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教材内涵 提升学科素养

作者: 陈彬

【摘要】新高考以“一核四层四翼”为考查要求,命题突出考查学科核心素养,旨在以高考改革撬动教学改革。在此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切实紧扣新高考的趋向与要求,深挖教材内涵,精准搭建教材结构,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突出育人功能。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1中的中国古代三次重大改革事件就是可资利用的典型教学材料,围绕该教学材料,教师变革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有效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高考;课程改革;高中历史教学;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6—0104—04

随着《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的出炉,全国多数省份陆续进入了新高考、新教材、新课标的实践阶段。高考越来越遵循“一核四层四翼”要求,命题越来越突出学科育人功能,强调考查学生的学科素养[1]。在此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必须顺势而为、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改进教法。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在深钻细研教材文本、深层挖掘教材内涵、精准搭建教材架构上狠下功夫,以期逐步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积极有效应对新高考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挑战[2]。

一、深挖教材内涵,提升学科素养

高中历史教材人教版选修1,即《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书,总共设置了九个单元,分别论述了古今中外九次重大改革事件,其中第二至第四单元,连续安排了中国古代非常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可比性的三次改革事件。这三次改革事件分别是秦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变法。

为了让高中历史教学达到既能聚焦高考要求,又能突出育人功能;既能够触类旁通,又做到举一反三的显著效果,最终实现提升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提炼概况、比较分析的能力,对具体历史事件进行深度理解、全面解读、客观评价的能力,对具体历史问题进行缜密思考、科学解释、准确回答的能力等多方面的目标任务,本文拟以中国古代三次改革事件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教材内涵,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从宏观角度而言,在秦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三个单元教学中,为落实培养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维教学目标,教师就得通过认真引导学生课前自主阅读、课中师生互动探究、课堂效果当堂展示、课堂穿插适度训练、课后效果巩固反思等教学环节及教学步骤,帮助学生形成对每一次重大改革事件从背景到过程、从内容到措施、从结果到评价、从特点到启示的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式的完整认知;教师还得通过深入挖掘教材信息量、引导学生吃透教材、适当补充历史材料、引用史学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再做好对教材知识的删繁就简、浓缩提炼、高度概括工作,完美构建起这三次改革事件的知识框架体系,让学生对每次改革事例在认知上都可以做到纲举目张、条清缕晰、层次分明、了然于胸。

从微观角度而论,在秦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北宋王安石变法三个单元教学中,要提升学生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在内的历史学科素养,教师就得聚焦高考要求、紧扣教学内容、立足学情特点,采取收放自如、统分结合的教学方法,灵活处理好三个单元之间独立与贯通、个体与整体、区别与联系的关系问题。

二、提升历史核心素养的策略——以中国古代三次重大改革事件的教学为例

首先,要提升学生在时空观念方面的学科素养,教师就得引导学生打破单元界限,比较分析三次改革发生的特定时代条件和历史背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商鞅变法发生的特殊背景是:改革与变法已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一股强大潮流;变法图强是偏居关中、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秦国的必然选择;秦国具备进行变法活动的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历史机遇;辗转来秦后,商鞅宣扬的称霸之道与秦孝公本人的政治理想高度契合。而孝文帝改革发生的特殊背景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制度落后、民族对立、阶级斗争和人民反抗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立国伊始,北魏政权和鲜卑人就有学习且接受汉人先进文化的优良传统;改革之前,北方各族人民已经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孝文帝经冯太后栽培辅佐,不仅精通汉学,而且具有改革图强、雄踞中原的胆识与气魄。与前两者不同,王安石变法发生的历史背景则是:北宋中期,出现土地兼并、积贫积弱、农民起义、辽夏威胁等严重社会危机;“庆历新政”仅历时一年,昙花一现,走向失败,致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峰回路转,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的变法主张由开始时的被冷落逐渐转向受重视。只有认真地对照和比较分析三次改革发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后,才会站在时空观念的角度,去深刻理解每一次重大改革事件的发生都不是偶然的,同时亦可从中去认识改革事件的特殊性及多样性。

其次,要提升学生在史料实证方面的学科素养,教师就得在面对既各自相对独立又彼此可以类比的三次改革事件时,和学生一道,无论是探究其背景、归纳其内容,还是分析其特点、总结其得失,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历史典籍和其他一些参考资料或文献,找到教学所需的第一手史料,从而用史料印证并解释教材知识或教材观点,反过来,又用教材知识或教材观点加深对相关史料的认知与理解。这样去做,可收到加深印象、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引用《战国策·秦策三》中的一段史料:“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见选修1教材29页),就可以印证商鞅变法中的统一度量衡、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等措施,又为从正面角度评价商鞅变法提供了一定依据;又比如,引用《魏书·拓跋澄传》中的一段史料:“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见选修1教材第37页),就可以印证孝文帝改革中的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措施,同样为从积极方面评价孝文帝改革提供了一定依据。由于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专家学者对历代文献典籍、文字记录、实物遗存等进行整理、总结、加工、提炼的结果,所以恰当借用相关史料印证教材内容,是历史教师把历史教实、教活,并助推学生提升学科素养的有效手段之一。

