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作文教学实施策略初探

作者: 宋福

【摘要】新概念作文以其“新思维”“新表达”和“真体验”的理念,鼓励人文性、审美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的语文教育。文章从新概念作文的含义及其特点出发,指出了新概念作文教学要打破陈旧模式,淘汰过时教法,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创新作文教学形式;指出了新概念作文教学实施的策略,主要从典型作文借鉴法、提纲挈领写作法、预设竞赛激趣法、采风抒真情法、以说促写法、点拨批阅修改法等方面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概念作文;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7—0093—05

作文教学的流派、方法众多,比如“生活作文”“交际作文”“游戏作文”“情境作文”“素描作文”等等,简直让人目不暇接、手忙脚乱,但是,要指导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文从字顺、立意高远的习作,教师要多创新教学方法。而新概念作文以其新颖的主题、个性的表达、创新的写作风格脱颖而出,值得教师在教学中深入实践、研究。可以说,新概念作文教学就是走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套路式作文的一条途径,是打破陈旧模式、淘汰过时方法、突破“作文瓶颈”的好方式。下面,笔者梳理了新概念作文在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特点,并根据多年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几点策略。

一、新概念作文的内涵

所谓新概念,就是打破旧有观念、含义、规律而产生的新的内涵。正如王蒙所说,新概念由旧概念而来。倡导新概念作文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想提高青少年对作文的兴趣,告诉他们只有真实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富有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文章才是好文章。笔者这里所说的新概念作文吸纳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理念,即提倡作文创作要具有“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希望教师能带领学生突破课堂作文教学固有的模式,引领学生创作具有“采风”性质的、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的文章。以前的作文教学大多是由阅读和写作这样一种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构成的,而具有“采风式”“实践性”的新概念作文教学模式,则能使学生将阅读的文章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写作经验,并兼具自然体验、生活感悟的特点。

例如,以往给学生布置一篇作文题目——《我爱家乡》,学生少不了在课堂上要阅读相应的优秀作文,教师再给学生讲解指导,要求学生按照作者的所想所写来仿写作文。这样,学生会在机械模仿、冥思苦想中尝尽写作的苦恼,同时,也很难写出新意来。相反,把学生的阅读、写作放置到课堂外,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对家乡历史沿革、风景特点、人文物产、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群众生活、未来展望等详细地了解,就像记者采访一样,收集充分的“第一手资料”即“素材”,然后,再进行定中心、列提纲、写段落、组篇章的教学指导,学生有了素材有了方法,就没有写作的“坎”了。

二、新概念作文教学的特点

1.积累经验化。学生在课堂上或课余时间阅读相关作文,积累大量的字词句段篇,抄写在教师事先布置好的“好词好句本”“优秀作文抄写本”之中。如何把这些看似固化、呆板的积累变得活泛并能够使用,就得有自然物化的体验、感悟过程。这就是要把学生带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有目的、有节点、有中心地欣赏风景,观察田园,体悟生活、撰写日记等,然后,再帮助学生把阅读经验糅合到观察所获之中,产生新的联想,写出自然天成的作文来。如,写“早春的风光”,学生如果只知道机械地抄写几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而不能根据自己所处的生活实际,不能领悟在寒冬凌虐的严酷之下,突然感受到春雷绽放而带来的喜悦,那么,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对生命的思考就会比较浅显,写出的作文也就很难有独特的思考和感悟,文章体现不出张力来。如何把看到的知识、学过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积累,把别人的经验借鉴过来,灵活运用在自己的作文里,这就需要学生下大工夫去领悟,需要教师认真去引导。

2.写作策略化。学生写作的盲目性是由于阅读积累中的第一手材料缺乏真实、可写的相应素材,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旧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指出既契合实际又简便可行的写作路径和方法。那么,只有让学生拥有了他们自认为熟悉的材料,他们才会有写作的愉悦感,才会写出好作文。如,写《校园一角》,教师可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室外习作课,给学生讲好写作的观察顺序,让他们现场在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带上纸和笔,把要写的东西观察仔细、记录详细、归纳清楚,并提炼出写作的中心思想,再围绕中心思想写好作文。

