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开发课程资源 有效提升教学实效
作者: 周立波【摘要】在新课改议题式教学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师处理和应用统编版教材的普遍方式是,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一定的探究议题,同时搜集整理一定的情境素材与议题配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议题探究,以期实现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这样的简单化处理往往会导致事与愿违,也就是无法有效落实课程标准与教材对教育教学的要求,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课堂探究活动往往是看起来热闹,教学实效却不明显。面对这样的情况,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该从源头深入反思,积极探寻有效进行统编版教材与课程资源深度开发的具体措施,以期使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思政课教学;教材和课程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7—0121—04
当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继续深入推进,甘肃、江西、吉林等七省区已于2021年秋季学期启动改革。此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的,既有新课程体系、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又有与之配套的新高考评价体系。以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为例,对于承担具体教学工作的思政课教师而言,所担负的首要任务是在把握课程体系的前提下,深入研读新课标和新教材,深刻把握学情,做好教材与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工作,实现以教材为基础的教学议题和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为高中思政课教学取得实效奠定初始基础。
一、深度开发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1.是适应新教材特点的必然要求。统编版高中思政课教材具有一定的理论抽象性,同时,新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叙述结构也会使高中生对教材产生疏离感,当然,这一点并不是教材存在的不足,反而是具备一定理论抽象性的高中思政课教材的必然特性,这一特性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即教师不能局限于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而必须积极主动地对教材与课程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2.是适应高中思政课“活动型学科课程”类型定位的必然要求。新课标将高中思想政治课定位为“活动型学科课程”,这是对高中思政课课程类型定位的重大创新。在这一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定位下,教学内容的呈现仅仅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起始环节,活动型学科课程的主体环节是活动型课程的有效实施。显然,如果不能做好教材与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工作,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内容,是无法有效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实施活动的。简而言之,要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实施活动,必须有师生都能积极深入探究的议题,必须有开展议题探究所依托的适用性课程资源,而无论议题还是适用性课程资源,都有赖于对教材和课程资源进行深度开发。
3.是有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显然,从新课标对学科核心素养的释义角度进行审视,我们可以把握,学科核心素养是无法通过短时间的单方面灌输形成的,结合高中思政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课程类型定位,有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道路唯有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活动这一条。在此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的知识内容,无法在深刻把握课标、教材、学情的基础上做好教材与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工作,学生就不会有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谈不上有效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了。
4.是高中思政课取得教育教学实效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中思政课教师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必备知识,提升关键能力,具备核心素养,明确核心价值,要做好将青年学生培育成能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高中阶段的工作。对于高中思政课教师而言,这一担子不可谓不重,这一任务不可谓不艰巨。高中思政课教师责无旁贷,必须积极主动担重担、负重责,必须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取得实效,而取得实效的前提之一就是必须深刻把握学情。高中生思维活跃、思想情绪波动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同时对单方面的灌输天然具有较强的抵触心理,这就意味着局限于教材知识内容是无法有效调动高中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在深刻把握高中生基本心理和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有效进行教材与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唯有如此,才能为高中思政课教育教学取得实效奠定初始基础。
二、深度开发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与课程资源,有效促进议题式教学的实施程序
在深入反思一般性议题式教学存在不足的基础上,笔者在统编版高中思政课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深度开发课程资源,在统编版高中思政课新课程教材与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以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为例,将深度开发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与课程资源,有效提升议题式教学实效的实例进行系统梳理。
1.面向教学实践的教材与课程资源的第一次开发——教师深入把握课标和教材。教材与课程资源的第一次开发指的是课程专家对课程标准的编写和教科书的编纂的观点不同。笔者认为,面向教学实践的教材与课程资源的第一次开发指的是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做到对课程标准和教材从宏观到微观的立体化把握,对课程类型定位、课程目标、课程总体结构、课程具体内容、课程实施要求、课程评价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的深入认识[2]。具体到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明确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课程类型定位,明确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总体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各科的具体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教学目标下这一模块的总体结构和各科的具体内容,明确这一模块课程的实施要求,明确对课程实施和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这一环节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对课程标准和教材形成宏观性的总体概要性掌握,更要求教师把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总体概要性要求,创造性地落实到具体内容的教学实践中,可谓“以大见小”。如果忽视这一环节或这一环节做得不扎实,后面的环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为例,在对课标和教材的总体概要性掌握的基础上,笔者首先明确这一课须在教学实践中立足活动型课程定位的基础上,设置学生能够有效参与的富有“议味”的议题,设置能吸引学生沉浸于其中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与发展趋势,深刻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锻炼提升理论联系实际及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深刻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规律已经决定了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必然趋势,深刻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而有效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
