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儿童人格的培养

作者: 余丹丹

【摘要】家庭教育中健全人格的培养对儿童未来的发展以及幸福生活的指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家庭教育中儿童人格的培养应当以具体的情境为逻辑起点,以情感的培养为核心,以微观的互动行为来实现人格的重塑,其终极旨归在于个体幸福生活的回归与建构。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将情境分析作为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关注日常生活情境中的互动仪式的分析,为通向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提供了现实性的理论依据。基于此,文章就家庭教育中儿童人格的培养作一论述。

【关键词】家庭教育;互动仪式链;人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7—0053—05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两会时指出:“教育,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能过于注重分数。分数是一时之得,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如果最后没有形成健康成熟的人格,那是不合格的。”这为当今中国的教育转向提出了新的原则和要求,也促使我们对当今关注的家庭教育中价值取向的问题给予了更加深入的审视和思考。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将微观的家庭互动仪式注入情感的色彩,关切家庭情境中个体内在意义的建构和主动生发,这对于当今“双减”政策下如何为家庭教育有效赋能、促进家庭教育发展现代化有着指导和借鉴的理论意义。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与家庭教育中儿童人格培养的适切性

1.以情境为对象——家庭教育人格生成的逻辑起点。“互动仪式链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提出来的一种关注微观情境的社会学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皆是由情境所构成的历史。微观情境不是指个体的人,而是经由个人所形成的社会关联或网络。“个体就是互动仪式链,个体是以往互动情境的积淀,又是每一种新情境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成分……情境有其自己的规律或过程,而这就是IR理论所关注的内容。”[1]在微观情境中,小范围的、面对面的互动仪式(IR)构成社会网络或者社会关联的基本单元。通过互动,不同情境中的个体由一种际遇流动到另一种际遇,这种为互动注入情感的际遇流不断地接触和延伸而形成互动的链条和结构,改变和重组着个体以及社会的日常生态。互动仪式链理论的提出,肯定了作为个体的人其本身的社会性存在的内在价值,人应当为自己及其所处情境之内的人的社会化的进行主动承担起责任。

当今中国正处在现代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双减”的减负政策之下,使学生在松绑后将更多的时间交还家庭,这与以往将子女参与互动的场域移交至培训机构不同,家庭局部情境中参与者共在的时间被拉长,之前形成的相对平衡的状态被骤然打破,家庭教育迫切需要寻找新的维持平衡的机制。互动仪式链理论将关注焦点指向微观的家庭互动情境,家庭作为排斥局外人而存在的身体在场的场域,在日常的情境化过程中,儿童在成人的引导下缓慢出现共同关注的焦点,产生共同意义的文化符号,逐渐拥有了自我思考的意识,从而形成了稳定的人格架构。这就为我们重思习以为常的家庭互动仪式敲响了警钟,正因为我们对家庭情境的过于熟悉而产生疏于关注的耐心。“教育的全部意义以及教育的内在价值就是使人成为人。”[2]教育中的人不是大写的抽象的人,而是真实生活世界中活泼的主体。当家长能够在家庭的日常互动中保持一份警醒,多一分耐心,看到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并学会与儿童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时候,分数至上的内卷化困局,消费主义的功利化理念会逐渐地让位于个体人格发展的需要。家庭原本是主体人格形成精神世界意义建构的微观情境,其本身就是社会关联项,正是在这里,由互动的际遇流产生的情感体验而塑造了主体,框定了主体可能的经验世界以及所能达到的边界。

2.以情感为核心——指向有温度的家庭教育生态。在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中,仪式通过多种要素而形成了不同的强度。柯林斯将互动仪式细分为不同的要素:(1)群体聚集,多人由于身体共同在场而彼此关注和影响。(2)对局外人进行限制。(3)有共同关注的焦点。(4)共享的情感状态。即参与者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在这四项要素中,第三项和第四项是可以相互强化从而形成情感连带的。情感是互动仪式链(IRS)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情境中互动仪式是否成功的关键。

