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文化自信成就美育课堂

作者: 张瑞雪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修订和调整的最大特征就是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地位,更是将文化自信放在了四个核心素养的首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也应得到最高体现。在小说《驿路梨花》的教学中,教师从雷锋精神的外化形式——“梨花”入手,以美贯穿,领悟梨花意蕴;以美育德,感悟精神内涵。分析梨花本身的物象特点及其所象征的雷锋精神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吸引学生看到作者的精心构思和创造构想,同时增添课堂的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文化自信;审美教育;雷锋精神;《驿路梨花》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7—0038—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核心素养内涵这一板块中提出:“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1]其中,中华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驿路梨花》是彭荆风1977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以描写民族风俗和雷锋精神为主色调的小说,2016年重新入选部编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怎样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进而提升文化自信,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驿路梨花》中的雷锋精神文化解构

《驿路梨花》通过设置“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悬念以及大故事套小故事的嵌套结构,叙述了一个延续十年的故事,而追根溯源,不管是建造小茅屋的解放军叔叔,还是照料维护小茅屋的梨花姑娘等人,都是受到雷锋事迹的感召,助人为乐,帮助他人,传承雷锋精神的代表。雷锋精神诞生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以雷锋名字命名的、以雷锋事迹所呈现的精神力量为基本内涵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革命精神。它符合红色经典文化中坚定信念,为人民服务、锐意进取等革命精神,是提升红色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在《驿路梨花》这篇文章中雷锋精神的内核主要体现为志愿服务和无私奉献。

彭荆风曾说:“我对雷锋精神是这样理解的,它不是凭空出现,而是与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风尚,以及今天社会中的共产主义教育紧密联系的。”[2]课文中所展现的助人为乐、不图回报、无私奉献的美德不仅有时代的积淀,而且有传统的精神。宋代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对这种天下为公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到社会主义时期,雷锋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更使这种精神焕发出了新的色彩。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文化血脉,所以有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温良,催生出了一代又一代像雷锋一样的人。雷锋精神不仅是革命红色精神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孕育的结晶。《驿路梨花》的故事是因为学习雷锋精神而发生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引领学生看到这一精神的红色文化内涵,更要看到更深层次传统文化的构建。

二、《驿路梨花》中“梨花”的教学思路

在当时一系列传承雷锋精神的文章中,《驿路梨花》没有一板一眼诉说雷锋精神的伟大和我们应该怎样做,而是将其融入故事中,通过精彩的故事叙述体会精神内涵,更是化用了陆游的诗歌,将抽象的雷锋精神外化成具体可感的梨花,赋予了其真挚的感情,给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梳理了小说故事脉络,分析理解了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后,也要格外注重这一外化的形式,从梨花物象特征入手解读雷锋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注重梨花本身的特点,将审美教育融入其中,达到以美育德的效果。

(一)以美贯穿,体会梨花意蕴

1.感受梨花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自然美的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从梨花这一自然物象切入,要先认识到它是什么,即其本身的特点,再进一步探究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深层的意味。《驿路梨花》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上课时期正是春夏之季,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去自然中找一找梨花,看一看它的生长状态和颜色形状,闻一闻它的味道,摸一摸它的树干和花朵的触感,听一听在风的吹拂下花瓣飘落的声音;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梨花和梨树林的图片,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真实感受和图片分享自己的观后感。这对于学生来说,真实的感触和画面的刺激比单纯的文字更印象深刻,能够充分认识到梨花本身的特点。

2.品味梨花环境美。预习的任务是为课文服务,之后要回归课文,建立生活经验与课文的联系,让学生圈点勾画并诵读描写梨花的句子。《驿路梨花》中第一次出现梨花在第三、四段——“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这处关于环境中梨花的描写,“开满枝头”突出在月光映衬下梨花洁白、茂盛的美丽特点。此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学过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关于花朵茂盛的描写:“花朵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感受梨花开满枝头的数量多和茂盛的美丽。