3.生活感悟化。对于自然贴切的生活感悟,一般都是学生的天性好动和年龄特征、性格特点所致,没有相当亲近感的东西,是打动不了学生积极性的,也就是说得不到他们积极的响应。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思考生活中的事物,把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写出来,并将自己的生活感悟和书中阅读到的经验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体验。如,写作《美丽的家乡》时,可让学生适当地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俚言俗语、新风新貌、生活水平等,观察适合作文需要的“自然环节”,采集相关的写作素材,再学习优秀作文描写论述的方法,从而把作文写好。此外,还有一个主要的切入点,即人的加入,要将学生们喜欢的家人、亲戚、朋友都加入到作文中,有了人的灵动,有了熟知的材料,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就会进一步调动起来,对于写好作文而言,也就有了精神力量,或曰“写作的底气”,这一点是很重要的。试想,在等待中写作好,还是在实践中写作好呢?答案显而易见,毋庸赘述。

三、新概念作文的实施策略

1.典型作文借鉴法。只有在大量阅读中,才会有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品质的提升、道法的自然。古时候,一个秀才要考取功名,就要寒窗苦读十年、几十年,要阅读背诵、熟记百万字、数百万字的古诗文典籍,才可或著文立说或考取功名。那么,作为新时代教育背景下的学生,应该怎样阅读才好呢?

首先,应该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坚持教育教学目标要求,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设计学生习作的作文题型,把典型作文的阅读教学也纳入其中,让学生在习作练习中体会阅读的规律,找到读与写之间的联系,分析写法,总结经验。此外,教师要将每次的写作训练题作表格式汇总,为学生加强阅读和写作积累做到步步为营。

其次,阅读教学应该体现字词句篇的积累,学生阅读的时候,需要教师认真遵照学习主体意识,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采用分组合作交流,促使学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再深入指导捋顺课节重点,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从阅读的文章里收获所需要的知识,达到积累的目的。

再次,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作特点等,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策略,研究作者的文笔才情所营造的氛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对修辞、白描等手法的灵活运用,要让学生认真阅读、仔细理解、大胆归纳,从而学以致用。再加上教师适当点拨,学生焉有不会写文章之理?

最后,写文章贵在有心,先从题目入手,所谓找到题眼,顺着题眼读文章,就会把中心思想理出来,这是写作的“重中之重”,学生一定要在阅读中加强练习和巩固。例如,写《夏日的夜空》,让学生针对夜空的景色展开讨论,学生对天色、星星、月亮、云朵有不同的感受。如月亮在不同学生的眼里变的丰富多彩,他们描述月亮的特征,想象月亮的情感,创造月亮的童话,他们的对话虽是支离破碎,但富有情趣,打开了思路,激发了写作欲望。

典型作文,一般都有别人意想不到、别出心裁的地方,教师要在阅读的过程中,仔细教给学生作者写作的思路、取材的特点、写作的方法、体现中心思想的过程。要结合习作例文来加强这方面的阅读教学,把每一篇都讲解透,让学生掌握好,不断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涯中,为学生写作积累经验达到一个量的指数。

2.提纲挈领写作法。小学写作课长期以来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既有学生阅历不足的影响,又有学生写作技能不熟练的因素,还有知识存量太少的影响,甚至写作天分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一个没有厚重阅读、没有常写常新、没有写作技能、惯写空洞无物的学生能写出好作文吗?所以,提纲挈领写作法就在教学中具有不可轻视的作用,而教师的示范——“下水作文”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写作课一般都是在单元练习当中出现的,有一定的重难点,教师教学中一定要准备充分,特别是在“下水作文”这一环节做足文章。在阅读了教师的“下水作文”后,学生既要从素材的取舍上下功夫,又要从素材的积累整理上吃透当次写作的核心要点,再把教师写作文章的方法及所用到的词语、句式、技巧、表情达意等融入自己的文章中,学生就能在理解“下水作文”达到与教师两两相近的程度,从而为学生的写作铺平道路[1]。

