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化音乐活动教学探究

作者: 何蕊

【摘要】在幼儿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活动作为重要的美育活动,对幼儿审美素养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关系着“五育并举”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化落实。为了使幼儿音乐活动更具实效性,幼儿教师要保持创新教学态度,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内涵;同时实施游戏化教学策略,为幼儿搭建优质的音乐教育环境,促使幼儿能够在游戏过程中加强认知和理解,并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良好的音乐素养。对此,本文将从实际出发,并围绕“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游戏化教学”这一问题,从多个角度展开分析论述,为探索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游戏化教学模式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活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5—0107—05

儿童时期是生命个体心理和生理成长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处于思维和逻辑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幼儿园教育关系到每个孩子未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础,幼儿工作者只有通过适合孩子智力水平的有效启蒙教育,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幼儿音乐活动作为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不仅可以活跃幼儿思维,提升幼儿表达能力,更能启发幼儿对美的感知力,对智力启蒙和社会情感培养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音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必不可少的,因而对幼儿音乐活动的设计和实践效果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必须是科学的,这种教育是没有地方能抄袭得来的。我们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客观情形持续不断地把它研究出来。而且,这种教育的内容也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否则不得前进。”游戏正是一种动物特有的自然行为,人类通过游戏来认识了解同类,学习生存技能。游戏作为幼儿时期最喜欢和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在幼儿教育中被普遍所采用[1]。游戏接近幼儿生活,在给幼儿带来快乐的同时还能使其人格得到应有的尊重,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由此可见,在开展幼儿音乐活动期间,将游戏元素融入其中,构建游戏化音乐情境,具有重要意义,也符合幼儿成长发展规律。因而作为教师,要提高运用游戏开展音乐教学的重视度,并着眼于幼儿的知识需要和能力需要,制订合理科学的游戏方案,以便幼儿园音乐活动更具活力色彩。

一、游戏化教学的内涵

从字面上来看,游戏化教学的含义并不难理解,就是在游戏中开展教与学。在教育活动期间,教师将游戏作为与学习者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利用游戏向幼儿传递特定的知识和信息,要比单纯讲授起到的教育效果更好。游戏化教育可以让学习者以轻松愉快的心态接受知识,知识内容的传递过程也更加生动有趣和形象直观,学习者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也会更加到位,从而有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为什么游戏更易吸引幼儿?主要是由于它具有“及时反馈”机制,可以及时给参与者带来一种成就感和体验感,这些感受的产生,可以让枯燥的过程变得精彩有趣。游戏化教学将游戏与教学活动融合,能够让教与学都充满趣味色彩,以便促使学习者能够在感受快乐的同时,顺利完成对知识的吸收[2]。

在幼儿园音乐活动领域,采用游戏化教学法引导幼儿,能够为幼儿提供更加开放、轻松的环境,让音乐学习过程充满活力,同时,可以促使幼儿放松心态,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参与到游戏化活动中来,从而落实“寓教于乐”的教育目标。此外,游戏化音乐活动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艺术素养,从而使教育活动更加高效。

二、音乐活动中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幼儿园教师方面

幼儿园教师是音乐活动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和关键策划人,其对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的认识和专业素养水平是决定教学顺利开展和教学目标全面实现的首要因素。首先,部分教师对幼儿音乐活动中游戏化教学的认识不足,导致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有形无神。在实际教学操作中,音乐活动与游戏化相分离,有些教师仅仅将游戏当作实现某些教学意图的手段,忽视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真实需求,盲目追求游戏化的外在形式,忽略其精神内涵。其次,教师的音乐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对音乐素养结构的认知和基本乐理的掌握不够,阻碍了幼儿音乐活动和游戏化教学的准确配合。再次,部分教师在游戏化教学观念和能力方面的欠缺,使实际教学效果欠佳。在音乐活动的游戏化教学设计中,幼儿是主体,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然而由于教师缺乏对游戏化教学内涵的正确理解,仅仅强调活动的趣味性而忽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活动由教师主导设计,丧失了游戏化教学的真正价值。

