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暑假”取代“补课暑假”挺好

作者: 郭元鹏

“左手抓一把秧苗,右手从左手中分出四五棵,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在一起,插进稻田里,要尽量插成一条直线……”近日,在江苏南通都市农业公园,通州区平潮小学的孩子们认真地体验着插秧的辛苦与乐趣。暑假期间,南通市通州区建设了52个劳动教育基地,设置了小神农、小鲁班、小沈寿、小范蠡和小主人课程。

随着教育减负的深入推进,这个暑假里的“学习内容”有所变化,一些地区出现了不少“陶冶情操的项目”,但是综合来看,还是没有脱离“学习文化知识”的范畴。

而南通市通州区的“劳动暑假”显然与这些“传统暑假”的样子不同。这里强调的是“劳动技能”,其创建了52个劳动教育基地,设置了小神农、小鲁班、小沈寿、小范蠡和小主人课程,让孩子在暑假期间走进劳动教育基地,了解各种职业状态,了解各种劳动方式,让他们亲近“社会劳动”。

教育部将劳动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纳入义务教育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加大劳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力度,有序推进新劳动教育实验,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我们需要结合学生的居住生活范围和实际情况,构建面向日常的生活劳动。“纸上得来终觉浅”,劳动课程不应该只在课堂上呈现。借助暑假生活的这个节点,尝试“劳动过暑假”的创新,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切合了劳动教育的要义,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而且通过劳动过暑假的方式,也解决了“孩子没人看”的烦恼。最关键的是,“劳动暑假”可以提高学生们感知生活的能力,激发孩子们各方面的潜能。

减负之下的暑假生活,需要多些创新,除了参观博物馆、参加夏令营之外,不妨多些“劳动技能的学习”,让孩子们过一个“不同往年的暑假”,通过丰富的劳动内容,锻炼孩子的心智,锻炼孩子的体力,让他们成为人间烟火里的孩子。培养“小神农”“小鲁班”,“劳动暑假”取代“补课暑假”,挺好!

(作者单位:江苏省沛县融媒体中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