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双轨制”命题模式初探

作者: 王瑞 李婷婷

【摘要】舞蹈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因其艺术性的特点,专业课命题存在诸多难题和困境。文章从舞蹈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初试命题现状入手,对其自命题模式、范围、类型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讨论了当前命题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研究提出了舞蹈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命题“双轨制”模式,即舞蹈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初试统一命题与自主命题的“双轨制”模式改革思路与路径,使业务课一的科学“一体化”与业务课二的创新“特色化”有机结合,通过一体化命题模式建立全国统一试题库,统一考纲规范自命题标准,建设命题专家库,对命题人员业务与学术水平制订评价标准,同时加强特色化命题,突出各学校专业特色与人才需求特点,将“一体化”与“特色化”双路并行,以期构建科学、系统、公平、公正的命题模式,综合评价考生基本能力素养、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选拔出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进而推进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舞蹈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双轨制”命题;现状;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8—0122—07

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创新体系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内容。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取得了重大成效。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视及大力发展,我国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但整体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多样化发展需求,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有待提高。国务院《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提到:“全面深化改革,以坚持主动服务社会需求、全面提高质量为主线。”在舞蹈学科领域内,入学考试初试作为我国舞蹈硕士研究生人才选拔质量的第一道关口,关乎学生基本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与思辨能力等方面的测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对当下国内招收舞蹈专业硕士培养单位的考纲与命题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之后发现,初试专业课自命题存在命题范围不统一、命题水平参差不齐、命题方式和角度无法衡量考生相应能力等问题。众所周知,研究生入学考试是选拔性考试,若是专业课命题方面存在问题,是否会直接影响到招生考试的效果,进而导致硕士研究生人才选拔出现差异?因此,减少人才选拔时的差异,促进舞蹈硕士研究生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针对这些现存的问题要探索出适用于舞蹈硕士研究生测试的命题模式。

一、舞蹈专业初试命题现状

(一)命题模式

针对新时代研究生人才选拔与培养的需求,我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在考试制度、命题方式等方面不断进行着改革与创新。从1951年首次招收硕士研究生至现在的71年间,我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大致经历了个人申请与学校推荐的免试,招生单位自行考试,全国统一考试为主、推荐选拔为辅的三次改革与创新。当下的招考制度,初试有国家统一组织命题和招生单位自主命题两种方式,前者是由专门的命题小组进行国家统一命题,在全国范围内统考,如政治、外语、数学等;后者即招生单位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行人才选拔考试的命题,通常由各个专业的老师命题并组成题库,再从题库中抽选,组成一套试卷。

据调查,我国舞蹈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高校约85所,主要有艺术类、综合类、师范类等高校[1]。根据各院校官方发布的2022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招生简章显示,这些招生单位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均采用公共课(政治、外语)国家统一命题,两门专业课自主命题的方式。

(二)命题范围

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双轨制”命题模式初探0

舞蹈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从培养类型上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学术型理论研究,称之为“学硕”或“文硕”,其研究方向大致可分为舞蹈基础理论研究、舞蹈史学研究、舞蹈教育学研究、舞蹈科学研究、舞蹈理论与批评研究等;二是专业型实践研究,也称之为“艺术硕士(舞蹈领域)”,研究方向有舞蹈编导、舞蹈表演,根据院校办学特色还可再细化为中国古典舞表演、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芭蕾舞表演等方向[2]。不同招生单位通常会根据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办学特色来进行初试命题,体现出高校间的人才选拔特色。

虽然专业自命题大大扩展了高校招生的自主权,但同时也使得舞蹈学科硕士研究生初试命题出现考试科目设置混乱、命题范围差异过大等情况。如表一,是来自各招生单位官网发布的考试科目汇总以及综合全部院校的数据统计。

不同的培养方向在考试科目中的设置有所不同可作为针对性测评与精准培养,但同一培养方向的命题科目和考试大纲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3]。如表二所示,以民族类院校的“舞蹈编导”方向为例,中央民族大学在初试科目一中的考试内容涵盖了中国舞蹈历史、外国舞蹈历史,也囊括舞蹈学概论、舞蹈表演学、舞蹈教学法、舞蹈创作法等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旨在考查考生对舞蹈基础理论、应用理论的掌握和对中外舞蹈历史的认识,由此更进一步考查考生的理论联系实践、分析问题、文字表述等方面的能力。在科目二中设置的“舞蹈专业技能”考试,是国内舞蹈类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中唯一考“跳舞”的院校。中南民族大学偏重于对艺术理论与舞蹈史的考察;西北民族大学考查考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文化的发展规律及其发展过程中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之间的联系,同时还考查系统而全面地掌握舞蹈编创技法、舞蹈表演情感、舞蹈审美与鉴赏以及舞蹈理论的综合素养能力;西南民族大学未发布相关命题考试大纲;云南民族大学暂未招收“舞蹈编导”专业。

(三)命题类型

从上述命题范围的不同即可窥见各院校间自主命题的类型和难度也是截然不同的。从题型设置来看,全国高校舞蹈学科的初试命题大致以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分析题为主,与其人文社科领域保持着较为一致的步伐。有些高校致力于改革创新,寻求一种更优化的考查方式,于是试卷上出现了选择题、填空题、材料题、描述题、写作题等题型。如针对舞蹈学科进行改革的新题型“描述题”“写作题”,描述题即给出考生几个舞蹈作品,要求用文字进行动作描述,旨在考察考生对舞蹈动作语言的掌握与文笔书写功力;写作题的形式为,给考生列出一选题,由考生作答该选题的学术价值与存在意义,再列举该选题的研究步骤,并为这一选题写出框架,具体到二级标题;最后以该选题为主要内容进行写作,旨在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基本的逻辑思考能力与学术研究潜力。从题型的改变与创新中可以看出,高校为招收研究型、创新型人才所做的改革与努力。

