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下小学生网络词汇使用现象浅析

作者: 张嘉真 林雨亭

【摘要】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普及以及网民数量的激增,许多网络词汇应运而生。小学阶段的学生常常有较强的模仿与学习能力,面对简约、易于模仿的网络词汇常常缺少判断、筛选的能力,也对小学生语言文字学习产生一定影响。本研究基于模因论,探析网络语言的生成和传播方式,及其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为语文教育适应信息化时代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小学教学;模因论;网络词汇;现象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8—0067—03

词汇是语言发展中最活跃的部分,常常能够以最为直观的方式体现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变化。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普及以及网民数量的激增,许多网络词汇应运而生,人们往往使用简单、生动的词汇来表达尽可能丰富、抽象的内容,起初只用于线上交流,后逐渐被网民带入现实生活并广泛传播。作为一种网络发展背景下孕育出的独特社会语言现象,网络词汇具有简约性、丰富性、不规范性的特点,与青少年的求新、求异心理高度契合,因此受到小学生的追捧,也对小学生语言文字学习产生一定影响。由于语言接触、模仿生成的网络语言快产快亡,是一种仍在剧烈进行中并且将无限期持续下去的一些生成快速、消亡快速、不断更替的动态词汇。但即使是这样的泛滥量产也不过是一种社会语言现象,产生得再快也要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则。运用模因论能够有效地分析和解释网络语言的生成和传播方式,更好地探究网络语言对小学生的影响,为教师应对此种现象开辟新的思路。

一、模因与模因论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最早由英国牛津大学动物学家、进化生物学家道金斯提出,随后布莱克·摩尔对此进行了进一步说明,即“模因是一种文化的元素,可以通过非遗传的方式,尤其是模仿进行传递。”[1]只要是模仿行为或现象发生了,就必然有某种东西(信息单位)得到了传递,这种东西或者信息单位就是模因,反之亦然,某个东西只要被模仿并被传递,这个东西就是模因。

二、网络语言与模因

现如今,网络词汇大量源自“模仿”——替换词中的某个字,或是模仿成词规律。“从整体看,自然语言中的模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2]网络词汇生成则属于“语言本身的运用”以及“信息的交际和交流”。

1.成语模因。观察发现,一些如今广为流传的网络用语,例如“细思极恐”等伪成语,其实就是“仔细一想感觉恐怖至极”。具体语境如:深夜一个人坐出租车,一上车司机问“你俩要去哪”,表面上看起来是正常的对话,仔细想才发现其中的不合常理的恐怖情节。

仔细思考,其实许多已经固化的汉语成语也是源于对某句话、某语篇的“四字缩略版”,例如“闻鸡起舞”,出自《资治通鉴》“中夜闻鸡鸣……因起舞”。如今很多人不能接受“细思极恐”“喜大普奔”这样的词汇进入正经的成语体系,大概是因为文言体和成语都大量用在正式书面语中,与如今白话口语体及其缩减而来的“伪成语”有古老历史认知上的不匹配,但从古人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成语”来源似乎还是有相通之处。

2.类词缀模因。我们所熟知的“骆驼”中的“驼”,《说文解字》中对其解释为“骆,马白色黑鬃尾也”。即最初“骆驼”一词虽是外来音译词,但也尽可能地选择了符合该动物属性的汉字。只是后来随着时间推移,“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语义,只作为一个虚语素参与构词,由“驼”字来承担整个词汇的意思来组成新词,即出现了语素化的现象,如“驼峰”“驼铃”。

与“骆驼”的“驼”字由无意义转变到有意义的“语素化”相反,一些非联绵词中的字会出现由有意义逐渐转变到无意义的、所谓“词缀化”的现象。“老师”“老虎”等词汇中的“老”已经完全“词缀化”,但仍然存在大量的字还在“词缀化”的转变过程中——语义上还没有完全虚化,有时候还以词根的面貌出现,吕叔湘先生称之为“类词缀”[3],可以通过类推带有这些词缀的构词法来大量成词。

网络词汇的大量生成便有很多缘自于类词缀的高灵活性和高生成性。例如,“员”“件”可以构成“快递员、飞行员”“信件、邮件”等等。现代网络词汇,如“网友”“驴友”“酒友”中的“友”即取自“朋友”,成为“类词缀”,意思分别是“网络认识的朋友”“一起旅游的朋友”“一起喝酒的朋友”。“X妈”(虎妈、辣妈)、“X哥”(的哥、外卖哥)、“X霸”(麦霸、学霸)、“X神”(学神、女神)、“X男”(宅男、美男)等等,都是某字“类词缀”化的表现,本质上和已收录词汇“信件”“邮件”等等是一致的。若新词的生命力足够顽强,遵循合理的构词法则,那么该词也会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从而进入官方认可的汉语体系——《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收录“学霸”一词便表明了此种趋势。