2.面向教学实践的教材与课程资源第二次开发——教师在深入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将第一次开发成果与情境素材结合,形成初始议题和初始课程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模块的内容是以社会发展史的思路展开的,采用历时性叙述、全领域覆盖的方式,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一模块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抽象性,学生会觉得教材内容离自己很远,但由于教材采用了历时性叙述,当看到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又会觉得教材内容离自己很近,这就使得这一模块在学生面前就像“熟悉的陌生人”一般。教师要深入把握这一基本学情,在此基础上将课标、教材、情境素材结合起来,形成初始议题和初始课程资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在第一次开发的基础上,搜集整理了以下情境素材:原始社会末期之前只存在原始社会公有制生产关系;原始社会末期因为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个体劳动,进而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最终导致了原始社会的解体,原始社会解体之后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阶段,奴隶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因为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奴隶社会的解体,人类社会进入封建社会阶段;封建社会中孕育的生产力发展因素导致封建社会解体,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阶段;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了实践。在搜集情境材料之后,笔者设置了以下初始议题:国家和阶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就有吗?人类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描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进程,并尝试描述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特征。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是必然的吗?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
笔者搜集整理的情境素材以视频为主,辅之以文字材料,以这些情境素材形成了初始的课程资源,设置的初始议题是较为宏观和常规的,意图是把初始议题交给学生,再指导学生进行议题的再次开发,师生合作开发出学生感兴趣、能够有效把握和深入探究的议题。
3.面向教学实践的教材与课程资源第三次开发——教师发放阅读资料、初始议题和初始课程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在议题设置、课程资源形成这两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形成师生共同开发的议题和课程资源。第三次开发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积极发挥学生在教材与课程资源深度开发方面的主体作用。笔者首先发放阅读资料,安排、指导学生阅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共产党宣言》这两部经典著作。在此基础上,笔者将初始议题和初始课程资源发放给学生,指导学生思考初始议题、使用初始课程资源,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对议题和课程资源进行深度再开发。在实践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虽然阅读任务有一定难度,但是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有效阅读,对课程相关问题形成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学生们对议题和课程资源的深度再开发很感兴趣,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了相关工作中,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第三次开发的成果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积极性与自主性所取得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为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设置了以下议题:人类社会的最初阶段为什么没有剥削和压迫?原始社会时期的公有制和我国现在的公有制有什么不同?在我国,阶级和国家是如何产生的?生产力是如何推动生产关系变革的?是什么因素主导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科学社会主义为什么必然产生?辩论议题:你同意“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这一观点吗?
课程资源方面,在初始课程资源的引导下,学生搜集整理了很多与议题更适用的课程资源,包括: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原始社会公有制和我国现在的公有制的特点;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巨大危害和定期爆发;巴黎公社、十月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议题设置和课程资源开发完成之后,笔者和学生共同商议了课堂活动形式和课堂活动程序,除了常规的议题探究之外,学生还在笔者的指导下以“你同意‘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这一观点吗”为辩题组织了课堂辩论赛,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们表现活跃,积极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经过上述三个环节师生合作的教材与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不仅仅是教师吃透了课标和教材,而且学生也被充分调动了起来。师生合作开发的议题和课程资源既保证了完全落实课标和教材的要求,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亦被彻底改变,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极为重视和珍惜自己设置的议题、自己开发的课程资源,探究时更加用心、更加主动、更加深入,笔者只要辅之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就能自主高效地进行合作探究性学习。这一发现给了笔者极大振奋,激励笔者继续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这三个环节有效进行思政课教材与课程资源的深度开发工作,为取得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4-14.
[2]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28-73.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教育“十三五”科学规划课题“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2487)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