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调查研究
作者: 杨雅玲 吴绍珍 潘裕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委、市政府认真执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均衡供给的主导作用,实施了一系列教育举措,建设了一批“家门口的好学校”,义务教育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实现了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重大突破。然而,兰州市义务教育仍然面临着学校布局结构不协调、教育资源供给尚不充分、优质资源配置不均衡、城市学位供需矛盾突出、城乡义务教育质量差距较大等现实困境。本研究就兰州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完善相关制度、科学规划教育布局、强化教师队伍建设、统筹推进义务教育改革创新等,是推进兰州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兰州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背景;成效;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9—0027—11
我国义务教育经历了由普及到基本均衡,目前正处于“基础均衡”向“优质均衡”转轨的新阶段。2017年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的发展改革主题是实现均衡优质发展。加快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战略重点之一。
“十三五”以来,兰州市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不断加大义务教育经费投入、调整教育结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在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丰富教育内涵、全面提升办学品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兰州市总体实现了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但兰州市与发达城市相比,由于历史“欠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义务教育仍然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困境。可见,全面实现兰州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目标任重道远。中国共产党甘肃省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指出:“要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教育更加公平更为优质。”鉴于此,课题组秉持教育公平理念,遵循教育规律,着眼未来人才建设,以兰州市义务教育为研究对象,从教育资源有效利用和追求更加公平优质的教育目标入手,以座谈交流、听取汇报、实地查看等形式,对兰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并结合调研数据和相关文献资料对兰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困难进行定性与定量化分析,进而全面厘清和解决本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痛点、堵点和难点,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全方位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优化路径。
一、兰州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背景
(一)优质均衡是实现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1]高质量发展是一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其实质是经济社会发展从“有没有”“有多少”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是全面满足人民群众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的美好诉求。义务教育作为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应该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实现亿万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迈入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阶段。《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确定“十四五”期间教育事业的主要目标,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1年3月4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出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用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84个具体评价指标,为我国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高质量发展成为义务教育新发展阶段的奋斗目标和实践的着力点。
在新时代深化义务教育改革发展中,我国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致力于促进教育公平,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期盼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和中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有用人才为目标,统筹利用各类社会资源,提升义务教育供给的整体水平,全力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涵盖更高公平、更高全面、更高优质、更高均衡、更高安全、更高协调的发展质量,可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内在环节和必然要求。
(二)优质均衡是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实现后更高层次的发展
党和政府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列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来改革,以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就。1985年5月,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将普及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9年,对义务教育提高了要求。1986年4月12日,我国颁布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简称《义务教育法》),使我国义务教育迈向了依法治教的轨道。2005年,《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强调改善农村及城镇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国各县(市、区)在2010年年底全部实现“两基”,国家完成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任务。2012年起,我国开展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认定工作。2019年底,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督导评估认定县达2767个,所占比例为95.32%;16个省份通过了国家整体认定,已完成了2020年预期目标的95%。
随着基本均衡发展目标的实现,努力办优质均衡义务教育也被提上日程。《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各地要在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从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跨入“优质均衡”新征程,反映了新发展阶段义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新目标。优质均衡是在办学条件、资源分配底线基础均衡上的教育质量优化和提升,追求的是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三)兰州市义务教育发展已经迈入优质均衡发展的新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市认真执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政府供给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以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配置、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打造内涵特色,促进兰州市义务教育取得长足进步。2008年9月1日起,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免除学杂费,不断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了中小学平等的受教育权,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2012年10月22日,甘肃省教育厅出台《甘肃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2013年起,兰州市相继出台了《兰州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2013—2020年)》《兰州市一体化办学工作方案》《兰州市中小学“一体化办学”工作考核评价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关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文件,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一体化办学工作。全市全面建成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和教学点,所有县区提前一年通过国家督导认定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兰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硬件建设逐步转向内涵发展,以县(区)为单位已经进入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广范围的优质均衡发展新阶段。兰州市于2018年10月30日出台了《兰州市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方案》,2019年建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年报制度。2022年1月《兰州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发布,提出在2030年之前实现95%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2035年全面普及优质均衡义务教育的愿景目标。
二、兰州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成效
(一)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稳步推进
兰州市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全市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兰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兰州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关于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兰州市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项目规划》《兰州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兰州教育现代化2035规划纲要》《兰州市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指导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性、纲领性文件,建立了以学校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的精细化管理长效机制、现代学校制度,明确了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路,及时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确保了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稳步推进,并落地生根。
(二)持续增加教育经费,义务教育设施供给水平显著提升
兰州市、县(区)两级政府坚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始终保持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只增不减,实行教育经费单列,并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用于教育,义务教育设施供给水平显著提升。
据统计,“‘十三五’时期,累计投资28.89亿元,实施9372个全面改薄、能力提升项目和92个‘两类学校’建设项目;下达各级各类学生资助补助资金7.61亿元,受助学生119.02万人次[3]。2019年以来,投入29亿元建设资金,完成77个学校建设项目,新增7.18万个中小学学位。兰州市委市政府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全年共安排教育经费81.29亿元。筹措资金为7000余名乡村教师每月发放生活补助405元,有效保障乡村教师生活水平[4]。全面落实寄宿制学校、不足100人的村小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等公用经费补助政策。2020年,兰州市圆满完成了教育城域网建设项目,核心设备升级的学校有63所,统一互联网出口的学校有90所。各个县(区)建成了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转段升级和校园无线网全覆盖,形成国家、省、市公共资源服务体系,为多类线上考试提供了网络保障。同时,核心机房统一部署,确保网络安全,保证了跨空间、跨地域、持续的双向视频课堂等教育教学应用的网络服务质量。
(三)强化队伍建设,教师素质和待遇明显提高
1.强化教师补充。市、县(区)两级政府按照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挖潜盘活事业编制,优先用于义务教育教师需求,解决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的编制问题。同时,还通过公费师范生签约、考核招聘、特岗教师、教师招聘等途径,及时补充教师。2017年—2020年,全市补充教师5552名。其中,引进公费师范生、“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毕业生、硕士研究生共957名,公开招录特岗教师848名,招聘聘用制教师2630名。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100%、99.43%,切实解决了结构性、区域性缺编问题。如今,教师数量不断增加,专业化素养稳步提升。
2.全力提升教师素质。“十三五”时期,分别培养了市级教学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900名、600名、450名。2020年,分别认定金城名校长、金城名师、金城名班主任36名、66名、32名。同时,实施“六类(金城教育家培养对象、学科教学骨干人才、教育管理领导人才、兰州教育‘三名人才’、乡村教育领雁人才、班级管理领航人才)教育人才培育工程”。
3.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实现学校岗位自主管理,绩效工资自主分配,持续提升了教师的职业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
4.进一步改善了教师工资待遇。2014年,兰州市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增加教师绩效工资总量的地方政策,增设了省级学科教师带头人岗位津贴、市级特级教师、班主任津贴、超课时补贴、农村支教教师补贴等项目,进一步提高了教师工资待遇。
5.开展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城乡普遍开展交流轮岗、学区走教、跨校竞聘等活动,落细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明显增强了乡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城乡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师配置均衡程度有了大幅度提升。
(四)大力推进重点工程,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断增加