(二)幼儿园方面

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港湾,是幼儿园教师实现教学理念的场所。音乐活动中游戏化教学的实施不是仅依靠教师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只有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才能使幼儿园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然而,部分幼儿园对游戏化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对教师的精神支持。部分幼儿园的管理制度无法为教师创造充分自主的教学氛围,没有鼓励教师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使教师仅忙于应付各类工作检查,逐渐丧失了对教育探索的激情。

2.缺少必须的物质支持。幼儿音乐活动中游戏化教学要呈现出教育性、游戏性和音乐性相结合的效果,需要一定的游戏化环境和素材的支持,具体来说幼儿园要提供一定的游戏素材和音乐器材。如果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持,教师的许多想法只能止步于设想,不能得以实现。

3.缺少行之有效的职后培训。部分幼儿园中的教师专业结构组成不尽合理,限制了音乐活动中游戏化教学模式的全面开展。幼儿园在对教师进行职后培训时,没有针对本单位教师的现状合理规划,而是采取“一刀切”的培训方案,不能切实解决教师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活动策原版全文

(三)教学形式方面

1.“被游戏”问题严重。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生命。”要想使幼儿生命焕发活力色彩,教师需要发挥好自身引导作用,带领幼儿主动参与到各项游戏中来,促使幼儿能够在活动中调动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教师及小伙伴,共同完成游戏活动。真正的游戏精神,是时刻充满着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是对客观规律的了解、理解和超越。但是纵观现阶段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现状可以发现,幼儿“被游戏”问题突出,比如教师会提前设定好游戏流程。活动中幼儿虽然会参与到游戏中,但是其主观能动性难以得到发挥,大多是较为被动地进行“表演”,幼儿仍处于被支配状态中,下面以一个简单的教育实况镜头为例。比如,为了音乐游戏能够顺利开展,教师会指导幼儿分组,并对幼儿说:“小朋友,请你和你喜欢的小朋友一起参与完成音乐游戏吧,记住噢,要十人一组。”话音刚落,幼儿就迅速地分好组了,且很快地开始了游戏,原本应该由幼儿自主选择同伴、自主商定角色等的过程都被教师提前安排好了。虽然幼儿是在参与行游戏,可是很多环节仍然没有他们自主参与的机会,这难以使幼儿真实地体会到游戏的精彩与乐趣,原本应该是自然、宝贵、灵活的游戏氛围难以构建形成。

2.游戏形式与年龄不符合不同年龄的幼儿。部分教师会忽略幼儿年龄这一问题,从而导致所制订的音乐游戏形式与幼儿成长发展需要不符[3]。比如在指导中班幼儿开展音乐活动时,教师需要意识到中班幼儿与同伴交往的兴趣比较浓厚,但是交往能力较差,在与其他伙伴相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矛盾,导致音乐游戏开展并不顺利。因而应设置联合游戏,但此时教师还以“平行游戏”为主,导致幼儿活动的分散性较强,游戏主题和游戏内容不够明确,从而使得幼儿交往能力和对音乐活动的参与兴趣大打折扣。

3.游戏内容与音乐无关。在制订幼儿音乐游戏化教学活动期间,教师要意识到不同的游戏是为了辅助幼儿更好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来,切实提升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让幼儿能够获得对音乐知识的全面理解,并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感受音乐的魅力,进而增强音乐素养,提升音乐审美能力。可以说,游戏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发展,并达到原本的教育目标。但是从实际来看,部分幼儿教师在制订音乐活动方案时,常常会把游戏和音乐教学内容分离,在活动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引导幼儿完成游戏项目,而疏于对幼儿渗透音乐知识,从而导致幼儿对音乐的基础知识把握不清,降低了整体教学质量。还有部分教师在运用游戏化理念开展教学时,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了“游戏化”这个层面,导致音乐教育活动中的游戏项目与音乐领域相距甚远,甚至毫不相干,这样的游戏化教学过程难以真正建立起音乐与游戏之间的联系。

