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语言教育游戏化的实践策略

作者: 刘晓珍

【摘要】幼儿时期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幼儿思维能力十分活跃,且有着极佳的记忆能力和超强的学习能力,这就为他们学习外界的事物奠定了基础,因此,幼儿教师要把握好这一关键时期,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幼儿语言发展。而游戏是幼儿特有的生活方式,伴随着幼儿成长,以活泼的游戏化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对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就如何以游戏化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进行了研究探讨。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育;现状;游戏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7—0125—03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载体,是人类特有的表达意愿、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而培养幼儿语言的关键在于能否创设一个宽松的语言氛围。在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以生动活泼的游戏化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对开发幼儿智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现状

1.缺乏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幼儿时期是幼儿学习语言的旺盛期,这时候的任何词语都会引起幼儿的兴趣和模仿,一个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不仅有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助于塑造幼儿的性格。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对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不够重视,在教学中忽视对幼儿语言技巧的指导,只是让幼儿进行简单的对话和模仿,这样会导致幼儿的语言天赋得不到有效开发。

2.重视教学忽略实践。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理论性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性。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要学会在用中学,这样才能提高兴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但是很少有教师将所学内容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样下去,就会让幼儿失去学习语言的动力,使其在课堂中不愿意积极开口,不利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1]。

3.语言游戏活动目标不明确。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很多教师都会让幼儿进行一系列的练习,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升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没有掌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一般规律,忽视了环节之间的联系,使得最终的教学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二、语言教育游戏化对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帮助幼儿学习、理解语言。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有了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幼儿年龄尚小,在课堂上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面对知识的枯燥性,幼儿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而游戏的融合应用,改变了传统语言教学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增加了语言游戏教学的趣味性,更加符合幼儿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规律,能够有效吸引幼儿自觉参与到语言教学活动中来,提高了语言教学的学习效率[2]。而且,在游戏教学中,幼儿的思绪是放松的,心情是愉悦的,他们会乐此不疲地自愿参与其中。

2.有利于开发幼儿的智力和创造力。在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中,游戏是重要的一环,对开发幼儿的智力、创造力,提升体能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生活中幼儿智力的发育关键在于做游戏,因为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通过游戏能让幼儿的想象变得更加活跃,从而刺激幼儿的大脑来帮助智力发育。在游戏中,幼儿往往喜欢各种可以任意改变形状的游戏材料,他们会大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引发新的思考,这样有助于改善大脑皮层相应区域的认知能力发展,让幼儿变得更聪明。

3.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游戏对于幼儿情感的满足和稳定发展有着重要价值。游戏是他们表现自己情感的一种方法,与其他人一起进行游戏能使幼儿的情感得到发展。如果创造性成就欲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那么就可以为幼儿的自我约束和自制提供一种动机。幼儿在游戏时全神贯注、无拘无束,在这种游戏状态下,有助于克服幼儿紧张的情绪,帮助幼儿消除愤怒、恐惧,得到安全、自由与愉悦[3]。

三、语言教育游戏化的设计原则

1.应符合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游戏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幼儿“玩”,而是通过游戏来促进和引发教学活动的顺利完成。所以,我们在游戏活动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就如同是一堂课的导航灯,明确了教学目标也就明确了一堂课的目的、任务和方向。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就会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不相关联,就会导致很大的教学随意性。对此,作为教师,就要确定好教学目标,应明确一堂课传授什么知识,幼儿应掌握什么内容,达到什么程度,只有做到心中有“标”,才能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幼儿发展需求的游戏。

2.应考虑幼儿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采用不同时段的教学策略。尤其在以游戏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更要充分考虑到游戏特点与幼儿年龄层次的匹配度,确保教学策略的教学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既体会到游戏当中的无穷乐趣,又掌握知识与技能,使心智水平得到全面发展。

