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信心发展的影响研究

作者: 张红

【摘要】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认识和充分预估,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同时也是人克服困难、自强不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幼儿期是幼儿自信心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启蒙教育在幼儿的成长中起奠基作用。由于父母的教育观念存在差异以及父母对幼儿发展方向的不同预期,在不同的家庭中,形成了具有自己固定行为倾向和模式的教育方式,即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这就影响了幼儿自信心发展的过程和方向。本文着力于探索在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下幼儿自信心发展的轨迹,从中探寻出合适的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为优化家庭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幼儿;自信心;父母教养方式;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5—0058—07

父母这个词对于每个个体,都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在每个人的人生中,父母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基本上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身兼数职:其一是养育了我们,其二就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担当着教育者的角色。每个家庭的父母教养方式为我们带来的影响基本决定了我们一生的成长方向,而正是因为父母教养方式在个体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将目光瞄准了这个课题,也赋予了这个课题应有的意义。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理论概述

(一)父母教养方式的定义

虽然父母教养方式很难用一个精确的词义去解释。但是根据描述的角度和环境的不同,还是有许多学者给出了一些自己的界定。在国外,一般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家庭生活中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父母在对儿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稳固的行为模式倾向,还有父母潜移默化中感染给子女的生活态度以及父母的关怀照顾所表达出的爱意和家庭氛围的总和[1]。而中国的学者对家庭教养方式的内涵又存在不同的解释,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目前主要有教育方式、抚养方式、养育方式等说法。但是家庭教养方式或父母教养方式是传播最广也是最能为大家接受的叫法。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行为和对子女的感情所形成的组合体[2]。此种组合体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定的稳定性,不因情景的转移而改变,所以它映射的是亲子交往的本质。从狭义的角度来说,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一定的家庭氛围感染下,父母出于一定的教养目的,在引导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有倾向性的行为模式,它包括了教养行为的各种特征,在行为表现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变的做事风格[3]。所以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多层次多形式的行事风格,我们难以就某一个方面完全地定义它。

综观国内外的一些观点,我们不难得出,父母教养方式是对家庭教育的传承。父母出于一定目的的教育行为不仅促进子女的成长,而且在春风化雨的教化中默默影响了子女的发展。由于父母教养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倾向,更加彰显了其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乃至决定性作用了。

(二)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

1.国外父母教养方式。最早提出以维度来研究父母教养方式的是美国的心理学家P.M.Sy? mondz,他采用两分法对父母教养方式进行分类,其维度为接受与拒绝、支配与服从两种[4]。他的理论是,如果父母接受孩子,则孩子是趋于情绪较稳定,且表现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反之,如果父母拒绝了孩子,这样的孩子通常情绪焦躁,且极有可能具有逆反心理。服从父母的孩子是依赖性极强的,处于被动地顺应父母一切要求状态,而且缺乏自信心;支配父母的孩子有极强的攻击性,但是足够独立。他认为最适宜的教养方式介于完全的支配孩子和被孩子完全的支配中间,即不会过分严苛也不会过分宠溺。

除了西蒙兹的维度研究,还有其他一些学者提出了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方法,如美国心理学家A.L.Baldwin的情感温暖与敌意、依恋与干涉两分法,E.5.Schaefer的爱与敌意、自主与控制两分法,W.C.Becker的温暖与敌意、限制与宽容两分法,Baumrind通过家庭实验和观察采用了四个维度划分父母教养方式,即培训一致性、成熟度要求、限制、鼓励独立性。