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课“双轨制”命题模式初探1

命题类型和难度的不同还体现在试卷命题时对客观知识性的考查和对主观灵活性思维的考查差异较大[4]。命题难度的差异性是高校自主命题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考生备考时复习范围大小不同,且参考书目混杂,有些院校考查范围广而浅,需要复习二十余本专业书,对其进行整体把握;有些院校考查范围窄而深,虽只需要复习两本书,却极其注重细节。

从以上命题现状可知,舞蹈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命题为,两门公共课由国家统一出题、两门专业课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而招生单位自主命题的两门专业课存在命题范围不统一、水平参差不齐、考察能力不全面等问题。实际上,其他学科关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主命题也存在问题,如初试考试内容或考试科目的设置定位不明确,没有完全脱离本科教学课程的概念,考查内容重复,保密任务艰巨导致资源浪费风险和保密泄密突出,考查内容难以选拔出知识结构合理、具有科研潜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自命题和评分标准不一致等。由此可见,硕士研究生初试专业自命题模式改革势在必行。

二、自主命题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舞蹈学科专业课初试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在扩大了高校招生自主权的同时,由于各学校间考试大纲、命题人员、参考书目、命题类型等标准各异,最终呈现出考生眼中的“标准万象,运气成败”的显性问题化局面,对硕士研究生人才选拔的科学性与公正性产生直接影响,不利于落实国家对考试制度“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的定位与要求。

在教育发展对研究生教育不断提出新要求的背景下,虽然很多院校对命题方式的改变都反映出高校自命题在为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这一教育主旨而努力改革,但从命题内容、考查范围、难度、方向、题型等多方面反映出,部分院校能够紧跟教育改革的脚步,将改革贯穿于研究生人才选拔的入学考试中,而有些院校则受到前沿教育理念认知与改革意识的限制还沿用固有陈旧的模式,不能满足新时代对舞蹈人才选拔的需求,差异的形成反映出命题机制缺乏统一标尺与引领[5]。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将直接关联到考生入学后的培养效果,影响全面提高我国硕士研究生高质量发展的培养需求,因此,改革舞蹈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命题模式刻不容缓。

一方面,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人才培养的枢纽环节,关系国家发展大计,全面深化改革要促进公平选才、科学选才[6]。舞蹈学科的专业初试自主命题由于命题人员专业方向、理论水平、考查角度、采用命题材料及题型、题量设定等因素,导致各地域间、各学校间命题水平参差不齐,难免出现科学性、严谨性等方面的问题,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不公平”。命题水平的不统一将直接影响招生考试的效果,间接导致硕士研究生人才选拔质量差异严重,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影响我国硕士研究生质量水平的全面提高,故而亟待探索新的命题模式。如上述举例中提及的,同为民族类院校“舞蹈编导”方向,在第二门专业课的命题中可采用校际联合的方式来命题。如果院校抽选专业水平高、命题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命题小组,形成专业题库,参与联合命题的院校均抽选该题库中的题形成试卷,如此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命题水平和内容方面的差异,还可以提高考试的公平性,有效保障报考相同专业的考生在同一标准尺度下参加选拔。

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之一是从注重知识学习转变为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重[7]。初试自命题改革需要统筹兼顾合法性与合理性、科学性与公平性、自主性与规范性这三类关系,通过减少自命题使用范围、规范自命题科目设置、加强监督管理、加快题库建设等举措,深入推进初试自命题工作改革,不断提升研究生招生考试治理效能。具体而言,招生单位可以重新设置初试考试科目,侧重于测评考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能力与思辨能力,以及培养潜能。在命题中,不宜过于注重对客观基础性知识的考察,如果整张试卷基本以书上原有的客观题为主,会导致考生“背过就能考过”的现象发生,而应加强对考生理解分析能力、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考查。

三、“双轨制”命题模式建设路径

当下我国舞蹈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初试已形成一套较为稳定的制度,作为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首要环节,专业初试起着把好第一道关口的重要作用,故专业初试科目命题的科学性、合理性与人才选拔及培养的质量与效果有着直接联系[8]。因此,我国舞蹈学科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专业初试命题模式需要改革和完善,以此规范考试内容,公平公正地考查考生的专业水平,促使具备良好综合素质和专业潜能的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笔者认为,专业初试采用“双轨制”命题模式正是顺应时代需求、符合学科发展的方式,其包括基础专业知识“一体化”和特色专业知识“特色化”。

(一)科学“一体化”命题

1.设置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测试。舞蹈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应加强对考生攻读硕士学位所需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考查,考核内容扩展化,加强对考生非认知因素的考查,以解决目前初试重知识轻能力考查的倾向,提高舞蹈人才选拔的科学性、有效性。基础能力测试内容应包括考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等;专业能力测试的内容应包括舞蹈基本专业能力、艺术鉴赏能力、艺术实践能力和艺术创新能力等。舞蹈基本专业能力考核内容应包括考生的舞蹈表演、编创、研究、传播、教学等基本专业能力,考生从课堂、书籍、媒体、网络等一切可能的途径获取知识的习惯与能力,考生在演出、观摩、研讨等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通过交流、分析、总结、归纳等方式对获得知识信息有效地进行分析梳理并转化为自身学养的能力;艺术鉴赏能力考核主要评价考生对艺术作品的品质、学术成果的价值等形成的鉴别能力;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考核要测试考生把理论学习和艺术实践活动有机结合、相互转化并运用其中获得的知识积极创新,对艺术实践和艺术创新进行思考、设计、策划和总结的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