3.要让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游戏可以使幼儿各方面得到发展和提高,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但如果只有少部分幼儿参加游戏,就无法吸引幼儿的认同与喜爱,因此,作为教师,要学会观察每个幼儿,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让幼儿积极参与到游戏中来,并从中体验游戏所带来的快乐。

四、幼儿语言教育游戏化的创设策略

1.创设情景式游戏。适宜的游戏环境,能使幼儿更好地参与游戏,主动地表现。如,在小餐厅的游戏中,笔者创设的是自助式的游戏环境,幼儿在小餐厅里自由选取食物,然后到餐桌边用餐。一开始,孩子们是比较感兴趣的,纷纷来到小餐厅用餐,但是一段时间后幼儿的兴趣逐渐减弱,最后变得无人问津。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幼儿还是对于烧的动作比较感兴趣,于是我调整了环境,将小餐厅的空间拉大一些,增加了厨房用品,还添置了饮料机。调整后的环境更接近于幼儿的生活经验,渐渐地我发现又有人去小餐厅游戏了。他们在食品架上选取了食物后,就来到煤气灶边烧了起来,然后再来到餐桌边吃。可见,调整后的环境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游戏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2.创设表演式游戏。表演游戏,是儿童游戏的一种,需要幼儿根据故事或童话的内容扮演其中的角色,并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等表演形式再现作品内容。表演所用的剧本有的是现成的,有的需要教师与幼儿甚至是幼儿自己根据故事情节编写。比如,我们可以组织幼儿玩“白雪公主”的游戏,让幼儿按照自己喜欢的角色扮演“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狠毒的“后母”,并大胆地与同伴进行角色对话;又如,给幼儿讲了“淘气的皮皮猴”故事后,让幼儿分别扮演“皮皮猴”和故事中的其他动物,并模仿他们的语言。表演式的游戏能使幼儿通过装扮各种角色,满足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强烈愿望,推动幼儿的心理向前发展,促进语言、动作、思维、社会交往、行为品质等方面的发展[4]。

3.创设故事式游戏。故事式游戏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中非常有效的常规化教学手段之一,通过故事的教学活动开展,首先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扩充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更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强化幼儿的表演能力和表演欲望,促进幼儿在学习生活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生活观察能力,丰富幼儿的认知,使幼儿学习到做人做事的人生道理。其次,教师可以在幼儿故事教学中设置恰当适宜的提问,引导幼儿产生好奇,促进幼儿积极思考,鼓励幼儿语言表达。最后,围绕故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开展讨论交流,让幼儿充分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发挥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探索精神。在对故事了解熟悉的基础上,推动幼儿对故事角色的模仿、表演,实现从故事到节目的递进,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以及社会性人格的良性碰撞、发育。

4.创设竞赛式游戏。幼儿时期好奇心和好胜心强,没有较多的思想束缚,也是敢想、敢做的时期,所以具有竞赛性质的课堂活动能够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了赢得比赛,幼儿往往会全身心投入,思维敏捷,精神振奋。对此,幼儿教师可以通过竞赛式游戏来活跃课堂氛围和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幼儿在竞赛中成长,在学习中提高。比如,我们可以开展“幼儿知识问答竞赛”活动,比赛中,幼儿个个摩拳擦掌,热情高涨!此次竞赛题型设计科学新颖,简单易懂,符合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思维认知水平,有利于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帮助幼儿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活动中幼儿分组代表参赛,比赛过程中,幼儿能积极踊跃地举手答题,遵守比赛现场的规则,通过这次竞赛活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综合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使幼儿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

总之,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是交流的工具,幼儿园时期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相比于传统语言活动的教学方式,游戏化的课程给了幼儿更大的自主性,以幼儿喜欢的游戏的形式为引导,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能让幼儿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在快乐中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宇明.儿童语言的发展[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55.

[2]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02.

[3]吴月明.关注人一生的心理学[M].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4]吴月明.儿童言语教育的“新法则”[N].北京:中国教育报,2021-09-19(02).

编辑:郭裕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