对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经历了从两个维度到五个甚至更多维度的划分,但是最著名的、现在采用最多的还是鲍姆林特的三分法:民主型、宽容型以及专制型。在她的理论下,来自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拥有强大的独立能力,对自我的约束也很强;出自宽容型家庭的孩子,很明显缺乏对自我的约束,也不够自信、不够独立,在社会性发展中比较怯懦,没有主动性;专制型家庭教育下的孩子,缺失对社会责任感方面的担当,且依赖性很强,充满了不信任和不满意,但是却有很强的自我约束能力[5]。基于父母对幼儿的要求、监督以及对幼儿的关怀、参与,Maccoby和Martin在鲍姆林特三分法的维度上又加以扩充,最后鲍姆林特所提出的宽容型被进一步划分成被宠爱的和被忽视的,形成了四种父母教养方式:专制型、民主型、溺爱型、忽视型。

2.国内父母教养方式。中国学者大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这一领域的育儿方式,虽然最初研究偏于零散单一,但是还是有很多有远见的学者,在依据我国国情的基础上,融合国际新思路、新信息,紧跟此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因此我国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如我国学者关颖从单纯类型论的角度提出的划分是:溺爱型、启发和引导型、个性化型、放任型、简单粗暴型等。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些学者在90年代开始从情感和控制两个维度来解析父母教养方式,陶沙的七类父母教养方式分为:忽视型、独裁型、惩罚型、溺爱型、民主型、民主成就和教育要求不一致型;桑标的母亲养育是以“接受—拒绝”和“宽容—严厉”两种维度划分,划分父亲的教养方式是从“肯定—否定”角度出发;杨丽珠等学者还曾从母亲教养方式的放任专制等方面研究父母教养方式。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信心发展的影响

(一)幼儿自信心理论概述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幼儿,自信心,父母教养方式,影原版全文

1.自信心的概念。自信心也是一个无法用精确的词组来解释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根据角度、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来研究和解释自信心。

(1)外国学者的观点。马斯洛是人文心理学家,他认为自尊心的需求在获得满足时迸发的情感经验就是自信心[6]。自尊心是对预计获得能力、成就和自由等的期望,如果一个个体具有强大的自尊,那他总是比别人多出几分自信,做事也更有效率。Dickstein的理论提出,自信心是自我效能感的附属,是个体在参与到具体的活动情景中扮演角色时产生的。Rosenberg认为,自信心是个体相信自己可以按照内心愿望获得成功,从而作用于自己信念的能力,是对自己办事能力的确信。美国心理学家Branden在对自信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评估,也是个体对正视生活和尊重利益能力的判断,反应了个体对自我评价价值的追求。

(2)国内学者的观点。蒙娜丽莎微笑与否都是因人而异的,更何况对自信心的解读不仅是外国的专家学者之间对自信心的定义有分歧,国内亦是如此。黄希庭认为自信来源于获得诸多成功经验的果实凝结。陈帼眉的观点是,自信心是个体对自己力量的正确认识,从而对自己产生信心。刘善循的观点是,自信有双层含义:自信和互信,而自信心是个体能正确意识以及充分估计自己的行为能力,相信自己能够直面困难、解决困难。杨丽珠的观点是,自信心或称自信感,是个体对自身行为的理解和能力的评价。在本文中,我认为自信心是一种能量,让我们在客观正视自己能力的基础上打破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不动摇地向预期目标出发并为之拼搏。

2.自信心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1)自信心对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自信心作为一种强大的内力,象征着幼儿趋于进步的自我意识,自信心允许幼儿积极现实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有自信心的人,具有综合的判断能力,能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自信心除了是成功的精神堡垒,还支撑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它能使幼儿主动参与到与人交往的活动中,情绪也保持愉悦。这不仅使幼儿获得更多的技能,也在交往过程中形成乐观和独立等品格。反之,缺乏自信的幼儿,遇难则退,很难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在探索新事物的路上畏缩不前,这样的幼儿基本都是怯懦胆小的。所以每个幼儿自信心发展水平的高低,关乎人格的健全,甚至人生的成败。

(2)自信心是儿童心理素质的真实写照,也是时代对幼儿的要求。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未来的人才更要靠自身素质去取胜。今天的幼儿是明天的重要人才资源,也就是说,未来的他们,不仅要有出类拔萃的能力,还要拥有合格的健康心理和性格品质。而自信心在心理素质中,占首要比重。所以,在幼儿小的时候就要培养他们的自信,这既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也能为提高我国未来的民族素质增添一份力量。

