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实施路径

作者: 李雨归

【摘要】文章在概述项目式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以小学语文中年段三次项目式学习活动为例进行实践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探讨项目式学习的几个主要环节,明确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路径。二是发掘项目式学习的益处,展现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成效,以落实语文新课标中“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要求,从而探索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有效实施路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阅读素养;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5—0112—05

项目式学习(也叫项目化学习、PBL),发源于20世纪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后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出现,不断丰富了项目式学习的内涵。国内有学者认为项目式学习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景中进行迁移。”[1]驱动性问题是指将比较抽象、深奥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特定年龄段学生感兴趣的、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项目式学习中的问题。项目式学习的特点:一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发现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自主决策;二是强调要把学习置于真实而有价值的情境中,实现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实际运用以及发展;三是项目式学习的起点是学生的困惑与兴趣;四是项目式学习从项目的规划到实施都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五是学习过程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完成[2]。项目式学习不同于传统学习方式,学生在相互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不仅完成了相关知识的学习,还发展了高阶思维和高阶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迁移、元认知、团队合作与沟通等一系列技能),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阅读素养是指个体运用识、记、读、说、思、写等方式,对阅读材料进行阅读感知、阅读理解、阅读评鉴和阅读表达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及品格的综合表现。通过阅读,个体运用阅读信息解决现实问题,为未来的生活与学习奠定基础[3]。因此,阅读素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对语文教学来说至关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说:“语文课程实施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4]而项目式学习的理念与方法完全符合2022版“新课标”所倡导的这种新的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利用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路径

基于对项目式学习理念的研究,笔者与共同研究者先后在小学中年段语文教学中设计实施了“寓言剧表演秀”“生活小发明”“原创诗歌朗诵会”(如下表所示)三次项目式学习活动,对利用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实施路径进行了探索。

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的实施路径0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阅读素养?经过研究和梳理,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环节:

1.寻找核心知识是实施项目式学习的逻辑起点。不是所有知识都适合项目式学习。传统语文教学重在传授事实性知识(通晓一门学科或解决问题所必须了解的基本要素)和程序性知识(指做某事的方法,探究的方法,以及使用技能、算法、技术和方法的准则),而项目式学习更侧重于概念性知识(指在一个更大的体系内共同产生作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原理和通则,以及理论、模型和结构的知识),间接增强元认知知识(指关于认知的知识以及关于自我认知的意识和知识)[5]。概念性知识即核心知识。只有真正理解了核心知识,学生才更易于知识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寓言剧表演秀”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涉及课文为《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狮子和鹿》《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其核心知识可以聚合为“怎样才算一个好的寓言故事”,这是一个概念性知识。教师可以将五篇不相关的文章聚合在一起,为创建驱动性问题打下基础。如,“这几篇课文的寓意分别是什么”只是一个事实性知识,不是一个核心知识,学生下次读寓言依然无法有效迁移和运用。在“生活小发明”项目式学习中,核心知识是“怎样介绍科学原理”,这也是一个概念性知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去解释说明事物或事理。在“原创诗歌朗诵会”项目式学习中,将核心知识确定为“创作现代诗歌的方法”,便于驱动学生去阅读和创作。

2.设计真实的驱动性问题是实施项目式学习的关键。有了核心知识,下一步就是围绕核心知识设计驱动型问题。驱动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项目式学习进行探索、学习、创造。设计驱动型问题需从以下方面考虑:

一要符合学生兴趣。抽象的核心知识往往不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怎样才算一个好的寓言故事”是一个核心知识),而驱动性问题比较有趣,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符合本年龄段学生的心理需求(如喜欢表演、创作、展现自我等),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如“学校大队部要组织开展寓言剧表演秀,我们该怎样表演”)。

二要模拟真实情境。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要基于现实生活或高度模拟现实生活,越贴近现实越能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如在“原创诗歌朗诵会”这个项目式学习活动中,驱动性问题设计为“假如你要参加原创诗歌朗诵会,你会怎么准备?”诗歌朗诵会是班级即将要举办的活动,是必然要发生的,而且现实中,学校或班级也会经常性举办一些诗歌朗诵会,这样的问题设计具有真实性。

三要引向高阶思维。马扎诺将学习维度框架分为低阶思维和高阶思维。低阶思维包括获取和整合知识以及扩展和精炼知识两个方面,高阶思维有包括题解决、创见、决策、实验、调研和系统分析六个方面[5]。项目式学习并不排斥低阶思维,但没有走向高阶思维的项目式学习是失败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更高阶迈进。如在“生活小发明”项目式学习中,驱动性问题设计为“借鉴科普作品中相关科学原理,制作让生活更便捷、更美好的小发明、小设计”,这就体现了“创见”“决策”两个方面的高阶思维。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阅读素养,实施路原版全文

3.项目的启动是实施项目式学习的基础。在明确驱动性问题以后,就要进行项目的启动。项目的启动决定着项目式学习活动的基础和方向,它影响着本次活动的成败。项目的启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活动方案的制订。包括涉及相关学科、项目简述、核心知识、成果与评价、涉及何种高阶认知思维、如何实践与评价等方面。

二是开展项目启动课。教师引入驱动性问题,全班开展头脑风暴思考、交流解决办法;然后分组,各组确定目标、推进时间和组内成员分工,明确最终的学习成果,即必须和可能的产品。