文中第二处关于梨花的描写在第五自然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作者写出了在黑色的夜幕衬托下更加明亮洁白的梨花。将皎洁的月光、清凉的夜风、柔美的花瓣、淡淡的花香融为一体,营造出了一种朦胧的氛围和意境。有了前面预习任务的铺垫,学生更能够想象和体会到这个画面。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处,可在强调夜晚月光下的梨花独特性后创设情境,让学生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想象当时作者走在梨树林里的画面和感受,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想象画面和语言描述能将学生拉入作者在开头营造的温馨舒适的意境和气氛中,可在此处明确作者在梨花的色彩、开放的姿态、月光下独特的视觉效果等方面的描写方式,以及创设“梨花夜色溶溶月”诗一样的意境的描写手法,并补充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让学生不仅学会运用视觉、嗅觉、触觉,从姿态、颜色、气味等多方面描写事物,而且学会运用事物构建环境,并利用创设的环境丰富叙事。

3.探究梨花象征美。“梨花”的物象特点是为其隐喻意义和象征作用服务的,在明确了“梨花”本身的特点后,下一步便是探究作者赋予梨花的特殊的人文内涵,这也是这篇课文如此动人并一直为人称颂的最主要原因。一方面,可让学生更明确这一形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学会分析这一特殊形式的方法,达到从一篇文章到一种文体的深层教学目标。

(1)象征希望的“信号”。作者在文中开头除了描写梨花的自然之美之外,还赋予了其希望之美。教师在此处可设置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还原“我和老余”当时遇到梨花的境况,在多媒体上展示哀牢山相关环境的图片预设情境,再分析人物从焦虑到惊喜再到放松这三重心情的起伏变化,并在变化中认识到,老余和“我”是在极其焦虑和担忧的情境下看到作为小茅屋“信号”的梨花,这一片月光下洁白茂盛的梨树林在老余一行人眼中是夜晚的明灯,是绝境中的希望。因此,梨花不仅仅是山中的一处风景,它生长在小茅屋前,给予每一个过路人一处庇护,人们看到梨花就看到了希望。

(2)象征独特的人文景观。教师教授一篇文章,不能只看到文字表面的描写,还要带领学生看到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梨花在文章开头作为小茅屋的信号出现,可引导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有梨花的地方就有人家呢?”结合前文的环境和描写可以推测,因为本文主要描写的是在云南南部的哀牢山发生的故事,哀牢山环境恶劣,人迹罕至,但是在这样的地方却出现了一片花朵茂密的梨树林,说明是有人精心照料过的,希望来人能看到这片花,并且发现小茅屋,从而得到帮助。进一步提出:“为什么选择梨树而不是其他的树?”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哈尼族人口众多,他们生活在大山里开垦梯田,勤劳朴实,互帮互助。桃花可能过于艳丽,杏花过于俗气,而梨花洁白美丽,香味独特,还能够结果子,既有观赏意义又有实用意义,符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因此,梨花很有可能在当地很常见,甚至有人家的地方门前都会种下这种洁白美丽的树,代表着美好的寓意。梨花的描写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蕴含着一定的人文内涵。