(二)幼儿自信心发展特点

Yoder通过自己的观察,并结合梅尔维尔·刘易斯的思想和埃里克森“同一性和生命周期”的观点,提出了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自信心发展必经的五个阶段:第一阶段(0-2岁)基本的信任阶段,第二阶段(2-3岁)从婴儿时期到学步阶段的创伤性过渡阶段,第三阶段(4-5岁)兄弟姐妹争宠阶段,第四阶段(5、6-12、13岁)同伴竞争阶段,第五阶段(13-19岁)独立战争阶段。她的核心思想是,认为父母应该在幼儿自信心培养的关键时候给予更细心的引导,保证他们顺利地渡过这五个幼儿成长过程中自信心发展的转折阶段。本文旨在通过对多位学者的研究加以综述归纳,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性别两个方面发现3-6岁年龄段幼儿自信心发展的特点。

1.幼儿自信心发展在年龄上的差异。幼儿自信心发展水平是随着幼儿年龄的变化来发展的,总体趋势呈现上升势头[7]。3-4岁年龄段的幼儿,自信心发展较为快速,而4-5岁与5-6岁时期的幼儿,自信心发展明显较为缓慢。但是因为幼儿在上了中班以后,幼儿自我能力的增强以及通过完成教师给的任务和学习要求,这些积极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了幼儿自信心的快速发展,所以幼儿的自信心在5-6岁之间比在4-5岁之间的发展要略为迅速一点。

2.幼儿自信心发展在性别上的差异。3-6岁幼儿的自信心发展在性别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总体发展势头是女童优于男童。除了3岁和6岁的幼儿在成就感的比较上是男童略高于女童,4-5岁的幼儿特别是在4岁左右的男女童之间,自信心发展有着显著差异,女童的自信心发展水平明显高出男童。

3.幼儿自信心发展在年龄与性别交互作用下的差异。幼儿自信心发展在性别或者是年龄单方因素的影响下都是显著的,但是二者交互之后对幼儿自信心发展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那么就需要我们在对幼儿进行自信心教育的时候,不能偏向任何一个方面,即要正视不同年龄的差异,对症下药,也要关心因为性别差异带来的影响。

(三)不同教养方式下幼儿自信心发展情况

父母的教养方式在对幼儿的自信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中占首要比重。美国学者切斯和托马斯通过对一定数量的幼儿从婴儿期直至成年追踪研究得出结论,有着两种力量在塑造幼儿的个性:一是幼儿的气质,二是父母对幼儿做出的反应,幼儿拥有着什么样的自信是其天性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父母所采取的教养方式的差异会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催生出不同的结果。为了促进幼儿的自信心发展,父母要依据孩子的特征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观念,用科学而又正确的教养方式帮助幼儿自信心的发展。

本文将针对以下几种教养方式对幼儿自信心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

1.专制型教养方式。专制型的父母往往对幼儿的发展过分干涉,要求幼儿做事的轨迹必须按照自己的教导,不能忍受幼儿的丝毫差错,对幼儿有着不符合其实际能力的高预期和高要求[8]。在这种不符合幼儿自身发展状况的要求下,幼儿经常性被动着、压抑着,可能形成两种不同的个性:一是事事顺从,没有自信心,人是孤独的,也缺失了对事物的评判和处理能力;二是因为被过分干涉形成了逆反心理,甚至有可能发展暴力倾向。而且处于专制型父母教养方式的教育下,可能长期缺乏温暖和爱护,幼儿是缺少上进的,或者是无能为力的。自尊得到满足之后激发的情感体验便是自信心,而这种情感缺乏只会让幼儿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能力,所以我们该致力于让幼儿对这些需求都得到满足,他们的自信心才会得以顺利发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幼儿,自信心,父母教养方式,影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