3.省略模因。有说法认为,联绵词作为一个自由成词语素,可以构建一个更大的语言单位,如“蜘蛛网”“骆驼峰”“巨蜥蜴”。但这样的语言单位难写难读,于是取这些词的首字或和新增部分相邻的字,通过省略的方法产出“蛛网”“驼峰”“巨蜥”等新词。这样的双音节化省略在现代汉语中更是数不胜数,如“友尽”用在朋友之间相互调侃说两人的友谊已经走到了尽头,“断舍离”表示对老旧无用东西的断绝、舍弃、离开等等。

近年在小学生群体中还兴起了一类由拼音首字母缩写构成的网络词汇,例如,“bzd”表示“不知道”,“dbq”表示“对不起”,“pyq”表示朋友圈等等,这也是省略模因的一种应用形式。这种字母省略形式一方面体现了新一代网民的独特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本民族语言文化的影响。

三、辩证看待小学生使用网络词汇现象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第四十九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月,我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2.1%,这一部分的小学生网民在使用互联网时自然不可避免地与网络词汇产生接触。显然,生于21世纪的小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不可能不与网络词汇接触、不受其影响,教师也应辩证地看待小学生使用网络词汇的现象。一方面,网络词汇作为生成快速、消亡快速、不断更替的动态词汇,使用随意性极强,基本没有统一的使用规范,也缺乏有效的筛选和监管,难免出现一些非法、低俗用语,使学生在语言使用规范上产生混乱。但另一方面,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应将网络词汇视作破坏汉语语言规范性与纯洁性的洪水猛兽,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应当用更积极的态度去看待网络词汇。

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词汇

语言是模因的载体,网络词汇的产生与传递就是模因的传播过程。Heylighen认为,成功的模因传播一般会经历“同化”“记忆”“表达”“传播”四个阶段,网络词汇同样遵循这一规律。运用模因论能够有效地分析和解释话语流传和语言衍化的规律,也能给如何引导小学生规范化使用网络词汇的问题带来一些重要启发。

1.树立正确使用网络词汇的意识。模因成功传播的第一步离不开“同化”,即通过易理解、易接受等特质取得传播者的认可,从而被接纳、识记。从这个角度出发,小学生对网络词汇的高度认可是它能在该群体中被广泛传播运用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使用网络词汇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健康的网络词汇能够帮助他们理解感受汉语的魅力并提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低俗网络词汇的使用不仅不利于语言规范,还有损自身形象。

2.加强对网络词汇的筛选。在模因传播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些在选择过程中被直接淘汰的模因,我们也可以通过加强对网络词汇的筛选管理,将不良词汇模因的传播尽可能地降至0%。在网络层面上,网络监管部门需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语言环境的监管力度,利用技术手段抓取一些不良网络词汇,按年龄分级进行屏蔽。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留意学生的日常言谈,如发现使用不良网络词汇的现象应及时予以制止,并针对如何正确使用网络词汇进行适当引导。

3.强化良性模因,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依据模因论,模因的携带者为宿主,宿主携带并传播模因的过程为“复制”,这个过程的重复次数越多,模因的传播有效性就越高。而从小学生心理特征的角度出发,模仿是该年龄段儿童的天性,身边同学、教师、家长乃至所有接触到的成人都可能是他们的模仿对象。因此,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注意正确使用网络词汇,树立良好的语言使用规范形象,不断强化良性模因对小学生的引导。

4.重视信息时代主流媒体的力量。“点赞”的广泛运用传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词来源于网络社区的“Like”功能,一般用于表示赞同、喜爱,随着网络社区应用的推广流行,“点赞”也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词汇。由于其代表功能给网络社交方式带来的巨大革新以及词本身简单直接的情感表达功能,“点赞”一词不仅数次登上《人民日报》、春节联欢晚会等主流媒体,还被收录进第12版《新华字典》。主流媒体的传播与社会各界的认可强化了这类良性模因的传播,也为正确使用网络词汇确定了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从模因论的角度出发,我们能够更好地解析网络语言生成与传播的规律,辩证地看待小学生使用网络词汇的现象,并为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使用网络词汇的意识、如何对网络词汇进行筛选并强化其中良性模因的导向作用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灵感。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66.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06):56.

[3]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编辑:张慧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