《刷子李》、小说《俗世奇人》中的《狗不理》以及乐府诗《陌上桑》,这三篇文章虽然文体不同,但是侧面刻画人物的内容突出、手法多样,既有《刷子李》中对于曹小三心理变化的侧面描写,又有《狗不理》中对于慈禧的语言描写,还有《陌上桑》中对于观者的动作描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细致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当合理的群文组文后,教师整理并设置相关的探究问题,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品读和归纳。在“侧面描写”主题下,探究性问题紧紧围绕文本中侧面描写的内容去设计,教师引导学生有步骤地探究写法,体会表达效果。
1.初读感知。将探究性问题以图示、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以清晰的阅读提示和写作的思路借鉴。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初读群文,明确各篇文章所描写的主人公是谁?他具备什么典型的特点?
2.精读品析。组织学生自主选择一篇文章精读,看一看作者为了突出主人公的特点是如何描写的?自己对于人物形象的表现有什么发现或体会?将自己的发现写在下面的学习单中。

3.交流归纳。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文中作者在刻画人物时的写法特点,同时比较、归纳,探究各篇文章在表达上的异同点。
4.方法整合。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梳理三篇文章在人物侧面描写上的技巧和方法,并清晰地呈现在学习单上。
结合学生的交流与感悟,这组群文中侧面描写的技巧具体体现为:描写其他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借助人物特殊的身份及表现进行反衬,将人物与平时行为的不同作对比。
通过充分的阅读和交流,学生对于群文中的人物特点及作者的写作技巧有了系统化的梳理总结,为后续方法的应用提供了清晰的、可借鉴的思路。
(四)方法应用,塑造立体的人物
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已经探究到了具体的侧面描写人物的方法和技巧,接下来就要将这些方法具体用于写作中。
1.借助练笔,初试方法。为了让学生学会写作方法,教师可以先给出一个统一且简单的写作主题,让学生进行小练笔的片段尝试,比如,我的妈妈做饭很拿手。所有学生围绕这一个人物特点,运用多种技巧去塑造人物。学生在具体的练笔中,有的描写自己和爸爸吃妈妈做的饭时,“顾不上说一句话,只是低着头,一个劲儿往嘴里送,生怕吃得慢点就没啦!”这样的动作和心理描写,准确生动地从侧面表现出妈妈做饭手艺非常好。学生在小练笔中,借助描写周围人的反应,对于侧面描写的技巧有了初步的实践经验。
2.明确人物,抓准特点。在掌握了侧面描写的方法后,教师逐步提高写作要求,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写一写身边熟悉的人,想一想人物的特点,再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去刻画自己心中所想的人物。在写作时,学生先明确人物及其主要特点。不再刻板、老套地套用某些常见的特点,而是真的在脑海中搜寻身边真实存在的人物的特点。
3.应用方法,生动刻画。在明确了人物特点之后,学生就开始围绕特点,结合具体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由于学生阅读了更加丰富的侧面描写文本,对人物描写的角度和方法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所以在写作实践时,学生也就不会将思维局限在平时写人的刻板模式中,刻画人物时就有效地避免了平铺直叙、生搬硬套、事例不典型的问题。
总之,群文阅读以读促写的有效尝试,有助于改善学生写人作文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优化作文教学的效果,给其他类型的作文教学也带来一定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倪文锦.群文阅读的基本方略——以《人物描写一组》为例[J].语文建设,2020(14):04-07.
[2]李志刚,刘晓阳,李素环.《刷子李》教学案例与评析[J].小学教学设计,2012(16):29-32.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