三是各组在教师指导下制订项目计划书和活动记录手册(可以是表演手册、报告手册、研究手册、制作手册等等)。其中包括进度安排、成果设计、思维导图、相互评价等内容。目的是让学生有计划地去完成该项目,同时也是对活动过程的记录,便于评价和反思。如在“寓言剧表演秀”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求各组制订“表演手册”,其中包括“KWH表”(Know:我知道了什么;What:我还想知道什么;How:我想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怎样的问题)、小组成员分工、进度安排、故事内容设计、人物名片、思维导图、道具设计图、表演脚本、组员评价等内容。这些主要是为后面的探究实践活动以及成果展示活动的顺利进行作好铺垫。

4.开展探究实践活动是实施项目式学习的核心。项目启动后,各小组可以按照方案进行探究实践活动,探究实践活动是实施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核心,这包括知识与能力建构活动(进行相关阅读活动、查阅相关背景、回顾相关知识等),探索与形成成果(进行讨论、设计相关产品、制作相关模型等),评论与修订(接受来自同伴、教师、专家的评论并进行修订)。如在“寓言剧表演秀”项目式学习活动中,探究实践活动如下开展:

一是各小组开展知识与能力建构活动。发放“KWL表”,学生填写“关于寓言自己读过的内容”“想要知道的部分”,在小组分享,讨论形成小组需共同阅读的书目。教师提供阅读寓言的方法,学生根据问题清单和阅读方法分析几篇典型的寓言,根据相关线索读懂文章(如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读寓言故事明白了什么道理?寓言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生活实际中有相似的人和事吗),讨论“怎样才算一个好的寓言故事”,然后学生用思维导图记录几篇寓言的阅读收获。

二是探索与形成成果。每个项目小组明确“表演手册”的主题,列出任务清单、“表演手册”的初步提纲,进一步细化完成“表演手册”的日程表。项目小组成员根据主题分别准备素材、撰写文字初稿。然后汇总所有素材,根据主题再次筛选、调整素材,分工完成寓言故事“表演手册”初稿。

三是评论与修订。根据评价量规(一种结构性的等级量化评价工具),项目小组内和项目小组间对主题、素材的准备和语言的形式进行评价和交流。教师进入到项目小组内,提出修改建议。同时,对遇到合作问题、阅读方面等问题难以进行的小组,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和协助,但不宜过多干涉,更不能包办代替。

5.成果展示是实施项目式学习的重要环节。项目式学习的成果指项目式学习结束时产生的作品、产品、报告等(包括手工制作、表演、模型、手册、艺术作品、研究报告、发布会、绘本等),其指向驱动性问题,指向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成果展示既包括“做出来的”成品,也包括对“怎么做出来”的说明。展示的目的不是为了评定优劣,而是为了庆祝学生与团队共同完成了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的喜悦。成果展示环节可以激励学生继续积极参加下一次项目式学习活动。如果展示活动更加独特,更有仪式感,可以给学生留下更美好、更深刻的体验。而且可以由学生自主组织和主持,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如在“寓言剧表演秀”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全班举行了一次寓言故事表演秀的成果展示活动,参与人员有本班任课教师,其他班级感兴趣的同学、教师。每组同学展示本组寓言故事“表演手册”纸质版,穿着自己设计的服装和道具进行正式表演。笔者所在的班级先后举办过的“寓言剧表演秀”“科普知识竞赛”“生活小发明展示”“原创诗歌朗诵比赛”等成果展示活动,学生兴高采烈,家长欣慰满意。

6.进行评价和反馈是实施项目式学习的重点。项目式学习非常重视评价和反馈,这是对学生高阶思维培养的重点环节。评价贯穿全过程,对每一阶段均可进行评价,特别要对学生的成果是否回答了驱动性问题、学生的学习实践是否发生了迁移进行评价。评价也是全方位的,既有对成果的评价,也有对学生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和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评价。评价也是多元主体的,有组内互评、组长评、老师评、家长评、专家评。评价方式也是多元化的。学生还可以口头或书面分享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感悟,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在反思中更好、更快成长。如在“寓言剧表演秀”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各小组完成了“KWL表”中的“L”(学到了什么)部分,完成“表演手册”后反思并讨论:本次团队合作中同伴之间有分歧吗?如何解决的?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如何处理?本次寓言故事“表演手册”中的设计如何?图、文之间的匹配性如何?下次如何更好的改进?评价和反馈环节是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收束,也为下一次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更好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效果

经过一年多来的探索与实践发现,项目式学习与语文教学相结合,确实能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实验班的学生阅读兴趣更加浓厚,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业成绩更加优秀。

1.项目式学习有利于推动学生从被动阅读转向主动阅读。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读教材是为了回答教师的问题,为了应试,学生处于被动的阅读状态。在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学生为了解决驱动性问题,要进行大量的阅读,从相关书本中寻找线索和答案。如在“生活小发明”项目式学习活动中,学生对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进行整本书的阅读,并“借鉴本书中相关科学原理,制作让生活更便捷、更美好的小发明、小设计”。学生为了寻找制作灵感都积极进行了阅读,很多阅读进度平常较慢的同学不到一周就读完了本书。这充分体现了项目式学习促进学生主动阅读的魅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小学语文,项目式学习,阅读素养,实施路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