(3)象征美丽的梨花姑娘。课文的第24自然段,在瑶族老人的叙说中,出现了本文主要人物之一的梨花姑娘,通过瑶族老人述说故事引出梨花姑娘,将梨花与人物结合起来。此处,教师可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梳理与梨花姑娘相关的事件,体会梨花与这位姑娘的关系,并通过直接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从三个方面分析梨花姑娘的人物形象。一则直接描写中可以看出她的名字体现了哈尼族的人们喜爱梨花,他们为自己孩子取名为梨花,代表着喜爱与美好的祝愿;而且在此处,梨花可能是小茅屋的主人,屋子里的生活物资是她准备的,以及墙壁上的字是她所写,甚至屋外的梨花可能也是她栽种打理的,体现了她内心细腻淳朴、助人为乐,如梨花般高洁的品格。二则通过瑶族老人的叙述中“好不容易”和“大概”才打听到她的消息,这一侧面描写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不图回报、无私奉献的人;而小茅屋墙上用“粗大”字迹写着屋里的物品名称,这一细节描写可看出她的细心周到和温暖热情。三则作者带着感激入睡后,梦到了在梨树林中唱歌的梨花姑娘,体现出梨花就象征着梨花姑娘,她就像小茅屋外那一片洁白美丽的梨花林一样,抚慰了过往行人疲惫的心灵,带给人无限希望。教师在小组代表回答完后,点出梨花象征梨花姑娘的品格,并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4)象征传承的雷锋精神。《驿路梨花》以故事的形式诠释了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与意义。教师可在此处提出问题:“小茅屋是梨花姑娘一个人建造照看的吗?”而后通过学生开火车填写表格的方式,梳理每个人物对小茅屋的贡献,从而追根溯源,引出雷锋精神就像是梨花的根,而这一代又一代的人是根上开出的花朵。“梨花”不单单象征梨花姑娘一个人,更是指所有照料维护小茅屋,帮助他人的人。他们使得雷锋精神像梨花的香气一样飘散开来,从边疆地区遍及祖国大地。正如文章最后写到:“驿路梨花处处开。”

通过以上自然美、环境美和象征美的探究,有利于整体把握全文,明晰梨花的物象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深层内涵。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到梨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物象,更是边疆地区淳朴民风和助人为乐群体的象征,是雷锋精神的象征。

(二)以美育德,感悟精神内涵

1.追溯传统,增强文化自信。《驿路梨花》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修身正己”,从对中华美德的追求到探讨人性的良善与美好,落脚至净化心灵,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因此,在感悟了梨花的美丽后,应将目光重点放在雷锋精神文化内涵上,让学生不仅理解语言文字,更要理解文字背后的精神文化内涵。同时,设置拓展延伸环节,话题探究:最开始建造小茅屋的解放军叔叔说,这是雷锋同志教他们的,那雷锋又是受了谁的影响呢?引导学生向中华文化的深处追溯,补充儒家仁爱思想以及古代诗人忧国忧民、以人为先的思想,从而引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链接现实,发现身边“梨花”。从儒家提出仁爱开始,我们的文化中就有了“天下为公”的内涵,雷锋使这种精神焕发出新的更耀眼的色彩。《驿路梨花》中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此处可让学生以填写对联的方式补充出下联,例如“雷锋精神代代传”。由此引出其实到今天,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像梨花一样的人。他们是在河南洪水中免费为大家提供食物和住宿的店老板,是不顾自身安危奋斗在一线,帮助消防官兵抢险的志愿者;他们是在疫情中舍小家为大家的工作者,是白衣天使,是火神山建设者,是路边的爱心组织等等。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传承了雷锋精神的人,所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国家在面对困难时永远的底气和力量。我们的人民总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用不同的方式为祖国出力。《驿路梨花》虽然只是一个小故事,但其所蕴含的精神常盛不衰,那一朵朵洁白美丽的花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里生长出来,永刻我们心间。

3.外化行动,开展实践活动。让雷锋精神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就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而要将其外化成行动,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教师可在周末联合社区开展“学雷锋,做好事”实践活动,或发挥家校合力的作用,与家长沟通,将这种实践活动持续到日常生活中去,以亲身体验式的教育来培养学生的红色文化自信。同时,雷锋日记也是雷锋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也可创新性地开展续写雷锋日记的活动,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活动过程中做的事、看到的事迹等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提升写作能力的同时感悟雷锋精神对自己成长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语文课堂不是只关注一篇课文的教学,还肩负着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的重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依托,践行“以美育德,提升文化自信”的教育理念,挖掘文字背后的美丽与文化内涵,让学生从语文课堂中不仅学习运用,更能感受文字背后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最后外化为生活中的实践行动。

参考文献

[1]刘忠和,杨丽坤.新形势下雷锋精神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07.

[2]彭荆风.深情写梨花——谈《驿路梨花》的写作[J].语文学习,1981(08):52.

编辑:郭裕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