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养投入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

作者: 邢锦荣

【摘要】高中生因面临高考压力,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尤其容易被抑郁情绪困扰,然而他们的求助动机严重缺乏、态度消极,导致情绪问题很难及时解决,以上问题的出现家庭因素不可忽视。文章重点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及家庭环境因素对高中生抑郁情绪产生的具体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父母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抑郁情绪;高中生;父母教养投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7—0047—06

2021年正式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规定,父母作为未成年人的主要监护人,要树立主要责任人的意识、承担主体责任,其中一项就是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并提倡采用加强亲自陪伴等合理的方法[1]。《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也专题报告了《2020年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养现状》,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高中生因面临高考压力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尤其容易被抑郁情绪困扰,然而他们的求助动机严重缺乏、态度消极,导致情绪问题很难得到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家长不可忽视[2]。因此,研究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投入与高中生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致关重要。

一、调查目的与概况

(一)调查目的

1.了解父母教养投入现状以及高中生抑郁情绪现状。

2.分析调查问卷收集的相关数据,发现父母教养投入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

3.根据父母教养投入与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

(二)调查工具

1.问卷一:《父母教养投入问卷》。本研究使用的《父母教养投入问卷》收集了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投入情况,该问卷在伍新春(2005)等人的研究《青少年评价父母教养投入行为问卷的修订及其信效度检验》中被验证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可以作为高中生父母教养投入的有效测量工具[3]。

本问卷总共22个项目,包括情感支持、规则教导、学业支持与生活照顾四个维度,采用5点计分,计分标准为:0为从未发生,1为偶尔发生,2为有时发生,3为较常发生,4为经常发生。

需重点强调的是,本问卷并非父母自评问卷,而是高中生评价父母教养投入问卷,主要从高中生的角度了解父母教养投入情况,不仅方便数据的收集,还更具有研究价值。因为高中生视角与父母视角存在偏差,高中生的视角更值得关注。

2.问卷二:《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本研究使用的《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在陈祉妍(2009)等人的研究《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试用》中被验证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适合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使用,因此可以作为本研究中了解高中生抑郁情绪的有效测量工具[4]。本问卷总共20个项目,包括抑郁情绪、积极情绪、躯体症状、活动迟滞及人际四个维度。采用4点计分,计分标准为:0为少于1天,1为1-2天,2为3-4天,3为5-7天,总分:0-60分,16分作为可能存在抑郁问题的分界点。本问卷为自评问卷,主要调查学生一周内各方面情绪反应的频次。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一)调查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

(二)调查对象

本研究在某普通高中随机抽取高一、高二年级共6个班共310位学生,收回有效问卷308份。其中,男生180人,女生128人,独生子女178人,非独生子女130人。

(三)主要观察指标

高中生父母教养投入得分情况、高中生抑郁情绪得分情况,以及父母教养投入与高中生抑郁情绪之间的关系。

(四)分析工具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反应父亲和母亲的教养投入情况以及高中生的抑郁情绪情况。同时,采用相关分析,探索父母教养投入与高中生抑郁情绪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了解高中生抑郁情绪在性别和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性。

三、调查结果

根据表1数据我们发现:教养投入总体母亲得分高于父亲;父亲教养投入男生高于女生,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母亲教养投入男生、女生得分差异不大,但独生子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

根据表2数据我们发现:父亲投入对儿子,在情感支持、规则教导、学业支持维度得分高于女儿,但在生活照顾维度,女生得分高于男生;父亲投入对非独生子女,在情感支持、规则教导、生活照顾维度得分高于独生子女,但在学业支持维度得分差异不大。

父母教养投入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0 父母教养投入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1 父母教养投入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2 父母教养投入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3 父母教养投入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4 父母教养投入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5

根据表3数据我们发现:母亲投入在情感支持和生活照顾维度,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在规则教导和学业支持维度,男生高于女生;母亲投入的四个维度得分,独生子均高于非独生子女。

根据表4数据我们发现:抑郁情绪总分,整体均分大于16分;女生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除了积极情绪维度,其余维度女生得分高于男生,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

根据表5数据我们发现:父亲教养与高中生抑郁情绪及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父亲教养的情感支持、学业支持维度与抑郁情绪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

根据表6数据我们发现:父亲教养与抑郁情绪各维度的相关性由高到低为:抑郁情绪>躯体与活动>积极情绪>人际;抑郁情绪与父亲教养的各维度的相关性由高到低为:情感支持>学业支持>生活照顾>规则教导。

根据表7数据我们发现:母亲教养与抑郁情绪及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母亲教养的情感支持、学业支持维度与抑郁情绪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

根据表8数据显示:母亲教养与抑郁情绪各维度的相关性由高到低为:抑郁情绪>躯体与活动>积极情绪>人际;抑郁情绪与母亲教养的各维度的相关性由高到低为:情感支持>学业支持>规则教导>生活照顾。