“家庭是因婚姻而产生,以血缘为纽带所形成的社会基本单元,是未成年人最初接触的生活空间。”[3]情感使人成为一种价值存在,情感能量是家庭生活构成的第一要素,正是这样一种本能的近乎先天的情感自觉,构成了家庭得以延续发展的关键。人们因为共同的关注焦点而产生共同的情感体验,这些个人的体验内化为具像化的个体性符号,同时,人们也用这些符号来重新展示或者展现一个人在其他领域中的不同状态。成功的互动仪式使个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人产生团结感以及团体成员的身份确定感。当我们把家庭的日常情境作为人格培养的起点时,情感能量便作为一个辐射其全过程、全领域的核心依据。柯林斯认为“互动仪式的核心是一个过程,在该过程中,参与者发出共同的关注焦点,并相应地感受到对方身体的微观节奏和情感。”[4]教育必定以对他人产生的影响来发挥其效力。在人的一生中,早期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这种特殊情感的存在,使其有着不同于其他教育机构的统摄性力量,也正是家庭教育这种子女与父母之间的情感连接,使得儿童健全的人格培养、良性的家庭教育生态有了得以实现的可能。

3.以互动为方式——家庭教育引发儿童人格重塑。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关键性环节是互动,家庭是互动频率高度存在的场合,父母身份符号的维持和传播是通过高频率的互动际遇流来实现的。短期的互动际遇产生的暂时性情感的不断重复延伸,强化并确定着某一情境中的个体成员身份。婴儿出生不久,便开始了与成年人之间类似会话的交替,作为被关注的焦点会在其与父母的接触形式中,婴儿逐渐会出现与父母相同或者相似的意向行为。意向行为是一种先于行为的愿望,也是儿童从他人的话语中发展出与主体一致的人格行为模式。儿童意向行为的出现使儿童逐渐开始进入共享与创造符号的世界里。也正因为如此,家庭互动的过程有其独特的特点。比如,父母与子女之间基于共同的意向对象而产生的常识性、共识性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互动行为中的意义传递、沟通和表达及其对行动的实际作用,都不要行动者以完整的形式反复表达或进行详尽的重复性说明,只需要大概地暗示或概述就可以让行动者明白和理解,并贯彻到行动中[5]。

家庭教育中,互动作为一种“行为流”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大的。互动仪式所涉及的四个条件有效地综合,达到高程度的相互关注与情感共享时,参与者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1)群体团结,也就是成员身份的感觉。(2)个体的情感能量(EE):积极的自信的有力量的感觉。(3)符号的形成。(4)道德感。当然,并不是每一次的互动都能够获得成功,也可能会失败,处在情感能量连续统的低端的失败的互动仪式会让参与者苦闷甚至是产生痛苦,意图想要逃离,他们缺少认为自己道德高尚的感觉,甚至对下一次新的际遇产生畏惧。成功的或者失败的互动循环赋予参与者不同的自我体验,舍夫认为,关系良好的社会关系纽带(成功的互动仪式)赋予个体自豪感,残缺不全的关系纽带(失败的互动仪式)将导致羞耻感。互动仪式可能是转瞬即逝的,但是个体的感觉会内化为深层的情感体验,伴随参与者形成他自己的情感定向,从而引发主体的价值结构的重塑。

二、家庭教育中人格培养的实践逻辑——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分析

1.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社会动力机制的审视。互动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内在性的需求,本应该就是自由的、开放的,由此促进和创建人类文明、人类社会及其人类自身的共同发展。但是随着近代工业社会的发展,人逐渐被物化,知识开始作为一种商品“符码”被贴上了价值标签,能带来巨大商业利益的知识就是好的知识,反之,不能带来物质生产的就是边缘化的知识,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划分导致教育方法和内容的转变。教育变成以肌肉训练的机械的方式来进行客观知识的直接输入,而忽视了互动内在的突破强制束缚蕴含的情感的自由力量。

虽然过于重视机械训练背离了人本身的健康发展,但是却现实性地为家庭教育中教育目标和价值的转向创造了客观的条件,家庭教育必然地要促进个体的不断觉醒并获得内在的向上的力量,互动仪式链理论关注的焦点不是研究宏观的社会结构,而是深入到生活的意义世界之中,在互动中真正体验感知日常互动中情感能量的频率和节奏,从而催生出对现实生活深切关怀的自觉,以实现互动理论与人的发展之间的本质统一性。互动仪式链理论也不是静态的不动者,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形成看似有限实际无限的价值链条的循环,使得家庭教育中儿童的人格培养既独立于社会之外,又潜伏于社会之中。

