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联动共促基础教育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作者: 蒋海蛟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指出“各类学校和科研机构要强化科普工作责任意识”“强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的科普”,为新时代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中的科普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中的科普工作,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科普知识进校园,通过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和“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展“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科普周(日)”“科普竞赛”等活动,不断拓展科普工作覆盖面提升科普工作水平。在新的征程上,面对科普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全省上下要多方联动,共促基础教育科普工作高质量发展。
加大科普资源供给。科普资源是科普社会实践和科普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媒介、信息、载体等,是科普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充分发挥甘肃省科教资源相对丰富的比较优势,将科技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优化科普资源供给。提升科普资源供给质量,加大科普宣传教育手册、科普视频、科普教材等科普产品的研发力度,根据时代发展、科技进步、师生需求等的变化,不断提高科普资源供给质量;丰富科技资源供给形式,根据甘肃省科技资源分布实际,建立科技资源清单,将基础教育科普与主题讲座、现场体验、图片展览、实物参观等结合起来;提高科技馆所建设水平,加大科技馆所等的资金投入力度,推进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工作,拓展实体科技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农村中学科技馆和数字科技馆平台的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等。
加强学生科学教育。科学教育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内容和关键途径,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础,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大计,实施科学教育,要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传授科学知识,通过“课堂讲授+课外实践”的方式,循序渐进传授科学知识,中小学要不断完善科学课程结构,深化科学课程教学和评价改革,从地方和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科技教育校本课程;要提高科学素养,把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对个体及人类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献身科学;培育科学精神,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贯穿于育人全过程,引导青少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提升教师科学素质。教师作为科学教育的实施者,要不断提升教师科学素质。加大科学教师的培养力度,鼓励师范院校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大力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科学教育师资力量;加强科学教师的培训力度,充分利用“国培计划”等,加大现有科学教师的培训;提升全体教师科学素养,广泛开展专业培训,将科学教育相关内容有机融入物理、化学、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师培训课程体系中,把科学教育和科学素质提升作为重要内容,鼓励教师将科学教育融入学科教学。
大力开展科普活动。科普活动是科普工作开展的有效途径。创新科普活动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等手段,探索“科普+”“+科普”等模式,推进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等科普活动的开展;打造特色科普活动,充分利用甘肃省载人航天资源、河西新能源资源等优势,形成以“载人航天”“生态环保”等为主题的特色科普活动;提升科普活动品牌,根据国家和地方科普实践的需要,着力打造“甘肃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云上科普日”“科普大篷车”等科普活动品牌,不断增强科普活动品牌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作者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