另外,习作预习也是个关键,也应掌握提纲挈领的方法。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在上课前给学生准备一个写作提纲,让学生根据提纲调出自己的经验积累,并在自己熟悉的自然生活中挖掘写作的要素,以便在写作时展示出个性化的描述。如,写作《我喜欢的动物》时,学生可从提纲中找出写作的点,阅读一些名家写动物的文章,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动物的,体会一下作者如何描写动物的,运用了什么修辞和精彩的语句,再模仿名家的写作风格,把自己对小动物的观察写出来,先打草稿,再把自己写的与名家的文章对比着读一读,看看自己的差距,反思自己的写作,从而不断提升写作能力。事实上,上好写作课是一件看上去复杂但并不复杂的事情,教师只要事前有准备,学生事前做好学习和积累,就一定会达到师生在“预习量”上的有效契合,进而达到课堂上密切配合、和谐生效的境界。

提纲挈领写作法说得简单点,就在于“懂法得法”,有道是:”道法自然,有取于道,寓得于道。”教师要习惯于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时间和空间,使他们能够把课堂上学习到的方法自觉运用到阅读写作生活中去。大量阅读,大量写作,尤其是在课外读物比较丰富的情况下,如中小学生新课标读物、小学生课外读本、红色经典读物、校本课程读物等,都是阅读课程的材料,时间久了,学生就会自然地从读中总结出写作的经验来,从而掌握写作的技能,而且由能到巧、熟能生巧了。

3.预设竞赛激趣法。小学生的可塑性强,天性活泼好动,是最容易接近新鲜事物的生命群体。在他们看来,一切具备了竞争性的事情,那都是可以让他们动心的。要不然,一根小小的跳绳、一个鸡毛毽子,怎能在他们金色的童年少年时代被玩得花样繁多、乐趣无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采取预设竞赛法来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的情趣,那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

如,请学生们共同阅读一篇文章,看谁能够把作者、写作年代、写作思路、文笔特点、文章中心思想等读出来、写下来、念出来;文章里的一个词语,谁能够用文章中的语句读出来;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谁能够说出来,并把相关重点语句读出来;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是怎样的,谁能够说出来;文章难以理解的语句的意思是什么,看谁能够感悟对;同样是写家乡的作文,看谁能够观察得细、写得好、写得美等等,这就如同一场赛事,教师组织得法,搞得有声有色,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每次的作文题目不同,竞赛的手法不断翻新、不断呈现,形成一种教学机制,就会把学生深深带入到学习的大环境里去,给他们学习的快乐,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才是真正教育的目的。或许教师希望中的“秀才”就会因此出现,也因此多起来。

4.采风抒真情法。没有爱的生活是一潭死水,学生阅读写作同样如此。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时,不要总是觉得只有在教室里课堂上才有威慑力,那就不对了。学生的天性是自由活泼的,把他们束缚在教室里不要出去就坐在那里读写,那能出什么效果?相反,教师有目的地把学生带入到农家田园、山村谷底、林窠草地、菜畦花坛等生活场景中去[3],多出些写作题目,叫他们放开胆子写,从中描写抒发个人的观察和情绪体验,并把课堂上学习的、书籍里阅读的、好词好句好篇里背诵的,结合到一起,生发为文,可现场举办一场“作文之星”作文赛,看谁写得有个性写得真实感人,大家写出来后,再进行一场朗诵会,激发学生们的好胜心。比如以《雪花儿》为题,写什么,怎么写,大家各抒己见,总结起来,形成这几个问题:写雪花是什么样的,是怎么从空中飘落下来的,同时想象小雪花在做什么;小雪花飘到了什么地方,它会对大自然中的事物说些什么;小雪花会对我说什么,我怎么对小雪花说;应该怎样赞美小雪花。这种采风式的写作实践活动可让学生自由呼吸山林的空气,自由抒发喜怒哀乐。学生的笔在手下缓缓书写,情感在心中激荡,文章能不具有真情实感吗?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