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赋能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 岑礼霞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第一资源和核心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教师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要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他们更多倾斜。”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投入的加大,乡村学校硬件条件明显改善,但“软件”比较匮乏,高素养优质教师尤其缺乏。《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先发展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振兴乡村教育、实现教育公平的重中之重。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高尚师德。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四个自信”。在乡村教师职前职后培养中,筑牢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乡村教育振兴、建设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改变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大力弘扬优秀教师事迹,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促进师德师风良性生态的形成与发展,让良好的师德师风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

建立健全乡村教师培养培训机制。长期以来,教师培训定位不够关注教师群体发展的权利和需求,在激发内驱力方面重视不够,造成培训成为例行公事或被动接收的现象。因此,要深入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乡村教师培养中紧密结合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与乡村区域教育实际,将教师专业发展放在首位,设计符合教师需求的培训课程,针对每个阶段教师发展特点,分层培养和菜单式培训,让每一位教师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方向、有目标。通过顶层设计,发挥教育科研部门在乡村教师教科研训中的引导作用,推动乡村教师地方教育培训升级迭代,建立一整套乡村教师跨学科、导师制、小班化、问题导向式教育培训机制,重塑乡村教育愿景,激发乡村教师转变育人模式,转变和创新教学方式,增强振兴乡村教育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以信息化赋能乡村教师教育素养提升。借助专递课堂、名师课堂手段,建立乡村教师远程互动教学平台,开展同课异构、课例研讨等精准教研活动,提高乡村教师教育培训体验度。用好数字化教育资源,通过线上线下资源开展集体备课等教研活动,使乡村教师更直接更多元更有效地参与优质教育资源校本化开发与运用;以项目行动促进信息化水平提升,以智慧教育的区域推进,构建现代信息教育手段运用的良好生态;实现智慧校园的全覆盖,有效促进教师运用数字化手段挖掘乡村教学资源、开发校本资源,提高乡村教师综合运用各种资源的能力,把乡村教育劣势转化成素质教育的优势。

立足乡村教育实际,激发乡村教师教育潜能。充分认识乡村教育规律和乡村教师成长规律,依托“银龄计划”等项目,选派师德高尚、专业精良的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传送新型教育教学理念和技能,示范多学科系统化教学和多技能教学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本教研,激发乡村教师活力。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等公共服务资源平台,提供更多基础学科和素质教育学习资源,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实现个性学习、终身学习,真正成为乡村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引领者。

“乡村振兴,教育先行”,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第一资源,要围绕体制创新、制度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创新等方面建标准、补短板、缩差距,坚持运用系统思维,在多元参与治理格局中建设优质均衡的教育服务体系,赋能高素质、强教学、多技能的乡村教师队伍。

(作者系青海省西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项目发展研究室主任高级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