2.基于互动仪式链的外在社会基础的考察从。互动仪式链的外在社会基础来看,社会中互动仪式的不断拓展为人格的提升创造了充分的社会物质条件。人格的培养要以家庭中的现实环境为基础,并在既有的社会网络结构下赋予家庭中人格发展的更广阔的内涵。思想是参与者共同关注焦点形成的成员符号,不同的个体的思想符号的形成都是从各种矛盾情境的交织流动中发展建立的。组成思维内容的符号具有情感能量,处于社会网络中的个体将来自四面八方的际遇内化组合,通过互动仪式的展现作用于家庭场域结构之中。家庭关系系统中的行为活动通过一系列有意的或无意的持续的互动行为来建构子女关于自我、关于世界、关于人生的现实观,从而对子女人格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吉登斯认为人的行动是作为一种绵延(duree)而发生的,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行为流。个体与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的链条形成个体得以社会化的外在基础,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日益密切,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正是看到了这种密切相连的人际关系生态,从而倡导一种人类性的价值取向的社会学理论。因此,看似只是家庭微观情境中的人格的成长,实际上却是关涉着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一环。

3.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发展趋势的分析。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时代的到来,社会整体文化氛围的烘托,对家庭教育中的互动仪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的智能资料以及越来越丰富的资源为家庭教育中互动仪式的选择的方式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当今家庭教育中互动仪式的理想性变革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价值期许。互动作为一种非物质生产劳动,其在家庭生活中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统一于人格的健康发展之中。关注主体心灵的状况,重视主体价值意义的建构,使得家庭教育分化的互动形式在人的终极价值取向上不断地走向内在的统一,体现为更加契合时代、更加与众不同的充满情感能量的家庭教育模式。互动空间的虚拟化、互动内容的丰富化、互动主体的多元化使得个体的生命发展呈现出更多的发展的可能,家庭教育的本质性回归暗含着生态性的家庭教育取向,这寄予了当代家庭教育主体更殷切的教育期望。在批判与继承、改造与创新、理想与现实的交织中,家庭教育中的互动仪式也在不断地试错、创新,并获得相应的发展。

三、家庭教育中培养人格健全的幸福人——互动仪式链理论的终极旨归

1.互动仪式链理论以过程与目的双重涵摄为其实现路径。生命哲学认为,个人幸福生活的最终实现不是由抽象的宏大叙事决定的,而是取决于个体所体验到的生命之流。正是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的种种道德标识着个体的立场和态度,形成个体人格的内在架构。互动仪式链理论不仅关注互动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仪式,更关注在这种互动情境下带来的思维符号的变化以及由此展开的社会网络,是互动过程与互动结果并重的一种理论模型,其终极目标是个体幸福生活的实现以及文明社会的发展与延续。与西方社会相比,中国家庭日常生活的结构和图式更加强大,使得中国家庭教育潜在的力量更加具有决定性和久远性。“家庭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寓所,日常生活的组织者、调控者和人类情感世界的坚实基地对于保证日常生活的顺利进行,为人提供安全感、熟悉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互动仪式链认为,家庭中的日常生活既是人格得以体现的真实场域,也是人格形成的具体情境,是过程性与目的性相结合的微观存在。重视家庭教育中孩子的人格培养,是教育目的与教育过程并重的关键性举措。

2.互动仪式链理论以唤醒儿童内在的人格自觉为其实现目标。家庭教育人格的培养以唤醒个体的内在自觉来实现精神世界的意义建构。如今家庭教育中人格培养理论阐释,并不是教育本身逻辑推演的必然结果,也不是教育家理论上的分析模型,而是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人格培养问题的催逼和彰显。家庭教育不得不以生活作为其展开的基本单位,人格不是被建构出来的,也不是简单的机械的规训的结果,而是在经过社会层层筛选的善的品质经由一系列的仪式链的传播和情感能量聚集内化的一种结果性呈现,出于内而非外来神秘力的本我的一种表露。互动仪式链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个体由于生活领域或者非生活领域的一系列的际遇流而产生促使个体主动有为的情感能量,来实现微观世界向宏观世界的连接和整合。柯林斯认为,“关于能动,我更喜欢把它描述为表现在人身和情感中的能量,描述为在局部的面对面情境中互动产生的人的意识的强度和焦点。”出于内发而非形于外赋的理论是柯林斯理论格外强调的一点。激发儿童内在的主动意愿是其人格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点,这样的一种看似日常化、碎片化的生活事实状态,如果丧失了个体内在本身主动有所作为的生命力,就会沦为一种平庸的生活常态。平庸的生活是一种缺少反思、丧失了生命活力的生活,主体的主动性并不能得到充分地展示和施展,也就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根本。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