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樊霞会

【摘要】朗读是阅读的起始点,是小学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体会文章所带来的情感表达,拓展语言素材的积累。所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把对文本的感悟融入朗读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章以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王官营小学为典型案例,从该校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组织教师不断实践和探究,总结出了朗读教学的指导策略和方法,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指导策略;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7—0098—07

朗读是学生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行为,是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朗读教学一直备受关注。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同样被视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笔者在甘肃省兰州市王官营小学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十多年,长期跟踪不同教师的朗读教学以及观察其课堂教学发现,很多老师对朗读教学“不得法”。即存在因对朗读目的不明确而盲目设计朗读形式、因把朗读教学与理解文本相脱离而无效朗读、因不能正确地把握朗读指导的时机而大量浪费课堂时间、因缺乏行之有效的朗读教学方法而使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等问题。针对这些朗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积极探讨研究,并就如何开展朗读教学,使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读中品,读中学,切实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提出了建议。

一、文献综述

一般而言,朗读教学是指通过对课文朗读的指导,把一些朗读的具体方法、技巧等传授给学生的过程。目前关于朗读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朗读概念的解释、朗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以及朗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等。

1.关于朗读的研究。一般而言,朗读就是将语言文字的视觉刺激转换为口头言语输出的过程[1]。显然,朗读包含了外在的声音表现和内在的生理、心理机制,前者主要是书面的视觉语言符号向听觉声音符号的转换,转换之后的声符表现就是学习者呈现出来的朗读状态和结果,后者则主要是指大脑对视觉符号进行加工、向声音符号转换的过程,它不是见字读音的简单过程,其间经过了复杂的心理运算、加工过程。

2.关于朗读教学的作用和价值。语文教学研究者普遍重视朗读教学,不仅将朗读视为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而且将之视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了解作者的情感,增强语言素养[2]。当然,最为主要的是,朗读不仅可以赋予文字以生命的活力,其魅力在于将文字和声音结合并完美地呈现出来,以声音赋予文字无法独立完成的情与意的鲜活生动,而且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对学生语感的形成、诗性美的发现、作品语言鉴赏、书面写作、文本解读、语词积累、口语表达等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朗读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3.关于朗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朗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可以从字音、节奏、情感、评价入手,做到正字音、准节奏、含情感、巧评价,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在朗读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对作品的真实理解,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朗读的情境,特别是使用网络教学技术、多媒体课件、网课、幻灯片等手段,让学生能够真正身临其境[3]。其中,情境再现法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多用于古诗词鉴赏或者作文,通过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再现古诗词中的场景和意境,或者通过梳理人物、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完成写作训练[4]。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关于朗读的研究比较深入,能够从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等不同的维度进行深入的解剖和分析,为朗读教学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关于朗读教学的作用和价值,学术界普遍有着充分认识,不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很受研究者的关注,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关于朗读教学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老师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这些观点中不难看出,大家对朗读教学的方法都有所思考,也有所实践。然而却忽略了教师自身的朗读素养才是实施教学最关键的要素,因为面对复杂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如何取舍也十分重要。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朗读技巧也有所欠缺。特别是如何找到指导朗读的抓手,给老师们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易于提高朗读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还有所欠缺。本文旨在找到充分运用朗读教学的已有经验,紧紧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找到朗读教学的具体策略,便于教师提高朗读教学的有效性[5]。

二、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或引入一些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场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继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习情绪,发展心理机能的教学方法[6]。情境教学法顾名思义,重在“情”和“境”,“情”是关注学生心理体验和情绪的发展,“境”是通过实物体验、语言描述、角色扮演、音乐渲染、情绪铺垫、通感体验等多种方式,呈现真实或虚拟的学习场景,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渲染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体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情境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把情感与认知有机结合起来。情感对认知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激发、强化、调节个体对认知的感受。情境教学法可以积极地促进和调动学生的认知体验,让学生可以有快乐、自主、积极的学习感受。情感还可以增加认知的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同时,情感对认知还具有积极的调节功能。当学习情绪过强或太弱时都不利于思维的运转和记忆的高效,只有调控学生的情绪状态,保持在中等强度及相对平稳的状态才有利于学生智力活动的开展。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课堂氛围极为重要,是保障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从方法论看,情境教学是利用反映论的原理,根据客观事物对儿童主观意识的影响而进行的。而儿童世界的认知主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通过形象进入儿童的意识继而进行的客观反映。我们在情境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因为是教师人为创设的一种优化、有意识的教学情境,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外界环境,使儿童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促进认知发展,促使情感参与,引发自我成长。