根据表9数据显示:高中生的抑郁情绪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根据表10数据显示:高中生抑郁情绪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除了积极情绪维度,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抑郁情绪、躯体与活动和人际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四、讨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高中生抑郁情绪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抑郁情绪和躯体与活动两个维度,抑郁情绪得分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因此,在父母教养投入方面,应更加关注女生的抑郁情绪状态。

2.高中生抑郁情绪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抑郁情绪、躯体与活动和人际三个维度均差异显著,非独生子女抑郁得分显著高于独生子女。因此,在父母教养投入方面,应更加关注非独生子女的抑郁情绪状态。

3.在教养投入方面,母亲投入得分高于父亲投入;父亲教养投入得分方面,男生高于女生,非独生子女高于独生子女;母亲教养投入得分:女生高于男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因此,在教养投入方面,建议根据数据显示结果考虑在性别和是否是独生子女上投入的差异,探索更有助于高中生情绪良好的教养投入。

4.父母教养投入与高中生抑郁情绪存在显著相关,母亲投入相关性显著于父亲;母亲教养投入与抑郁情绪维度之间相关性最显著,母亲的情感支持与高中生抑郁情绪各维度的相关性均最显著;父亲教养投入与抑郁情绪维度之间相关性最显著,父亲的情感支持与高中生抑郁情绪各维度的相关性均最显著。因此,在父母教养投入中,母亲的投入比起父亲,与高中生的抑郁情绪关系更紧密,因此母亲教养投入更值得关注;在教养投入的各维度上,父亲和母亲的情感投入与高中生抑郁情绪关系最紧密,因此父母双方都应该重点关注在情感支持方面的投入。

(二)建议

1.父母应该提高对高中生抑郁情绪的重视与关注。当孩子出现相关问题或存在困难时,应保持较高的敏感性和警惕性,积极主动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和现实状况,同时向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了解更多的相关信息,积极寻找可提供专业援助的人员或机构,确保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且使孩子能够及时接受专业援助。

2.高中生父母也应该积极、主动了解有关高中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规律,并采用更加恰当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形成相对和谐的亲子关系和温暖舒适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处于良性的家庭环境中。

3.高中生父母应该主动学习与了解有关高中阶段青少年抑郁情绪或抑郁障碍的心理学知识,了解抑郁情绪或障碍的形成原因、引发因素、典型表现和调节与治疗办法,为孩子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或指导。

4.对父母双方教育参与与抑郁情绪两者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教养参与各维度中,情感支持维度具有最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建议在父母参与方面,双方应该认真反思过往的参与过程中是否存在情感支持方面的缺乏或者方法不恰当,尽快积极调整参与方式,将重点放在情感支持方面,或者做到四个维度方面的均衡和全面顾及,重点以孩子的需求为主来提供对应的支持与参与。

5.高中生抑郁情绪的性别和是否独生的差异性显示,性别差异中女生经历抑郁情绪的情况更突出,因此父母要更加重视女性子女的抑郁情绪相关问题;是否是独生子女的差异中,非独生子女似乎抑郁情绪更突出,这就提示非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应该更加关注孩子的情绪。

6.对比父亲与母亲各自的参与程度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相关性,再结合高中生抑郁情绪的性别和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差异性,我们发现:母亲对女孩、对独生子女的参与程度较高,父亲对男孩、对非独生子女的参与程度较高,再结合女孩抑郁情绪更突出、非独生子女抑郁情绪更突出,我们假设:母亲对女孩的教养参与程度较高,可能导致女孩抑郁情绪更突出;母亲对非独生子女的教养参与程度较低,可能是非独生子女抑郁情绪突出的主要原因;在母亲的教养参与中,情感支持的投入程度是关键维度。

父母教养投入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6 父母教养投入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7 父母教养投入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8 父母教养投入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9

7.结合数据分析结论我们建议:母亲应该更加重视与关注对高中生的教养参与,更关注孩子的抑郁情绪相关问题,在教养参与各维度上应以对孩子的情感支持作为重要关注点,可以选择学习相关课程、阅读专业书籍、参加专业培训等方式,提升自身教养能力与水平。但父亲的教养参与重要性也不能忽视,父亲同样要关注自身教养参与的重要性与意义功能,关注子女的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EB/OL].[2021-10-23].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zcfg/ zcfg_qtxgfl/202110/t20211025_574749.html.

[2]傅小兰,张侃,陈雪峰,等.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3]伍新春,刘畅,邹盛奇,等.青少年评价父母教养投入行为问卷的修订及其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8(04):647-651.

[4]陈祉妍,杨小冬,李新影.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试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04):443-445+ 448.

[5]王春莉,廖凤林.父母教养方式与高中生抑郁情绪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5(20):35-37.

[6]刘贤臣,郭传琴,王均乐,等.高中生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1(01):24-26+48.

编辑:谢颖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