再次,要提升学生在历史解释方面的学科素养,教师就得引导学生在课前认真预习,还得在课中充分调动学情,引导学生学会对三次重大改革事件的来龙去脉、主要内容、突出特征、地位影响等进行一番理性分析和高度概括,并给出科学准确和合乎情理的历史解释。比如,在分析对照三次改革的个性特征时,应当给出的合理解释是,商鞅变法的突出特点在于:以法家思想为理论依据;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习俗等领域,比较全面;其措施过于激进,故招致了很大阻力及许多非议;其结果足够成功,但不完全彻底。而孝文帝改革的突出特点在于:由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当权者发起,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改革内容主要着眼于学习并接受汉人生产方式、政治制度和风俗习惯;改革既顺应了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趋势,又进一步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发展态势。相比较而言,王安石变法的突出特点在于:发生在王朝中期就已经是多种社会危机叠加的背景之下;其内容全面,但以理财措施为中心;其收效虽然比较明显,但变法最终走向失败。由此可见,让学生坚持不懈地去学会科学合理地解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学生的学科素养自然会在循序渐进中获得提升。

另外,要提升学生在唯物史观方面的学科素养,教师就得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会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问题,客观全面地评价历史现象,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三次重大改革事件的成败得失。比如,评价商鞅变法时,其积极面作用应该是:瓦解了血缘宗法制,健全了国家机器,使秦国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新制度;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保障了秦国农业生产的显著发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为秦国实施东进战略及后来实现一统天下创造了有利条件;变法措施大多得以保留,对后世产生了诸多深远影响。而其局限性应该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在很大程度上对后世商品经济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刑罚严酷又轻视教化,不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国家长治久安;燔毁诗书、文化高压,严重阻碍思想、文化、学术的自由健康发展;变法不够彻底,未与旧制度、旧习俗完全划清界限。再比如,评价孝文帝改革时,其积极影响应该是:使受战乱破坏的北方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推动了北魏政权的汉化与封建化;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的大融合;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奠定了后世国家重归统一的基础。而其消极影响是:忽视军事改革,致使鲜卑人渐渐趋向文弱,不复武勇之风;同时,未彻底解决阶级和民族矛盾,致使北魏国力渐趋衰落。又比如,评价王安石变法时,其积极影响应该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北宋的积贫局面;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的积弱局面。而其局限性则在于:变法关键时刻,宋神宗动摇、王安石辞职,改革派内部出现了分裂;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一些措施有“坑农”之嫌;更为主要的是,变法从本质上讲是“换汤不换药”,这些都统统注定了变法的结局必然是“医不自治”、好景不长。可见,结合具体历史事件,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唯物史观,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一环。

最后,要提升学生在家国情怀方面的学科素养,教师就得深挖教材内涵,重视学科育人功能,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动担当作为意识,引导学生自觉树立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以商鞅变法单元教学为例,就是要让学生结合变法结局,参考史上对商鞅本人及其变法活动褒贬不一的评价,从中去感悟商鞅本人的大智大勇、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亦可让学生认识到:变法不仅需要勇气与胆识,更需要智慧与谋略;变法必然会引起新旧势力之间的利益冲突,变法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旧势力的强弱对比以及最终对抗、较量的结果;变法过程中,为排除变法阻力、推动变法进程、争取变法成功,难免会付出巨大代价,甚至牺牲。再以孝文帝改革单元教学为例,一方面要让学生从中认识到冯太后识人的眼光、育孙和治国的精明,认识到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雄才大略和力排众议的坚定与执着;另一方面要让学生从中能认识到孝文帝改革带给我们的诸多启示:改革的成功,离不开改革者的魄力与韧劲,改革需要向保守势力宣战,且大胆吐故纳新,需要向先进制度、先进文明、先进文化看齐。又以王安石变法单元教学为例,要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王安石富有政治智慧与勇气担当的一面,以及他在受到排挤时所表现出来的退缩、无奈与悲情的一面,进而透过王安石变法的来龙去脉,认识到要确保变法的成功,既要审时度势,又要高瞻远瞩,搞好顶层设计,做到循序渐进、矢志不渝,更要保持强大定力,冲破重重阻力,打破体制机制障碍。通过对三次改革事件的综合考量,要引导、帮助学生去认识:三次改革事件共同揭示的改革过程中新旧势力展开较量的复杂性、改革进程的曲折性以及改革特征与改革结果的多样性,而且,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变法与改革活动从未停歇。一次次的变法或改革,就如同一条条小溪,绵延不绝、一路欢歌;又如同一朵朵浪花,异常活跃、格外耀眼。而如今,已走过四十多年改革开放壮丽历程的中国,改革仍在朝纵向深入、横向发展,且进入了攻坚克难阶段。由此可见,改革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是当代中国欣欣向荣的鲜明特征,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综上所述,现行人教版选修1教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有意识地将中国古代三次具有典型性的重大改革事件,即秦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北宋王安石变法以单元形式编排在一起。作为历史教师,在实施这三个单元教学时,只要利用好教材内容翔实、事件安排集中这一优势,在事先细研教材结构、准确分析学情、做好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力求将每个单元内的主干知识点都讲深、讲透,一面引导帮助学生完整构建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比较分析三次重大改革事件的共性特征与个体差异,一面将三次重大改革事件前后搭桥、融会贯通,引导启发学生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探讨总结人类改革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从中汲取精神养分、获得有益启示,就完全可以通过这三个单元的教学,达到既训练学生对同类事件的比较分析能力,彰显历史学科育人功能,又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增强学生备考适应性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