三、研究方法及实施过程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是在甘肃省兰州市王官营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实施,主要采取的是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指以某些行动对组织系统的影响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1946年由勒温正式定名。包括诊断性研究、参与性研究与实验性研究三种方式。前者侧重于对行动本身的研究,以探索某项行动在实践中运用和可能收到的效果;后两者主要是解决问题式的研究工作。行动研究这具有情境性、合作性、参与性和自我评价等特征,强调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而问题的解决需要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合作,以促进问题的解决;同时,行动研究针对的是实践活动,也强调结合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不断反馈和评价,从而有计划、有步骤、有反馈地解决问题[7]。

2.实施过程。教学认识论认为,教学过程本身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过程。而认识就必须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同阶段,当学生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获得具体、直观、形象的材料后,继而就进入对事物的判断、定义与推理的理性认知阶段,这样也就达到了对事物本身的更高层次的认知。其实,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一个认知的过程。朗读正是这样的一种实践行为,它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朗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过程[8]。作为小学语文教研员和本研究的策划者与实施组织者,笔者提出了在王官营小学语文教学开展以学生认识论为依据,以情境教学方法为核心理念的朗读教学改革的初步方案。经过近两个月的集体讨论,包括王官营小学语文教研组的集体研讨,以及在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小学语文教研员组内的咨询与讨论,形成了甘肃省兰州市王官营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改革的行动研究方案。这一方案将朗读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行动研究方案的实施确定为一个学期的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参与者为所有小学语文教研组的教师。同时,通过日常观察来记录学生在朗读教学上的参与度、学习兴趣的提升度和语文成绩的提高度等方面的显性效果。关于朗读教学策略的实施,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是提升教师的朗读素养。教师自身的朗读素养对于学生朗读的效果会起到直接影响,教师只有积极学习朗读方面的专业知识,学习更多朗读指导的方式与技能,充分发挥教育的指导作用,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当我们把朗读当成一种爱好,当我们沉浸在文字带给我们的美感之中时,朗读就成了一种享受,朗读的水平也会日渐提升[9]。相信当教师语音标准、真情流露、吐字清晰地为学生示范朗读的时候,一定会带给学生美妙的听觉感受,并能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二是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在内心深处喜欢朗读,才能够通过朗读感受到文字之美,以及文本中蕴含的深刻情感[10]。让学生在朗读中以作者的角度为基础,对文章内容进行感悟,逐渐提升自身的语言感知能力,升华思想境界。大部分小学生因为年龄的限制,生活经验以及社会阅历较少,所以在朗读教学中缺少学习兴趣,这也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积极应用多样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语文朗读,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情境模拟法、趣味游戏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增加朗读的体验感,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文本,并且试着将自己的感悟融入具体的朗读情境中,深化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

三是选择朗读的指导重点。教师开展语文朗读指导时,需要挑选文本内容,选择关键部分加以指导。教师要灵活地采用朗读指导的策略,按照文本题材、写作风格等灵活展开朗读指导[11]。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挑选出教学的重点部分,并且将文本中的关联句子以及表达优美的段落重新整理,经过精心设计之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取最大化的教学效果,应用简明扼要的方式突出朗读教学的重点。

四是注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在教师的朗读指导初见成效之后,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做好自由式或者表演式的朗读。朗读是一种让学生立足于自身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将情感融于朗读之中的朗读方式,自由朗读给予学生充足自由的发挥空间,学生可以尽情释放想象力,为个性发展提供机会[12]。学生开展自由式朗读时,教师需要针对学生朗读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其中的技巧。表演式朗读也是一种可以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理解的朗读方式,它可以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和文字含义的基础上,在朗读时增加肢体动作和表情神态,以更为生动的形式诠释文本内容,突出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这样的动态化朗读也能够让学生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四、研究发现

通过日常观察、访谈记录、学生问卷、课堂反思等信息的反馈,我们发现在开展以情境教学方法为核心理念的朗读教学改革以来,教师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视度、学生课堂的参与度、语文教学成绩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1.教师对于朗读教学的重视度明显提升。在实施此项研究之前,我们通过长期的课堂观察、教师访谈、问卷调查发现教师对朗读教学的实施全凭个人喜好,喜欢朗读的教师就在课堂中多安排一些读书环节,不喜欢朗读的教师在教学中就很少设计朗读环节,即使有,也基本是采用齐读、自由读、默读等方式,教师很少指导朗读[13]。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教师朗读教学的专项培训、教师朗读能力基本功训练、教研组朗读教学专题课例展示、研讨、磨课等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朗读水平,增强了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在开展此项研究之前,每节课很少使用朗读教学的老师只用1-3分钟时间让学生读文,用时最多的老师在课堂上花4-7分钟读文。在开展了一系列的朗读教学研讨交流活动之后,教师在课堂上朗读教学的时间占比提高到了8-15分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