三、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游戏化教学策略

(一)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幼儿先天性的游戏动力因素

许多学者普遍认为,游戏主要源于儿童追逐享乐的本能需求。从生物学的视角追溯游戏化音乐教学吸引儿童的原动力,主要就是儿童生理、安全等本能需要获得满足的快感,这是儿童作为一个生物人对快乐的本能需求。快乐是游戏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因为儿童的游戏精神首先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生命精神[4]。但是从实际音乐教学活动,可以发现,为了提升音乐教学活动的实效性,教师要尽量使音乐游戏中出现比较明显的社会交往行为,以此帮助幼儿获得更好成长。因此在设计与组织游戏化音乐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高度关注和重视幼儿先天性的游戏动力因素,顺应幼儿的天性,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能够随乐而动,满足幼儿好动的需要,并让幼儿充沛的精力与能量能够以合理、舒适的方式得以宣泄;还有音乐中的动作、游戏要求等应符合幼儿的生理发展水平,音乐的节奏、速度等要适宜;音乐与动作、游戏的配合要让幼儿保持舒适;整个活动的节律要适度,动静交替,张弛有度,符合幼儿生命节律与身心发展水平,尽可能为幼儿提供安全而舒适的活动环境等。

幼儿园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前提下,要针对教师的实际教学水平开展系列培训,帮助教师提升音乐素养,让教师明确在音乐游戏中的主导作用,体现寓教于乐的原则。在制订游戏活动方案时,让教师明白要结合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制订针对性较强的游戏方案,以便幼儿能够在活动中保持注意力,并能更快地吸收知识。

(二)选择适宜的音乐教学内容

一方面,教师选择的音乐作品必须符合有序性、丰富性与可感性这三个音乐美的指标;另一方面,为幼儿选择的音乐还应富有童稚童趣,形象鲜明、简单有趣,符合幼儿的感知能力与生活经验。优质的音乐游戏活动,需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需要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作用,还需要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知识需要,并符合其兴趣爱好。对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根据幼儿好奇、好模仿、好玩的特点,从适宜的音乐教学内容出发,依照各项实际情况合理设定科学高效、趣味性强、教育价值高的游戏活动,以促使幼儿获得对音乐更全面的认知,同时增强对音乐的兴趣,并切实感受音乐魅力[5]。比如在指导幼儿学唱《小老鼠》时,首先,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设备播放相关歌曲,让幼儿欣赏。歌曲播放完毕后,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问题:歌里唱的是哪个小动物?(小老鼠)它是怎么走路的?小老鼠最害怕什么动物?(猫)它是怎样走路的?接着,引导幼儿参与模仿小老鼠和猫的走路姿势。通过模仿游戏,激活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然后,指导幼儿参与“图谱学习”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融入表演游戏,促使幼儿根据图谱念读儿歌,并模仿猫和老鼠的动作神态进行表演活动。同时,教师还可以制订互动游戏环节,教师扮演小猫,幼儿扮演小老鼠,接着教师为幼儿播放音乐,请幼儿听辨哪段像猫、哪段像老鼠;在听到像猫的部分时,教师要进行相应动作模仿,在听到像小老鼠的部分时,幼儿要进行对应动作模仿。此环节游戏主要是为了训练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反应能力,并促使教师和幼儿双方在互动中为音乐教育过程增添趣味色彩。

(三)观察幼儿真实喜好,借助多媒体设计游戏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孩子感兴趣,他才愿意学习和了解,也容易理解与乐于接受。在运用游戏法开展音乐活动期间,教师要注重对幼儿真实喜好的了解,并结合相关内容创新游戏活动。注重增强对幼儿的了解,体现了教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将幼儿兴趣爱好融入音乐活动中来,体现了教师对幼儿的尊重和科学教育理念。当幼儿的真实需求和喜好被看到并体现在教育过程中,显示了教师能够有效增强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对此,幼儿教师要在平时多与幼儿沟通,加深对他们的了解,并学习游戏化幼儿教育的相关知识,以此为幼儿构建更加完善的游戏化教学体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幼儿,音乐活动,游戏化教学,活动策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